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和批评家。可能很多朋友听说金圣叹是从他对《水浒传》、《西厢记》等作品的批评中知道的。从性格来看,金圣叹孤傲不羁。当然,评论家一般不会太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不然也做不出这种事。金圣叹在古代小说批评领域的地位几乎是最高的,评论之详细也是前所未有的。这次简单介绍一下金圣叹这个人物,看看他的生活是怎样的。
一、天下怪才金圣叹的悲哀
大作家李国文先生写过一本书《中国学者的非正常死亡》,讲了学者的各种“非正常死亡”,有内因,也有外因,也讲了一些学者的悲哀。
但是古代文人的死,最悲惨的是统治者认为他们触犯了禁忌,把你定罪,把你斩首,让你永远不能闭嘴写书。在严重的情况下,他们甚至把他们的亲戚拖进麻烦,被鞭打,定罪和流放,并失去他们的财产。
金圣叹,苏州吴县人,原名蔡,明代死后字若才改为金,意思是金人在上,圣人不禁叹!
看来金圣叹是明末清初的天才,真正的名士。当他知道自己触犯了清朝的法律,被判斩首,妻儿被送到东北那个叫宁古塔的地方当奴隶时,这个倔强的金圣叹感慨地问自己:“斩首是人生最痛苦的事,却不是世界上最悲惨的事。想想我这一生,这两件大事让我挺过来了吧?”
人格就是生命,金圣叹可以说是一个大智慧大智慧的人。他怎么会不知道道德呢?他是政治和权力的受害者。他与其说是在感叹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可悲命运,不如说是在抱怨这个时代。
二、开西城,西子来矣
金圣叹生于明末,童年比较清贫。九岁进私塾,努力读书,因为穷人家的孩子没有资本,没有资格“争爹”,只能努力读书。
而金圣叹读着读着,“走火入魔”,偏离了“正途”,喜欢西厢记和水浒传。当时把这两本书归为“教贼”之类的,但金圣叹得看有多严重,讲了哪些歪理邪说,补充评论。
参加科举,他不走寻常路。比如他在新年试的时候,考题是《子》本来是想写美女史曲线救国的,金圣叹写了一篇很精彩的文章:
“开东城,习字不来;开放程楠,习字不来;开北城,习字不来;打开西边,习字来了。看到这种美景我很开心!”
多么有趣的试卷,考官看了回复:秀才走了!秀才去了!
正是因为金圣叹的“每次试,都用俚词入现语,或在卷末作小诗,嘲讽试官。”改名为潘潘,果真如此,人数也算过了,但他们没能通过科举,登上仕途,却等来了明朝的灭亡。
到清初,金圣叹已经成为江南有名的才子,放荡不羁。他的才华和学识,不是那些整天为了应付八股文考试,从而走向仕途的“死学”所能比拟的。反而是真正的博学多才,才华横溢,也许正是因为他的真知灼见,金圣叹才不骄不躁,无拘无束,不矫情,真实。
金圣叹给学生讲经史的时候,输出了一系列的诗词,涵盖了上百种经典,随便拿起来。他还触及野史、佛道经典,评论文学诗词。他很有见地,喜欢随意给书批注,也让市面上的书商翻他批注过的书大赚一笔,形成“金圣叹热”,读者通过收藏金圣叹来认可。
三、卷入哭庙案中的金圣叹
也正是因为他的放荡不羁,让他陷入困境。
清朝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顺治皇帝驾崩。遗诏传到江苏后,按照满清礼仪,苏州府所属的所有朝臣大臣都聚集在府内统治苏州,并设奠酒仪式吊死皇帝。
吴县是苏州下属的一个县。县长是任魏初。他既残忍又贪婪,对李玟冷酷无情。比如拖欠钱粮税的农民,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勒令用浸在粪池里的竹片鞭打。被惩罚后,人会受不了,觉得痛苦。人们对他又恨又怕,在普通人眼里也没什么好印象。
吴县的读书人都知道,百姓饱受酷刑和虐待,大家都义愤填膺。他们很想找个机会向任的上级和江苏巡抚朱国治反映情况,控告他的违法行为。
于是,我借此机会向省长反映问题,希望能管住这个恶官,向百姓出口恶心。
一百多名学者聚集在孔庙讨论这件事。周围的人闻讯赶来,很快人数就上千,人群群情激昂。大家喊着开除任的口号,开始了游行。
自古以来,官员之间互相包庇,互相勾结,而这个任对他的顶头上司朱国治又很孝顺,所以互相勾结,这些读书人怎么会闹事呢?
朱国治不能拔出萝卜带出泥,牵连自己,怕这些搬弄是非的文人把事情闹大,于是把属于民政的小事上升为政治问题,以冲击皇帝宝座的罪名逮捕了领头的。
秀才觉得委屈,第二天又组织起来,聚集在文庙里诉苦。
政府出动人力,抓了十几个人,连同前一天抓的人,带到江宁监狱严加审问。
在审讯过程中,有人交代,这个“哭庙”的主谋是江南著名作家金圣叹。
这使得政府有了充分的理由将金圣叹投入大牢,前后牵连了一些人,给重要人物定了一个“扰乱政府接收遗诏”的渎神罪名,判了死刑并斩首,赔了家产,送了家人。
金圣叹也失去了智慧,但一切都释然了。行刑前,他的儿子来到死囚监狱送别。
金圣叹笑着,漫不经心地笑着,看着伤心的儿子说:“小子,我有一双。我不妨考考你,看你怎么答对。”上联‘莲子心中苦’,下联说的对。”
这是一副谐音对联。莲子是小早川怜子,其中包含着他对儿子的爱。他心里的痛,我能跟谁说?
他的儿子听到这里已经泪流满面。
金圣叹看着儿子,反而笑了:“我说傻儿子,有什么好难过的?”我来教你怎么配对。这个底线应该是‘梨的肚子是酸的’!”
梨是分离,是同一个谐音字。梨子送别儿子,心中满是苦涩。
恐怕只有金圣叹的胸怀和才华,才能在生死离别之际,冷静、机智、敏捷、机智,既表达了心中的痛苦和感受,又肯定是鄙视一切的。
四、最后调侃,大有胡桃滋味
知道自己要死了,金圣叹写了一封信,让狱卒交给家人。相反,肮脏的狱卒把它交给了负责监狱的领导。
本来大家都以为这个金圣叹会为自己仗义执言,说出自己所受的莫须有的罪名,为自己伸冤,或者大骂天下,污蔑朝廷,于是就一本正经地打开了里面的内容。
谁知,看了内容几乎哭笑不得,上面却写着:“注意用词:咸菜和黄豆一起吃,吃起来像核桃。”我对这条法律的传播没有遗憾!”
这似乎是对官僚和王法最大的讽刺。
一生嬉笑怒骂以表达自己不同寻常想法的金圣叹,显然预见到狱卒会把这封信交给上司,仔细阅读检查一个死刑犯的信件,从中发现罪名,于是设计了一个充满嘲讽的内容,拿这些人,漠视人命的统治者来开玩笑。
据说金圣叹一生的行为和言论常常出人意料,与世上其他人完全不同。在他去世之前,他能够幽默地讽刺给人民一记耳光的权力和官僚。他用自己的方式尝到了被戏弄的滋味。如此洒脱,不禁让后人对金圣叹的命运感到不安。
不知不觉窗外雪停了,暖了一壶老酒,我不禁在想:在这个处处故作严肃的年代,金圣叹告诉我们,真正的生活是不需要严肃的。
作者:陈二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