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经常会在一些古文或者影视作品中看到“禅定”这个词。即使我们不明白它们的原意,我们也知道只有历史上一些非常强大的皇帝才能进行禅修仪式,而不是随便哪个皇帝。那么,这种冥想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对禅的崇拜有两种,一种是拜的仪式,一种是禅的仪式。那么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禅宗是皇帝受世人号令的仪式。这个仪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齐鲁儒生认为,泰山是天下最高的山,天下最高的皇帝应该到这个最高的山上去祭拜最高的神,泰山是齐鲁的分界线。后来齐、鲁祭祀泰山的仪式扩大为大一统帝国的希望祭祀,命名为“封禅”。“奉禅”一词中,奉的意思是祭天,禅的意思是祭地。
古代封禅的帝王仪式主要是指泰山上的封禅。皇帝除非立下大功,否则不敢轻易动手,当然是自己不自量力。禅的闭幕式包括两个祭祀仪式,即“闭幕”和“禅”。“合”主要是指在泰山顶上设坛祭天,而“禅”多是在泰山周围的山头上拔草锄地、设坛祭天。
历史上有六位皇帝去泰山禅修,先后有六位皇帝在泰山举行禅修仪式,分别是嬴政、刘彻、刘秀、李贽、唐高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恒。
这六位皇帝肯定是被“封”在泰山之巅的,那么他们“禅”在哪些山中呢?
其中,秦王嬴政在位于泰安市徂徕山南麓的傅亮山举行了“禅”礼。汉光武帝刘秀也在梁浮山上进行禅礼。唐高宗李智行的“禅”仪式在位于泰国西南角的佘寿山举行。唐玄宗李隆基和宋真宗赵恒都在蛇舍寿山举行过“禅”仪式。
这里需要特别提到汉武帝刘彻,因为这个人不同于其他五个人。汉武帝灭匈奴,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是一个有为的君主。他一生五次闭关泰山。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110年(元丰元年),在位于泰山北麓的苏然山举行“禅”礼,现在与泰安莱芜市西北相邻,原属泰安市。
第二次是在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在位于泰山火车站南面的好里山,又名高黎山、英雄山举行“禅”礼。
第三次是在公元前102年(泰安三年),在泰安城南的庐山举行“禅”礼。
第四次在公元前93年,第五次在公元前89年(和解四年),都是在庐山也行“禅”礼。
从这里可以看出,秦汉皇帝在傅亮山进行“禅”礼,唐宋皇帝在蛇首山进行“禅”礼。
宋真宗之后,皇帝来泰山不再打坐,只举行祭祀仪式。有两个皇帝多次祭祀泰山。第一,清康熙皇帝两次祭泰山,清乾隆皇帝南巡和东巡共10次祭泰山,其中6次登顶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