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菠萝财经
长期关注生鲜赛道的投资人宋明表示,作为生鲜电商仅有的两家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对前仓模式的质疑下,抢占市场份额,高收益是两家公司最重要的目标。
两家公司的收入都在增加,但丁咚的杂货店购物是一种典型的烧钱扩大规模和赔钱增长的方式。日常生鲜保守,成长缓慢。
制图/菠萝金融
从数据上看,丁咚带着亏损买了一定的收入规模,无论是营收还是增速,都远超天天鲜。今年第三季度,丁咚买菜的这两个数据分别是日常生鲜的2.9倍和2.35倍。
在GMV方面,每日优鲜在2019-2020年的GMV增长几乎是“原地踏步”。2020年丁咚杂货店购物的GMV几乎是它的两倍,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今年的第二和第三季度。
一些分析师认为,丁咚自有品牌的买菜促进了GMV的增长。据丁咚杂货创始人梁昌林介绍,自有品牌GMV第二季度占GMV总额的4.9%,预计第四季度将达到8%。
制图/菠萝财经注:每日优鲜未公布2021 Q1 GMV数据。
都说生鲜电商是烧钱的行当。每天买菜的钱哪去了?前仓的高性能成本或许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从2020年以来的履约成本来看,丁咚的买菜始终高于日常的生鲜,相差约3-4倍。今年以来,两家公司的绩效成本(主要包括配送的人工成本、仓库租赁成本、运输和物流成本等。)一直在上升,但是业绩成本率一直在波动,说明成本控制不好。生鲜每日性能成本率稳定在30%左右,丁咚食品维持在36.5%以上。
制图/菠萝金融
演出成本中,最后一公里配送费占比最高。宋明解释说,前置仓模式下,配送人员是固定的,但美团买菜等生鲜电商平台在低峰期正常配送,高峰期可以动员周边骑手接单,分摊骑手成本。
综合来看,两家公司的建仓和追求规模,必然要承担更高的业绩成本的代价,但也直接影响到经营成本和经营效率,造成亏损。
前置仓的模式,依旧没有跑通
总是亏损,什么时候才能盈利?对于前仓模式,依然是市场最大的拷问。
前置仓模式的操作公式=客单价×订货量×复购率。套用这个公式,结合两家公司选择性发布的数据,很多业内人士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前置仓模式距离贯通还有一段距离。
我们根据这个公式中的三个维度来拆解这两家公司。
先看客单价。财报显示,游仙第三季度日客单价为88.4元,第二季度客单价为96.1元。不过,丁咚没有在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财务报告中披露相关数据。招股书显示,2021年一季度,其客单价为54元,而游仙日报本季度客单价为94.6元。
相比社区团购,每份单价几乎低于10元,两位顾客的单价确实不低,但丁咚在买菜方面明显落后于竞争对手。
宋明说,丁咚的杂货店购物正在通过改变商品销售规格和扩大“网络名人”类别来提高客单价,如将单瓶销售改为多瓶销售,增加网络名人在国外的零食和饮料销售。优鲜每天都没有放松,重点拓展鲜花海鲜的品类,同时利用大额补贴券,比如109-50,引导用户补单。
但是两家公司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就是因为价格低而不得不拉新品,损害了客单价。易观高级分析师魏建辉表示,由于产品差异化不明显,各家都需要用补贴和折扣来拉新品。叮咚的买菜直补,天天高标价,高折扣,本质上都是低价促销吸引消费者,但在短时间内,低价吸引的消费者留存差。
订单量是两家公司无法突破的瓶颈。丁咚在第三季度财报中没有披露订单数量,仅显示月平均交易用户数同比增长120.3%,至1050万。但第三季度优鲜的日订单量达到了2870万,所以估计在丁咚买菜的用户一个月下三单就超过了优鲜的日订单量。
源/像素
从两份招股书披露的2020年订单数来看,优鲜的日有效用户订单数为1.98亿,叮咚食品订单数为9290万。前者是后者的两倍多,还是日线龙头。
但是,和自己每天比,游仙并没有进步。今年第二季度订单总数为2380万。如果把第二、三季度的订单加起来翻倍,估计订单数只有2020年的一半。
宋明告诉菠萝财经,在相对成熟的一二线城市市场,两家公司的订单量基本接近瓶颈。
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研究员久谦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即时配送平台主要针对价格敏感度低但对即时性和便捷性追求较高的中产人群,兼顾长期客单价和毛利的提升。上海、深圳、杭州等一线/新一线城市的消费密度可以支撑2-3家平台盈利。二线或更下沉的市场,消费密度不足,无法转化为可以摊薄前仓租金、水电、干线物流、配送员人工等成本的单量,难以盈利。
