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 欢迎光临可关玩日记,免费分享生活知识及创业资讯
  • 程序员坚持不下去了(程序员很了不起吗)

    程序员坚持不下去了(程序员很了不起吗)

    中国的互联网行业诞生于20世纪末,意味着中国第一批程序员正式步入中年。

    最近,一个在国务院网站上向总理求助的45岁程序员上了热搜——“我精通各种技术系统,却连一个面试机会都没有”。中央媒体回应,网友热议。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折射出赤裸裸的现实问题。

    中国的互联网行业诞生于20世纪末,意味着中国第一批程序员正式步入中年。当中年危机的焦虑照进现实,这个曾经被无数人羡慕的高薪职业群体,似乎倒得最狠。

    程序员必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结构化世界和想象世界——之间找到平衡。他们使用非常结构化的语言,但是他们实现非常抽象的概念。中国最著名的程序员之一雷军曾经说过,他写的代码优雅如诗;也有不知名的程序员在论坛上表达了对这个职业的热爱:“写代码是一个人能做的最有创意的事情。”

    但大多数情况下,优雅和创意就像昙花一现。大多数普通程序员很难在职业生涯中继续学习和创造。他们经常要面对同样的产品代码,甚至突然发现自己所了解的技术已经被时代淘汰了。

    时代财经采访了许多35岁以上的程序员。其中,很多人告诉时代财经,这份工作的bug在于,公司某个岗位使用的技术不变,但是整个行业在飞速进步,总是需要新人,但是一不小心就会把老人们甩在后面。

    当工作瓶颈遇到中年危机,程序员的“35岁陷阱”就出现了。在很多公认的出路——无论是继续学技术、做管理、换工作,还是创业,每一个选择都遇到了不同的问题。

    被时代抛弃的程序员:像一个木匠站在机器时代的门口

    39岁时,郭鑫经历了一次低谷,她相信自己已经顺利度过了职业危机。

    郭鑫从事的是基站相关的工作,通信行业不同于瞬息万变的互联网。在一个公司的某个领域待上3-5年,技术和创造力会逐渐停滞,日常工作变得机械化,随之而来的是工资的停滞和晋升的萎缩空。

    离职前的一段时间,郭鑫觉得自己在舒适区呆了很长时间。工作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和新知识很少,任务也不多。我每天五点半准时下班。同时,公司招聘的新人越来越年轻化,大部分是90后。

    “虽然生活很安逸,但我会想,如果不往前走,10年后可能会被淘汰。”郭鑫说。一些前同事的经历也让他对自己的现状更加警惕。

    国鑫有一个同事在一家外企工作,这家外企已经逐渐退出了中国市场。项目很少。有些人还在做2G和3G的研发,真正的工作时间可能每天只有一个小时。轻松安稳的生活背后,是对未来的巨大迷茫:当自己钻研多年的技术逐渐被市场抛弃,那种无力感就像“站在机器时代门口的木匠”。

    有些程序员会选择转行到管理岗位,通过职级晋升来度过瓶颈期。大部分不能晋升或者不适合管理的人都会跳槽,继续学习技术。后一种选择往往需要工作后自学或者报培训班学习很多新知识。仅仅依靠现有的工作经验,跳槽很可能会失败。

    郭鑫有机会成为一名管理人员。当时他在国外,为了尽快回国和家人团聚,放弃了升职。幸运的是,郭鑫的跳槽赶上了4G换5G的浪潮。他调到了一家手机芯片公司,但除了基站技术,他还需要学习很多芯片知识。

    人到中年,转行必须面对的问题是“精力不足”。到新公司后,郭鑫的下班时间从6点变成了9点,甚至过了10点。“这段时间是痛苦的时期。有时候两三天看不到孩子的脸。早上上班他还没醒,晚上下班他已经睡了。”

    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行业,中年程序员根本烦恼。因为在互联网公司,年龄和经验甚至不如对技术要求更高的通信行业值钱。

    林牧在一家上市公司做产品开发,似乎很有挑战性。在他看来,还是重复性的工作:App的每一次升级,功能都很少,即使一个软件从0开始开发,不同的东西也很少。“现在所有的软件,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哪个不一样?”林牧说。

    从技术角度来说,林牧说只是算法、架构等技术壁垒高,其他环节老人和新人差距不大。“比如消费者使用外卖软件,就可以购买食物。大禹设了一个架构,其他人都可以来。”

    在一些管理不完善的公司,效率不是领导关心的问题,年轻人可以通过加班来弥补效率的不足。林牧的效率比较高。一个人做三四份工作,工资却和其他人没什么区别。因为每天8点下班,领导甚至会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饱和。

    也有人会以任务太多为由要求公司招外包,领导也可以从中抽成。“我做了自己的工作,甚至申请了加薪。领导会觉得这个人太难做了。希望我早点离开。”林牧说。

    转行产品经理却失业:被拒绝的理由是“太过资深”

    张海今年36岁。几年前他从程序员转行做产品经理。当时,他收到了两家大型制造商的报价,但他在“一些不切实际的创业冲动”下选择了一家创业公司。但他还是没逃过35岁的门槛——因为公司业务变动,他成了失业大军中的一员。

    张海开始工作的时候是2007年左右,恰逢互联网初步发展,各种新项目、新机会不断涌现。张海早期在创业公司的经历让他认为自己是个全才,早期的职业发展也非常顺利。

    然而,在此期间,互联网巨头逐渐崛起成为庞然大物。2015年前后,蚂蚁金服大量招人,开出的薪酬也很诱人。张海见证了几个已经开始创业的朋友回到阿里工作。“如果你开一个小的创业公司,一年可能赚几十万。得不到就会失去。阿里会直接告诉你200万的套餐来不来?”

