量子文明的下一代文明是什么
下一代是神级文明
卡尔达肖夫文明指数原本是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肖夫提出的概念:
宇宙中的文明可分为三个等级。
Ⅰ型文明可使用母星上的全部能源。
Ⅱ型文明能收集整个恒星系统的能源。对我们来说就是完全掌控太阳的输出。
Ⅲ型文明可以利用整个星系的能源。
地球上的卡尔达肖夫文明指数Ⅰ型文明的功率,按照地球的输入能量计算需要达到1.74E17瓦。
卡尔萨根将这个标准设为1E16瓦,并设定了公式来计算未达标时的文明等级:K为文明等级指数,P为文明的功率。
一般会谈这个的科学家对人类达到Ⅰ型文明还是较为乐观的,认为一百到二百年内就可以实现。
将这个过分简化地普及给大众的时候,表达往往非常不严谨,以至于大众产生许多的误解。
Ⅰ型文明并不讲究“控制母星的一切”,卡尔达肖夫所称的“母星上的全部能源”的估计值是按太阳辐射计算的,并不包括地球内部的衰变热,更别提利用地球上的核材料了。
一级文明有多么厉害?人类将战胜大自然,实现太空采矿
当人类走出地球,看到浩瀚宇宙的那一刻,我们就不再怀疑外星文明的存在。不管是是从宇宙浩瀚的角度还是从宇宙年龄的角度分析,外星文明存在的概率基本是100%.
我们知道,外星文明大概率是存在的,那么有一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思考,那就是外星文明的实力如何?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诞生到现在已经有138亿年,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不同的时间段都可能会有生命星球的诞生,有文明的诞生,而人类文明形成到现在也不过才万年左右。
所以,站在宇宙年龄的角度,我们可以想到,在浩瀚的宇宙中应该存在着很多比人类先进的强大文明。不同的宇宙文明有着不同的实力,那么对于宇宙文明的实力我们要如何进行划分?有什么样的标准吗?
由于我们还没有真正见过外星文明,也没有真正接触到宇宙文明的圈子,所以我们并不知道宇宙文明的实力到底是如何划分的。当然,这并不能阻碍人类对于宇宙文明实力划分的一些猜测,上个世纪,尼古拉·卡尔达根据文明对能源的使用强弱,提出了“卡尔达肖夫指数”,将宇宙文明划分为三个等级。
我们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能源是 科技 发展的基础,能源的进步也是 科技 的进步,它决定了 科技 发展的速度和高度。而越强大的 科技 实力对于能源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人类在走进 科技 时代之后,一直使用的都是化石类能源,这类能源属于不可再生的自然能源,它从一定程度上大大促进了人类 科技 的飞速进步。可是化石类能源在宇宙各种能源中,属于一种低级能源,它无法让人类真正突破文明壁垒,升级为一级文明。
根据“卡尔达肖夫指数”提出的文明划分标准,一级文明是指可以利用母星上的所有能源,而人类现在还无法使用地球上的所有能源,因此,按照这个划分标准,人类现在只能算是0.7级文明,离一级文明还有0.3级的差距。
可不要小瞧这0.3级的差距,那是一道深不见底的鸿沟,在一级文明的面前,人类现在的这点 科技 根据不算什么,二者有着巨大的差距。看到这里,可能很多朋友都非常好奇:一级文明有多么厉害?
