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 欢迎光临可关玩日记,免费分享生活知识及创业资讯
  • 为啥有了时间管理工具,我们却得了“依赖症”?

    为啥有了时间管理工具,我们却得了“依赖症”?

    能够制造和使用各种简单和复杂的工具是人类的一大标志,而工具的独特属性不仅仅是解放双手,还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现在,人们自然会希望用工具来应对无法抓住的时间和效率。

    市面上有很多时间管理工具,比如番茄待办、待办清单、时间清单、GTD工具、白噪音集中工具,甚至还有团队开发的象限工作法…这些工具教你集中精力25分钟,休息一下,或者按照优先级一个接一个地完成任务。

    图片来源:网络

    时间管理工具是一个生动的市场分类。以iOS系统为例,App Store有专门的效率App分类,包括207个免费App和近100个付费App,其中最贵的是养成习惯工具,售价648元。很多人靠它谋生,科技编辑每次更新都要评估最新的时间管理工具;效率KOL在哔哩哔哩等各大社交媒体分享工具的经验;还有西装革履、笑容自信的销售老师。在各大知识共享社区写了很长时间的管理方法论后,他们在文章末尾贴上联系方式,等待合适的人…

    逐渐形成的“依赖症”

    王子洋(化名)第一次接触时间管理应用是在大一,那是在2015年。

    他用的手机是iPhone 5s。当时有个应用软件叫天事。设置活动时间后,他每天都会看到应用程序图标上倒计时天数的变化。王子杨会输入自己未来一年需要做的计划,像是对时间流逝的“报复”。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他大学毕业。如果他在本科阶段还有学习的余力,能够在自控力上做到游刃有余,那么2018年开始的留学生涯不仅会让他在学习上感受到压力,还会让他对时间管理的应用产生迷恋。

    刚到英国的他,光是学校报名就不堪重负,还要兼顾租房、上课、时不时的突发状况。一切都在他身上。他记不住的事情太多了。他选择用番茄ToDo,同时下载待办事项,电脑版和手机版,然后把待办事项全部搬到里面,接近50个事件,占满了一整页。

    完成所有的整理过程后,他觉得自己恢复了秩序感。他做完一件事,扫一眼单子,就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了,就不再惊慌失措,担心被突然插进来的东西打断,也不怕再忘记事情了。“我觉得这些工具是在强迫自己过规律的生活,”王子洋回忆道。

    这其实只是个开始。

    王子杨渐渐迷恋上了应用软件本身。尝到应用带来的甜头后,他开始收集市面上几乎每一个口碑不错的效率工具。“电脑里买的软件可能比电脑还贵,即使是破解版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寻找。”他形容自己是一个痴迷于收集包的女孩,痴迷于这些最新工具的设计和概念,以及它们背后提高效率的承诺。

    有时候事情卡住了,他会什么都不做,把待办事项从他正在用的工具一个一个转移到另一个工具上。相对于休息和娱乐,在工具里游荡让他有一种安心的感觉。“就像磨刀不误砍柴工一样,这个时候我会觉得自己至少是在做生意的状态,而不是在浪费时间。”

    这种重复的转移工作一次需要2个小时。

    但现实是王子杨陷入了自己的逻辑怪圈。

    几乎所有的效率工具都是时间驱动的,通常在设置事件提醒的开始会要求用户选择时间,王子杨就把时间花在了这项工作上。“需要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出发,要准备什么,什么时候到学校,什么时候见教授,路上的公交车要多长时间,走路要多长时间,有没有更快的路线……”

    王子杨试图用工具来抓住时间,最后的结果是时间已经过去了,剩下他和时间“浪费”在工具上。此外,还有对工具的迷信“依赖”。

    “依赖症”成因背后

    时间是一个现代概念。关于时间最著名的一句话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话的出处被冠在了各种名人身上。对人来说,什么时候吃饭不取决于饿不饿,而取决于什么时候该吃饭。错过饭甚至会带来莫名的烦躁。时间已经成为现代人工作生活的规范性指导,直到人们不满足于遵循时间,超越时间成为共识。

    之前的文章《外卖骑手,困在体制内》提到,如果准点率低于98%,一单就要扣10分钱,低于百分之九十七,就算他们的平均工资也只有几块钱。守时的概念也在逐年被压缩。我了解到,2021年全行业外卖订单配送时间比三年前减少了10分钟,有些地方甚至使用了无人机,节省了50%的配送时间。

    王紫阳的同学也在争分夺秒。本科毕业后,邵杰(化名)留在了上海张江的一家互联网工厂,月薪近两万元,但仍会偶尔感到紧张,要做的事情太多。今年年初,邵杰不想把他忙碌和拖拉的状态带到工作中——他决定使用管理工具。

    当邵杰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时候,他会用西红柿做点心。他把番茄的使用看作是与他的工具的契约。“那25分钟不属于我,”他说。但有时候,当合同执行的时候,邵杰不禁会想,离结束还有多长时间,时间长得让人担心。有时候作品终于进入状态,突然传来的番茄待办的声音打断了邵杰的思考——一切都得再拆一遍。

