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招股书披露后,罗振宇的“大脑帝国”遭遇估值几近腰斩、产品月活跃度下降、营收大幅颠簸等逆境,或许说明其专注于在线知识服务的商业模式,在版权意识近来觉醒的中国市场,并不是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
此前,与罗振宇争夺“知识付费第一股”称号的吴晓波,在其借壳上市被证监会否决后,于6月传出自动上市的声音,但目前仍在等待后续效果。
从知识付费两个龙头的现状可以看出,知识的成长很难实现。
2016年,率先为试水知识付费的知乎也推出了知乎大学、优狐、知乎直播、盐选等多项试水服务。可惜知乎Live无法满足用户的系统学习,知乎大学的打开率和复购率一直不足,原因是用户对内容质量的怀疑。至于盐选会员,虽然付费用户数一年增长了4倍,但在整体营收中占比并不高。
如果仅仅依靠现有的知识来支付业务,知乎打算上市,生怕未来不可预测。
吴晓波、罗振宇配合见证,知识付费IPO之难
现在回想一下知识付费赛道成长的第一步,要从2013年人民号“罗辑思维”推出付费会员制度说起。罗振宇率先开启知识付费模式后,直到2016年,你才真正迎来“知识付费元年”。
“付费阅读解决了互联网兴起以来的一大痛点。在一些特定的消费场景下,已经诞生了付费阅读内容的需求。”当时互联网娱乐资深分析师黄国锋分析,“一方面,网上免费信息厚,质量乱;另一方面,受众迫切需要快速获取对自己有价值或感兴趣的信息。”
于是,风一吹,罗振宇就开始弄APP,喜马拉雅主打有声读物,知乎基于知识分享会宣布知识直播,果壳网团队打造付费语音问答平台来回答…
一批跟随者通过不同的产品载体,响应了不同的用户需求,却迎来了相似的成长:2017年,知识付费风口跨界后,用户对知识付费的热情下降,各大付费平台的使用率也明显下降。
然后,外界首先质疑知识付费的合理性。
2018年罗振宇跨年演讲后,巴菲特引用的“名言”被指出是虚假语录,一个网络笑话“中年人看罗振宇的表演,和老年人买全健的保健品没什么区别”最先流行开来。用户质疑知识付费是伪命题,“罗振宇”只为销量焦虑。
罗振宇
而用户的反馈恰恰说明了知识付费的增长已经进入瓶颈,不仅仅是因为风口的过去和利润的下降,更是因为介入者自身的原因——无论是吴晓波、罗振宇还是其他人,都无法证明自己“处理”的观点或者目前所拥有的“专业”内容,能够拥有一些焦点竞争力。
另外,他们的知识付费模式非常容易被模拟和超越,行业缺乏统一的内容质量和服务尺度。据业内人士透露,“知识付费行业的复购率不高,很多只有10%,跟割韭菜差不多。第二年必须调新人继续忽悠。”行业内相关付费商业模式在竞争中的懦弱程度,从用户的复购率就能看出来。
至于吴晓波苦苦等待a股借壳上市,然后设计自动上市,以及罗振宇执意要上科创板,那种近乎“血腥上市”的经历,充分体现了资本市场对当前知识付费商业模式的不信任。
毕竟流量的变现关系到企业持续成长的造血能力。在没有探索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来支撑更长期的增长的情况下,很难贸然走上IPO之路,这是肉眼可见的。
前仆后继的竞争者中,知乎从不是最优者
事实上,从知识付费市场本身来看,从2016年的井喷期开始就一直在增长,尤其是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向刺激,进一步扩大。
《2020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运营与增长及用户行为调查与分析》显示,2017年以来,中国知识付费行业迎来快速增长阶段。2019年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78.0亿元,预计2020年将超过392亿元。2020年,中国88.8%的在线学习用户已购买知识付费产品;46.8%的知识付费用户每月花费500-2000元购买知识付费产品。
市场的繁荣促使想要分享“蛋糕”的参赛者首先进入市场:除了纪、、荔枝、知乎等老牌玩家外,其他平台如、、阿Aauto Quicker等都充当了showstopper,而百度和今日头条则率先深挖这一领域的潜力…一时间,知识付费赛道热闹非凡。
