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底下到底有没有空气
一般来说,空气体含有20%左右的氧气,80%左右的氮气和极少量的其他气体。
从上面空气的定义来看,水中是没有空气的。
但是水会溶解或吸收大气中的气体。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氩气、氦气等等。在一些富含有机物的水体中,往往存在甲烷、氢气、硫化氢等还原性气体。
在0℃时,每升水含有:
0.02148升氢气、0.04889升氧气和1.713升二氧化碳;
在20℃时,每升水含有:
0.01819升氢气、0.03103升氧气和0.878升二氧化碳。
许多动物,如水中的鱼,通过鳃在水中呼吸。
水在压力下会吸收更多的气体。我们经常喝的汽水,就是让更多的二氧化碳气体在压力下溶解在水中。
是水上的和水下的一样
水上的和水下的不一样。水生是指完全在水中发芽生长的植物类型。这些植物常年生活在水中,水下部分能保证缺氧状态下根系的正常生长,如荷花、睡莲等。水下植物是完全生长在水下的植物,它们也可以在没有大量氧气的情况下生长。因为水可以自由蒸发,所以在相同环境下,水下植物对调节空气体温度的作用要比盆栽土壤培养的植物更明显。还可以省去盆土的管理,干净卫生,维护简单。如果配有合适的容器,可以观赏全株,观赏价值更高。
水库水底有多恐怖?
有的水库十几二十米深,水面和底部温差大。即使在炎热的夏天,水底的水温也可能依然冰冷,容易形成“冷水坑”。冷水坑一般在水下特别深的位置,一直是静止不动的。游泳运动员如果遇到冷水坑,再好的水也会抽筋。
夏季,到水库游泳的市民增多,溺水事故也进入多发期。其中,幼儿由于安全防范意识薄弱,自控能力不足,容易发生溺水事故。
蓄水池的缺点
1、增加灾害发生的频率。
修建水库可能会诱发地震,增加库区及附近地区的地震频率。因为未来两侧山体下部长期被浸没,山体滑坡、塌方、泥石流发生的频率会增加。
2、造成库区泥沙淤积。
由于大坝的拦截和库尾地区因水势变化而产生的回水影响,泥沙不可避免地会淤积在水库中,尤其是大坝和库尾(回水的影响)。
3、土壤盐碱化
持续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将深层土壤中的盐分带到地表,灌溉水中盐分和各种化学残留物含量高导致土壤盐碱化。
水底为什么种草
水底不是草,是一些沉水植物。
沉水植物的根生于泥中,全株浸于水中,已有发达的通气组织,有利于气体交换。叶片大多狭长或丝状,能吸收水中的部分养分,在水下弱光条件下正常生长。对水质有一定的要求,因为水浑浊会影响其光合作用。花小,寿命短,主要用于观叶。
沉水植物在维持湖泊清水稳定状态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沉水植物的消失,湖泊可以由清水状态转化为浊水状态,这种转化称为稳态转化。湖泊生态修复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通过沉水植物的修复,使湖泊由浊水状态变为清水状态。一般来说,内部稳定性低的沉水植物可以作为水生生态修复的先锋物种。
水库水底有多恐怖
水库的水下环境非常复杂。石头之类的杂七杂八的东西很多,水生植物也很多。如果不熟悉环境,一旦撞到石头,被水草缠住,会很麻烦,很容易导致溺水。
另一大危险是冷水坑。有的水库十几二十米深,水面和底部温差大。即使在炎热的夏天,水底的水温也可能依然冰冷,容易形成“冷水坑”。
冷水坑一般在水下特别深的位置,一直是静止不动的。游泳运动员如果遇到冷水坑,再好的水也会抽筋。比如山脚下,离岸15到20米,很容易有冷水坑。
扩展数据
水库野泳的危险与自救
在水库里野泳是很危险的,但是野泳者抱着侥幸的心态。发生溺水事故的人经常会游泳。但是一旦进入更深更宽的水域,你就会失去信心,开始心慌。再加上体力不支,游泳技术和救生能力不足,很容易发生溺水事故。
溺水的时候一定要先冷静下来,着急的时候更容易出错。当头部浮出水面时,深呼吸,跳水向岸边游去。这是拯救自己不被淹死的最好方法。
如果发现有人溺水,且现场有救援条件,如在附近找到绳索、救生圈、竹竿之类,可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尽快实施救援,并及时拨打110。
站在河岸看水底,感觉河底比实际深了还是浅了?
当眼睛看到水或其他介质中的物体时,他们看到的是该物体的虚像,而不是实际的物体,这是由光的折射造成的。光在空气体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0万千米/秒(km/s),在玻璃、水或其他透明物体中传播时,速度明显降低。
光从第一种介质进入第二种介质,两种介质不一样,光速不一样,入射角和折射角也不一样。站在河堤上看水底,由于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慢空,光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如果一个人在河堤上向水中看,河底给人眼的影像是图中虚线所示,人看到的河底实际上是光折射形成的虚像,所以从岸边向水中看,虚像比实际的河底要浅。从水到岸,虚像高于实际物体位置,可以形象地称为“人看鱼浅,鱼看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