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看到了“设计的威严”。微信为什么没有做群聊助手?作者的分析如下:
随着用户越来越多地使用微信。微信群越来越多。很多群信息对用户来说并不重要,新闻对话框被各种群新闻占据。
微信没有做微信群聊助手,所以收集了非主要群,减少了无用群的滋扰。
产品设计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用户层面,一个是产品层面。用户认为可以收起非主要群体,方便用户;但是放了之后,结果就是用户开群频率急剧下降,群活跃度下降严重。
qq做这个效果的结果就是群活跃度变低。如果微信做到了这个效果,就会步QQ的后尘。
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主要有两个原因:
若是QQ群活跃度由于群助手而降低了,为什么QQ不撤掉这个功效?
若是微信群太多太烦,用户可能会不堪其扰,会直接退群,这样对活跃度影响更大。以是,微信不做群助手不是怕降低活跃度。
微信不设置群聊助手是因为不鼓励用户加入很多微信群。底层逻辑和微信限制只能加5k亲密好友一样。单纯满足用户的需求会让产品不健康。
微信为什么不做群助手?
反过来说,如果你是一群助理,会有什么影响?
用户层面剖析
一旦有了更好的群治理工具,用户对加入群的关注度就会降低,从而导致大量用户加入群,即使他们没有优质群,因为人类永远是“贪婪”的。
加入太多团体会导致两个问题:
增加用户使用产品的压力。因为群太多,参与群流需要更多的时间,但人的精神总是有限的。如果太忙,他们会形成心理焦虑感,甚至影响生活节奏,可能会增加对产品的恐惧。
降低了用户的效率。如果群体太多,找到自己想要的群体就变得不那么简单,这和小龙对工具价值的定义相冲突。工具应该提高效率。
产物层面剖析
群体相当于一个微观组织,其中既有干预者,也有组织者。如果一个组织增加了太多的非目的地用户,整个组织的治理成本会非常高,很难形成组织专属空的氛围。
感谢群助理,吃瓜的人对入群的顾虑会少一些,更容易入群。这样一开始会让微信群迅速扩大,但马上会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这些人怎么一起玩?
假设群里有几百个人,但是大家都把群放在群助手里。平时不管群主在群里怎么喊,都没人理他。此时此刻,群主面临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如何提高群体活跃度。
超详细的Tik Tok操作工具百科全书。
这无疑会增加群管理员的运营成本,让群主在开群之前变得更加稳定。因为他要思考如何去维护和运营一个好的群体,否则这个群体就是一个死群体,对他来说是失败的。接受失败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如果创建群成为一件很稳定的事情,那么从源头上就注定了群是少数人的工具,这对群的功效是一个很大的危险。
为什么QQ能用群助手?
虽然都是群组效果,但是用在不同的产品上会有不同的效果。为什么QQ不怕用户加很多群,而微信怕?
因为两者的用户群体不同,微信的用户群体更广,用户更成年,QQ的主要群体集中在年轻人。
年轻人有两个特点:时间充裕,喜新厌旧。
年轻人的QQ群比较多,都是兴趣和情感建立的。期待交往的年轻人,永远不会厌倦参与社会流动,一旦玩腻了,随时会离开。青春总是充满荷尔蒙的味道,年轻人有大量的时间和精神来维持群体的运转。成为人群中最漂亮的幼崽,是一件自鸣得意的事情。
所以QQ鼓励用户加入大量的群,和更多的人互动,在互动中碰撞出青春的气息。越好玩越有用户离不开QQ。也很清楚,从你能搜到的号码就能找到QQ群。
但是成年人的社交并不是以娱乐为主,更多的是带着掩盖的兴趣的社交。此时此刻,社区是一种约束,一种纽带,一种社会人格。
微信成为全民工具,沉淀了熟人社交,但同时也形成了巨大的社交压力,这也是我们想要逃离微信的原因。
最后引用张小龙2019微信公开课的原话来完成全文。
其实在那个时候,通过手机通讯录是一个比较好的获取密友的方式,因为这样比较直接,可以从中选择一些真正的密友。但我们做不到这一点,只好从QQ的密友通讯录中选择密友。但我们并不希望它成为第二个QQ,我们只是把它当成一个密友来源,用户可以从QQ密友中选择这个密友成为自己的微信密友。
很庆幸我们做了几个现在看起来很准确的决议:第一个是我们没有批量导入一些密友,包括手机通讯录或者QQ密友,也没有导入关系,而是由用户自己手动选择;第二个是我们没有推广一个产品,在它被验证可以自然改善之前。
这两件事做对了之后,虽然时间会长一点,但是会让真正开始起飞的那一刻变得很健康。
#相关阅读#
如何用类系统注释QQ用户开发系统?
QQ秀的涅槃重生,值得所有PM驻足观看。
深入解读QQ秀,让你洞察虚拟形象背后的人性。
QQ商业化,如何实现从0到1的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