复购率方面,每日优鲜在第三季度财报中提到付费会员贡献的收入,同比增长800%,证明其复购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在这方面,丁咚在购买食品时未能拿出相应的数据支持。
两家公司都公开表示,它们在某些领域已经实现或接近盈利。不过,宋明表示,这并不意味着前仓模式已经贯穿始终,亏损表现就是证明之一。
模式暂时不行,两家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上的动作也发生了变化,一进一退。
今年前三季度,前置仓从950家增加到1136家,达到1375家(覆盖全国37个城市),目的是提高市场份额,寻找新市场的机会。
每日优鲜选择在部分城市“撤退”。前仓的网点数量从2019年的1500个减少到今年一季度的631个,二季度进一步减少到625个。第三季度没有透露网点数量,只提到“覆盖中国17个城市”。与此同时,留下的仓库面积也在增加,达到356平方米,同比增长13.2%。“天天这样做,意在砍掉亏损严重的仓库,优化机型,专注服务新中产用户,做高客单价。”魏建辉解释道。
一重一轻,另寻出路
为了对抗美团的买菜、盒马生鲜、社区团购等对手,我们还没有跑过叮咚买菜、天天生鲜的前置仓模式,今年开始寻找自己的出路。
从收入贡献来看,前置仓仍然是丁咚买菜和日常生鲜的主要收入,今年第三季度占比分别接近98%和99%。除了主营业务,两家公司的战略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丁咚买菜推出预制菜,成为自营品牌。天天优鲜开始在B端发力,推进“(前仓即时零售+智慧菜场)X零售云”战略。
有业内人士表示,从双方的具体动作来看,打造生鲜综合体在线下发展食品项目的分量越来越重,而每日优鲜则希望通过数字化让模式变轻。
丁咚购买了蔬菜,并推出了自己的半成品菜品牌“拳击虾”。方便的预制菜满足了一部分年轻人,尤其是年轻上班族,在家做饭吃饭的需求,属于品类创新。“在买菜跟风的同时,还要面对美团自营品牌‘喜欢厨师’和便利店自营品牌的竞争。”魏建辉说。
中台研究员九千表示,丁咚提高上游直购比例增加毛利,推出“拳击虾”提高客单价。梁昌林披露的信息验证了这一观点。“拳虾息票前的毛利率为33.8%,高于息票前的整体毛利率。包括博兴虾订单在内的客单价比一般订单高出73.9%,达到98.9元。”
源/像素
魏建辉也持相同观点。短期来看,丁咚买菜推出自有品牌更赚钱,因为自有品牌比第三方对同类产品定价更赚钱空。但他也指出,因为存在供应链、代工、与代工的合作模式、品控等问题。,自有品牌只能慢慢做,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重资产投入。
中台研究员九千认为,丁咚的预制菜和自有品牌是对原有生鲜业务的叠加和改造;然而,另一家公司优鲜日报的技术基础如何将ToB转变为数字菜市场并发展零售云业务,以及新业务能创造多少价值,仍有待观察。
从业务数据来看,今年第三季度,智慧菜场方面,每日优鲜已签约18个城市73个菜场,其中52个已经开始运营;在零售云方面,已经与11家客户签署了合作协议。
对于两项新业务,当收入小于丁咚的杂货购物时,优鲜需要投入更多的研发费用。今年第三季度,每日优鲜和丁咚杂货购物的RD费用率分别为6.83%和4.15%。
目前每天生鲜的高投入并没有导致配送的明显提速。第二季度每个订单的平均配送时间为37分钟,第三季度为36分钟。也就是说,“智慧零售网”只是把生鲜的日常配送速度加快了一分钟。
做一个智慧菜场不难,每天要面对两大挑战。宋明说,一方面,一些初创公司、零售公司也在转型菜市场,但与日常生鲜不同的是,先取得菜市场的长期经营权,再进行转型,投入成本高;另一方面,每日优鲜以前做C端业务,现在转做B端,服务对象变成了菜市场容纳的小型B端商户和超市,后期维护成本会更高。
魏建辉还提到,整个生鲜供应链的链条没有打通,单单把菜市场环节拉出来改造。即使局部效率得到优化,整体效率的提高仍然非常困难。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天天买菜这一新业务更像是讲给资本市场的新故事,营收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两家公司的新尝试是对前仓模式的探索,只是资本能让他们亏损多久可能已经选择了。
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