    但是到了张海出来找工作的时候,行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巨头垄断的格局已经形成,对人才的需求也从全方位向精细化转变。张海头的简历到处碰壁,一封HR拒绝信只有简单的四个字:太资深。

    “对方要我有能力A,而我有abcd四个能力。其他能力对他们来说不是加分项,而是减分项。他们会觉得你知道的太多,固有知识太多,年龄太大,不适合团队。另外我要求的工资高,他们会觉得我不划算。”

    在张海看来,互联网公司招人的标准已经越来越精细化了。用行话来说就是“深耕”:如果一家短视频公司招聘技术人才,希望应聘者毕业后做搜索,文字搜索是不行的。最好搜索短视频,最好是竞争公司的。

    “这种做法的后果是,大工厂通过人和钱的极端垄断,与中小创业公司形成完全不平等的竞争。他们可以把小厂的产品放到自己的平台上再做,小厂的产品就死了。”

    张海认为,在互联网IT行业,40岁可能是“永远找不到工作”的一个节点。“我在以前的公司和朋友的公司很少见到40岁以上的人。“对于我这样的全能型技术人才来说,最好的出路可能是创业。

    当程序员转型创业:闭门造车让我亏掉了所有的积蓄

    35岁的吴涛经营着一个小型项目团队,靠出售自己的软件赚钱。

    吴涛最早也是程序员,做过数据添加删除修改,视频通讯,游戏开发。后来他看到了程序员工作的局限性,开始接触28岁左右的创业者,寻找创业机会。

    “写程序在某种程度上就像盖房子。做底层技术(基础)的人永远不会失业。大部分人都是搞装修的。这部分技术一直在变化。但是只要你在公司工作,你的技能就不会更新,你的工资和职级也不会更新。再找工作可能会面临老板比自己年轻,或者薪资完全与预期不符的尴尬局面。”

    但是,程序员创业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吴涛在创业初期多次碰壁,当他穷困潦倒时,他失去了所有的积蓄。这两年他才渐渐好看起来。

    吴涛认为,程序员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强,但他们往往想得太多,过于追求完美,在技术上“闭门造车”,忽视了市场需求和运营的重要性。

    吴涛的第一个正式项目是做淘宝客软件,他和一个懂营销的朋友合伙。两人分别负责技术和营销。初期效果很好,每月净利润5-10w,是人生第一桶金。

    后来吴涛开始有点“飘”,以为对方是靠自己的技术吃饭,在没有更多人加入的情况下,强迫一个做开发的朋友加入公司。吴涛的朋友觉得很冷,把公司转让给他,自己开始了另一个项目。

    本来吴涛以为产品在手就万事大吉了,但是没有市场和资源的支撑,客户是留不住的。他只能自己拉人,但是一个多月拉不到一单,他的项目自然就倒闭了,但是他朋友的新项目不到三个月就做到了月盈利20万。后来,吴涛连续尝试了几个项目,但都失败了,因为他无法跳出程序员追求完美产品的怪圈。

    两年后,吴涛逐渐完成了从技术思维到市场思维的转变。现在吴涛不再自己做技术,而是负责项目的营销。

    “我为什么没有35岁危机?”

    35岁遇到危机是必然的吗?程序员一定是不能长久的职业吗?在别人看来,答案是否定的。

    37岁的程序员朱鹏在一家大型外企从事2B生命科学相关项目的工作。因为该领域方兴未艾,而且公司规模大,订单稳定,朱鹏目前很少觉得重复。

    在朱鹏看来,对于程序员来说,避免中年危机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学习。几年前,朱鹏做过同样的项目。当时用的是老的VC+Win32 API技术,这种状态持续了10年。

    感觉到瓶颈的朱鹏开始在工作之余自学流行的新编程语言如GO和新的JavaScript。那时候朱鹏还没结婚,最勤快的时候会在下班后学习4-5个小时,后来在公司内部顺利跳槽。

    “我感觉工作中没什么新东西可学。有时候其实是我自己的选择,自己也不知道。”朱鹏说,他曾经有一个下属跟自己抱怨,总是在做类似的事情,学不到新知识。朱鹏找了一些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但是觉得太难了。就算告诉他研究的方向,对方也觉得太麻烦。

    当然,公司内部的管理制度也给了朱鹏很大的支持。有时候程序员的未来发展取决于公司如何对待员工:只是一个写代码的工具还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朱鹏说,他的公司的优势在于,你向上可以追求高科技技术,向下可以追求生活的舒适和稳定。

    朱鹏的公司允许内部转岗,有专门负责员工职业生涯辅导的部门。如果员工觉得某个项目不适合自己,可以和经理申请转岗,经理会在公司项目运行正常,资源可以调配的情况下,尽力帮他们转岗。在这种情况下,员工觉得自己的工作遇到了瓶颈,可以挑战更新更难的技术。

    公司也尊重人才。技师有一定的职级划分,每年都会调整几次职级。他们每提升一级,工资就会调整10%-30%。高级“技术神”在公司有专门的头衔,享受极高的待遇和工资。

    优化解雇员工的情况也很少见。朱鹏曾经问过HR,如果每天工作做得不好,只完成最低限度的工作,会不会被解雇,得到的回答是“绝对不会”。对于年龄较大的员工,公司内部章程也有明确规定,不允许年龄歧视。

    但朱鹏认为,即使有各种保障,中年危机仍然不可避免:“虽然明面上不允许年龄歧视,但如果找工作时年龄大了,能力又不突出,公司肯定会有顾虑。”

    (郭鑫、张海、吴涛、朱鹏为化名)

    本文为专栏作者原创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huoyantu@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