前面我们说了,能源是衡量一个文明实力的主要参考依据,人类想要从0.7级文明升级为一级文明,自然也需要能源的重大突破,而这种能源并不是化石类能源,而是现在一直在进行研究 探索 的可控核聚变。
可控核聚变的强大我们不用怀疑,恒星内部就是一个巨大的核聚变反应堆,它释放出的能量照耀了整个星系,可见它的能量有多么强大。而核聚变能否实现也是人类能否成为一级文明的关键,一旦它实现了,那么化石类能源将会被逐渐淘汰,退出能源舞台。
可控核聚变是一种清洁能源,不会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千万污染,不像现在的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已经对地球的生态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我们可以想到,未来一段时间内,地球的生态还会继续恶化,直到人类成功实现可控核聚变,地球的生态环境才会逐渐转好。
可控核聚变这种清洁能源具备能量转化率更高,污染更高,成本更小的诸多优势,当它取代化石能源之后,也就是人类文明跨入一级文明的时刻。这是人类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的重要一步。
更重要的是,可控核聚变的实现也让人类真正具备了走出太阳系,进行星际 探索 的初步能力。要 探索 宇宙星空,速度是第一要求,如果飞船的速度不够快,我们连一个小小的太阳系都无法走出去,更不要说 探索 系外空间了。
而要获得更快的速度,能源质量是关键,化石能源再多再强大,它的能源级别始终处于低级能源,无法真正给飞船提供更强大的动力。只有核聚变能源才能够让飞船有希望实现亚光速飞行,从而能够 探索 太阳系附近的星系。
有了初步星际 探索 的能力之后,人类文明也将迎来一次巨大的飞跃和发展,我们不仅可以开采太阳系的大量资源,而且还能够初步实现星际殖民,将人类文明的种子撒播到其他星系的宜居星球上。
当然,一级文明的实力可远远不止这些,根据“卡尔达肖夫指数”,一级文明能够利用母星上的所有能源,因此除了核聚变能源之外,地热能,风能、潮汐能等等都能够进行高效地使用。
能够利用地球上的所有能源,也意味着人类将彻底掌控地球,成为大自然的主人。要知道以人类现在的 科技 ,大自然我们还是无法战胜的,不管是面对海啸,地震还是火山喷发等,人类现在只能进行被动的防御。
可是成为一级文明之后,人类将能源完全控制行星的一切,改变和控制全球气候,这样各种各样的自然灾难就不会轻易发生。即使是复杂的地质活动,我们也可以进行有效的干预,让地震,火山喷发等这样的地质灾害不会发生或者发生的影响降低最低。
除了这些,一级文明对基因科学的研究也进入了新的层次,那个时候通过基因技术,人类的身体素质将大幅提高,各种恶性的疾病将永远远离人类,同时人类的寿命也会大幅增长。
一级文明是人类 探索 宇宙的重要转折点,那个时候我们才能够初步走向星辰大海,具备宇宙文明竞争的初步实力。要知道,一旦人类走出太阳系,就有可能跟其他的外星文明接触上,若是没有一定的实力,一旦遭遇恶意文明,那对于人类来说可能将是一场洗劫。
一级文明如此强大,那么人类何时才能够达到?曾经有人认为,人类只需要再发展数百年就能够成为一个强大的一级文明。那么真的会是如此吗?其实这种认知有点理想化了,要知道人类文明走完0.7级花费了大约6000多年的时间。
物理学家加来道雄在其著作中表示:依照人类现在 科技 的发展速度,我们要升级成为一级文明,至少还需要3000年的时间才有希望达到。由此可见,人类想要真正成为地球的主宰,具备走向星辰大海的实力,还需要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宇宙一级文明到十级文明分别是什么?
宇宙文明有多少级:
上世纪60年代初,前苏联宇宙学家卡尔达肖夫基于文明可以掌握和利用的能源等级、总量假设出了宇宙文明的三级模型。但随后,该分级系统又被诸多业内科学家、专家从三级扩展到了七级。
一级宇宙文明:
一级宇宙文明又被称之为“行星文明”,该文明有能力开采和利用所处行星上的几乎所有能源和能量,也就是说,该文明是该行星的绝对“主宰者”,可以随意地控制该星球上的天气、土地、各类自然现象,知道该星球地上和地下的结构变化和兴衰,甚至具备可以毁灭周边行星的能力。
通俗来讲,就是一级文明在其所在星球上拥有着“无上”的能力,科技水平至少是基因科技和纳米科技点开,核聚变能源普遍应用。《三体2》中400年后的人类科技水平。
二级宇宙文明:
二级宇宙文明又被称之为“恒星文明”,该文明已经达到可以随意离开所在的行星进而开发和利用其所在星球附近的恒星能量。整个恒星系就在掌握之下,可以随心所欲的在该恒星系所有行星上进行居住、穿梭和能源开发,可以构建戴森球充分利用恒星的能源。