作为最早的进入者之一,同时作为头部梯队席位的知识付费平台,知乎的商业模式在众多强劲对手的夹击下饱受质疑。
引流精准客户,花钱还是不花钱?给你答案。
首先,来电节奏慢。在知识付费盈利期的初期,知乎已经晚了几个月才推出知识付费产品,如喜马拉雅FM、回答、获取;那么,知识付费产品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虽然知乎通过Live、书店、私课等产品了解到知识付费领域的肆无忌惮的结构,但其主要收入来源一直是广告,广告的增加也造成了用户体验的恶化;最后,开放注册后用户质量的下降。知乎的小众专业人士专属圈子被打破后,部分专业人士离开其他平台,内容质量下降,导致用户流失。
除了上述知乎自身因素外,大环境的变化也不容忽视。由于知识付费平台太多,且行业杂乱,内容杂乱,用户很难分辨出有用的知识付费产品,这也引发了外界对知识付费的质疑,使得用户留存和复购率低成为行业通病。
当然,知乎为了保持竞争力,这几年也做了一些改变,因为在付费阅读领域没能完成华丽转身。
比如跟风短视频,在线上可以做图文自动自然视频的工具,推出视频专区,为视频创作者发布“海盐设计”,除了Tik Tok、Aauto Quicker、西瓜视频在短视频领域盘踞已久,知乎对短视频成长路径的探索充满变数。
短视频赛道拥挤。
整体来看,虽然知乎一次次大招,但效果并不理想。可以说,他从来都不是参赛者中的赢家。
“知乎们”的下一步,追求鲜花和掌声并存
当知乎涉足人们所称的“知识付费赛道第一股”时,锌秤发现行业内外对其上市的看法大多是负面的,类似于启动上市较早的吴晓波和罗振宇。
如上述分析所示,吴晓波和罗振宇的上市现状,以及在知乎上市闸门满负荷的挑战,确实是知识付费赛道上的进入者,他们正面临或将面临成长困境。
知识付费行业图谱(来源:艾媒咨询)
其实在内容选择上,用户更倾向于率先考察内容制作者的专业性,其次才是内容创作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顺应用户需求的变化,市场也从主要依靠创作者的口碑,转变为以专业、深入的内容体系吸引用户付费。
“付费模式让大量优质内容加入,这个市场越来越繁荣。”喜马拉雅FM Unity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于建军认为,内容付费是比广告更好的商业模式。
更通俗的说,知识付费重在知识本身,优质内容是保证竞争力的“护城河”。而这也是“知乎”打破成长桎梏的关键。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内容上下功夫,就必须思考如何在做更有吸引力、更个性化的内容的同时,提供良好的体验,服务用户。基于以上提到的行业共性问题,“知乎”确实应该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内容质量的保障、商业模式的突破和用户需求的深度挖掘。
详细地说:
在内容方面,PGC的内容制作比前期更加碎片化,以迎合观众的碎片化需求。未来UGC占比会增加,产出会更有针对性,更注重持续的优质内容,有利于知识的系统获取。
在商业模式上,找到一条持续可靠的业务线,进一步完善用户信用体系和知识评价体系,让运营更加便捷,精准满足需求,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必由之路。
在用户需求的深度挖掘方面,知识付费增长初期的泛知识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特定需求。如果沿着医疗、美容、健身等垂直领域成长,可以延伸到特定的细分领域,推出特定的知识付费产品。
目前,知乎可以做的其他事情还有很多。关于知识付费赛道,一个鲜花和掌声并存的时代还远未到来。
客服微信:(181628402)本文链接:https://www.n5w.com/457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