    王佐(化名)也是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员工,他在年初尝试了类似的管理工具。“起初,我也用西红柿。后来广告部同事推荐的Lark,可以作为时间提醒和业务管理工具,用来分享文档。”一些时间工具的概念早已改变,为了满足需要,衍生出了更多的功能。

    “时间管理方法的一个关键点是区分A和b哪个更重要,让你写下今天要做的事情(根据重要性)。只看前三条,其他的都不重要,但那是几十年前的时间管理方法。现在,一天可能有30件事,都很重要。”经过深思熟虑,王佐很快就放弃了使用时间工具的想法。

    “时间工具最令人困惑的是,人们觉得自己掌握了一门玄学,获得了控制时间的超然能力”——这是王佐自己的经历。“刚开始下载的时候很开心,觉得可以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不浪费时间。”

    但“物极必反”,这样的“工具”本身就是浪费时间。

    时间工具70%左右的用户是学生——一个对“时间和效率”以及“时间”有明显追求的群体,这是一位业内人士观察到的。

    他告诉他要理解音符。“当学生用户开始集中注意力时,他们需要一些仪式感。他们会打开App附带的白噪音和番茄钟,把手机放在横屏上,让手机桌面被一个大大的数字钟占据。所有这些都完成后,你就可以进入手头的工作了。他们也喜欢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专注时间,他们需要应用程序给出一些鼓励性的反馈。这些工具带来的程序感和反馈让人觉得自己真的付出了。”

    时间工具的“方法论”

    使用工具似乎可以缓解一些现代人的焦虑。在豆瓣上,关于时间工具的群至少有100个。App Store上排名第一的时间管理工具有473880条评论,其中近90%是五星评论。

    图片来源:网络

    哔哩哔哩上关于打造高效iPad桌面,利用系统自带软件提升时间管理能力的视频,被157.7万人播放,被9.9万人点赞,被10.2万人收藏,被9.3万人投放。

    图片来源:网络

    “人们使用工具,并且实际上使用工具背后的方法论.”GTD理论的先驱大卫·艾伦曾在他的书中说:“完成”还提供了一个概念,“把一件复杂的事情逐步拆解成最小的单元,开始会比较不麻烦。GTD法适合有很多复杂事情要做的人,处理简单任务的人也跟着做,但效果会差。

    但现实是,效率工具的设计暂时不会涉及方法论。

    有相关行业的产品经理告诉他们要做笔记,“好的工具不用解释,连傻子都会用,这是当前设计的一大前提”。大部分工具开发者都是用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系统理论的支持,更喜欢大而全的设计,希望能塞进一个应用的功能越多越好。这就容易导致功能越来越复杂,难以使用。

    工具属性的衍变

    从年中开始,王子杨读了二本硕士,准备尝试用另一种方式对待时间。他用工具记录时间。

    “我只想看看我一天的时间都花在哪里了。”其实王子杨也想看看自己的效率有多高。比如知道了他完成一件事情需要的时间后,他就可以对以后做类似事情的时间做一个比较准确的估计。知道自己一天的时间花在哪里,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分配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第一步,对时间进行分类。

    兼职1。兼职2。学习(英语学习)、家务劳动、外出休闲娱乐、居家休闲、运动健身、阅读、视听游戏(包括电影、电视剧、音乐、播客、游戏等。),出去逛街,睡觉…

    看似重复的部分,是他设置的冲突解决机制。将一些时间跨度长、分量重的任务单独拿出来作为记录项目,避免在记录时与短期任务混淆。他选择了一个像定时器一样的录音App。当一切准备就绪,App的界面就像游戏中的一个命令按钮:起床后,王子杨按下“个人护理和吃饭”图标,刷牙、洗脸、吃饭后点击同样的图标。再次点按学习图标,然后在完成后点按下一项…

    时间不再是达成目标的要素,而是一个值得记录的事件本身。王子杨有了意外的感受。

    “我以前用待办事项清单。当我做完第一件事,我马上去做第二件事。事物之间没有界限,但当我在记录时间时,我总是停下来按下按钮,然后回来做第二件事。有一种被卡住的感觉,”王子杨笑道。“正是这种被卡住的感觉改变了你对效率和时间的感觉。”

    这让王子杨反思以前的行为模式,是一种效率导向下的依赖行为,对工具本身的痴迷,一堆事情完成后,回忆起来还是不知道自己做过什么,该做什么。

    其实王子杨现在使用的时间记录工具的初衷就是服务于那些按小时收费的工作,比如律师、心理咨询师等,让他们准确知道自己还有多少分钟可以兑换成钱。从王子杨的收获看似两极,但背后都指向同一个理念:你经历的每一秒都是值得的。

    “这可能是未来时间工具产生最大价值的一个发展方向。但是谁知道呢?”王子杨说。

    本文为专栏作者原创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huoyantu@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