如果一级宇宙文明或者当前的人类文明发现并观测到某个恒星周围被建立起了非自然的球形结构的话,就说明真的有文明在收集恒星能量,也就证明二级宇宙文明真的存在。
一级与二级文明之间存在巨大的能量和科技差距,面对二级文明毫无胜算。
如《三体》中的三体人,科技属于二级范畴,人类毫无胜算,要不是剧情需要。
三级宇宙文明:
三级宇宙文明又被称之为“星系文明”,该文明可以轻易掌控其所在的星系,也可以随心所欲的开发和利用所在星系内的所有能量,甚至可以从宇宙已有的黑洞汲取自身文明所需的能量。
这种文明存在的方式已经大大超出当前人类的所有想象,因为这种文明存在的方式是有违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因为一个星系是非常巨大的,星系两端最远的距离少则几十万光年,多则几百上千万光年,这跟人类当前的科幻大片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三级宇宙文明存在的方式是当前人类不可想象的,必然有超越光速障碍的科技手段,虫洞或空间通道、空间曲率引擎超光速等都会是最基本的科技,甚至不排除出现宇宙规律、数学规律武器。
如《三体》中的歌者文明,在银河系内遨游打击,一个普通“武器”——二向箔,该武器可以对一个恒星系进行降维打击。或者《赡养上帝》中的上帝文明,代表银河系反击仙女系的入侵。
四级宇宙文明:
四级宇宙文明就是“宇宙文明”,因为该文明已经可以达到开发和利用所在宇宙内70-80%的能量,甚至可以开发和利用整个宇宙的能量,至于是以何种状态来控制,当前人类还无从想象。
如《三体3》中的“神”级文明——归零者文明,具备直接“重置”整个宇宙的能力。还有向小宇宙广播的超级文明,其广播需要消耗的能量就是一个银河系质量。
接下来的5-7级文明,实在是有点幻想了,不是科学上的划分。
五级宇宙文明:
五级宇宙文明在四级宇宙文明的基础上已经达到了可以轻松整合和利用多元宇宙中的能量了。
漫威宇宙和DC宇宙经常有这些设定。
六级宇宙文明:
六级宇宙文明可以说就是当前人类所探讨的“神之领域”范畴了,可以随意创造出不同的宇宙。
七级宇宙文明:
无从表达。
扩展资料:
要了解宇宙文明等级划分,我们须先了解一个名词,即:“卡尔达肖夫指数”。“卡尔达肖夫指数”是宇宙学家分类可能出现的地外或人类文明的发展水平。首次在1964年由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肖夫提出。其有三个指定的分类称为一型,二型和三型。都是基于文明可用的能量作为标志,以及一定程度的空间活动。
Ⅰ型文明–母星文明(没有所谓的卫星系,该等级文明以母星为核心,姑且叫做母星文明)
Ⅱ型文明–行星系文明(太阳系就是一个行星系,行星系指围绕某恒星公转的各种天体的集合,包括行星、卫星、小行星、流星体、彗星和宇宙尘埃。)
Ⅲ型文明–恒星系文明(银河系就是一个恒星系,而恒星系或称星系,是由无数本身能发光发热的天体(及恒星)所组成的集合体)
外星人打造的“巨型建筑”?塔比之星的背后究竟有什么秘密?
塔比之星可以说是我们银河系中最神秘、最具争议性的星球。
通过NASA的开普勒望远镜的观察,平民科学家们在2011年至2013年期间在研究该任务数据的时候注意到了这颗明灭不定星球,这使得塔比之星一举成名。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任务是寻找太阳系外围绕其它恒星的类地行星(又称“系外行星”),它是通过观察系外行星在前方经过时恒星亮度的微弱变化实现的(这被称为“凌日”)。在这项意义深远的任务中,数千个外星世界被探测到,揭示出了我们银河系中行星不可思议的丰富性。实际上,我们并没有足够数量的科学家能够准确地分析这项任务产生出的庞大数据。
行星猎人众筹计划让开普勒的观察资料能够被成千上万的参与者使用,并且正在进行重要的系外行星发现。
比如,在开普勒早期的任务中,其中一个目标是KIC 8462852——一颗位于天鹅座1300光年之外的典型的F型主序星。然而行星猎人发现这颗星球非常特别,越来越清楚的是,KIC 846285 表现出来的亮度变化并不是普通的外星传输信号——这是非同寻常的。
这颗恒星所谓的“光曲线”(大致来说是开普勒一直以来探测到的星光强度)是一团混乱。从2011到2013年,出现了骤降和干扰周期,这表明在恒星周围的轨道上有许多物体。其中部分物体必须足够大才能解释被遮挡的这些星光。一次骤降使得恒星难以置信地变暗了22%,考虑到大多数庞大的气态巨行星会使恒星的亮度降低微弱的1%,这暗示着恒星轨道上的物质本身的极端性。
在2015年十月份,一个文件在预印本平台服务上详细介绍了这些可靠的结论(后来在《皇家天文学会月报》上发表)。在天文学家塔比莎·S·博雅吉安领导这项研究后,这颗行星便俗称为“塔比之星”(或者“博亚吉安之星”)。
为了解释这个奇怪的传输信号,天文学家们坚信在这个恒星周围一定有一大片尘埃,到这并不是完全的解释,KIC8462852并不是一颗年轻的恒星。尘埃的碎片环通常存在于正在形成行星的年轻恒星周围。
研究人员随后调查了这些尘埃可能是由于行星碰撞产生这一可能性,然而,这种性质的碰撞会产生一个特殊的热信号,产生过量的红外线辐射——但后续的将观察并没有辨别出来这种信号。
如果是一个巨大的“彗星群”在引力作用下被一颗经过的恒星撞击到了KIC 8462852的轨道上呢?这是否足够引起光的变暗?虽然这是可能解释这个谜团的主要假设之一,但是对恒星的其他观察却没能找到明确的证据证明这样的彗星群的存在。
由于没有一个明显的答案,天文学家们一直在想一些更具有创造性的方法来解释KIC 8462852的光曲线。在宣布最初的开普勒的结果后,博雅吉安暗示正在调查“其他情形”,在2015年10月15日对大西洋的一次不出名的采访中,宾夕法尼亚州天文学家Jason Wright详细介绍了这些“其他情形”可能是什么。
怀特说,“外星人永远将是你所考虑的最后一种假设,但是这个东西看上去让你觉得应该就是外星文明的建设。”在这次采访之前,塔比之星是科学奇物,如今,塔比之星成了媒体的焦点,并被取名为“外星建筑恒星”
虽然对于KIC 8465852的奇怪之处应该有一个本质上的解释,但是这个问题似乎至今为止都被天文学界忽略了,外星人是最不可能的解释,但是这个假设似乎并没有消失。
但是,什么样的外星文明能够建造出如此庞大的东西,以至于能够遮住整个恒星的光芒呢?并且他们为何有如此举动?
1964年,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肖夫(Nikolai Kardashev)创造了一个假设性的“卡尔达肖夫指数(Kardashev scale)”,它从宇宙的角度出发,描述了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文明的进步。
例如,一个I型的卡尔达肖夫文明,能够足以先进到以利用从其母恒星落下来的所有能量。人类被认为是100-200年后能够达到这一目标。一个Ⅱ型文明需要比这更多的能量,并且需要利用他们所处恒星所能产生的全部能量。
要做到这一点,Ⅱ文明将要考虑在其所在恒星周围建造大批量的太阳能收集器,甚至将其完全封闭在一个“戴森球体”内。III型文明将有令人难以想象的能力去利用整个星系的能量输出,尽管在2015年的中红外调查中得出结论“卡达尔肖夫 III 型文明要么非常罕见,要么就不存在我们所处的的宇宙中。”
但是塔比之星的奇怪之处是否就是 II型文明存在的首个证据呢?
1937年,这个问题在奥拉夫.斯台普顿(Olaf Stapledon)的科幻小说《恒星制造者》(Star Maker)中被首次描述,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在他1960年的论文《寻找人造恒星的红外辐射源》(Search for Artificial Stellar Sources of Infrared Radiation)中推广了这一观点,戴森球体是一种假想的“巨型结构”,它可能被建造出来包含整颗恒星。
当观察KIC 8462852奇怪的变暗事件时,这个信号可以被解释为一个正在构建的Dyson球体。或许这是戴森星系群的证据,在恒星的轨道上有许多较小的太阳能收集器。
除了奇怪的过渡信号外,天文学家还注意到,过去一个世纪以来,这颗恒星正在逐渐变暗,可以将其解释为正在建造一个巨型建筑的迹象。 为了研究这种可能性,SETI研究所于2015年11月在超过两周的时间里将其强大的艾伦望远镜阵列(ATA)对准塔比之星,以监听先进的外星文明可能正在传输的任何错误通信,但是并没有检测到信号。
转载还请取得授权,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
一级文明到十级文明是谁提出的
是卡尔达肖夫提出的。
要了解宇宙文明等级划分,我们须先了解一个名词,即:“卡尔达肖夫指数”。“卡尔达肖夫指数”是宇宙学家分类可能出现的地外或人类文明的发展水平。首次在1964年由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肖夫提出。其有三个指定的分类称为一型,二型和三型。都是基于文明可用的能量作为标志,以及一定程度的空间活动。
Ⅰ型文明–母星文明(没有所谓的卫星系,该等级文明以母星为核心,姑且叫做母星文明)
Ⅱ型文明–行星系文明(太阳系就是一个行星系,行星系指围绕某恒星公转的各种天体的集合,包括行星、卫星、小行星、流星体、彗星和宇宙尘埃。)
Ⅲ型文明–恒星系文明(银河系就是一个恒星系,而恒星系或称星系,是由无数本身能发光发热的天体(及恒星)所组成的集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