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运营人员,重点应该是设计合理的UGC激励体系,让产品和用户形成互惠互利的关系,让产品得以生存和发展。
UGC是英文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缩写,即用户生产的内容。
UGC是互联网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尤其是web 2.0以来。可以说,互联网的发展史就是UGC的发展史。我们现在离不开的博客、论坛、社区、自媒体都是UGC。
目前比较典型的UGC产品有:知乎(社区)、简书(博客)、荔枝FM(音频电台)…作为一个平台,撬动用户生产内容是极其困难的,但如果UGC机制建立成功,产品就会走向正向循环。
【/S2/】UGC的重点是如何建立用户激励机制,让用户生产内容。
一、若何寻找第一批天使用户?
人们常说的“二八定律”(帕累托定律)在UGC领域并不适用。事实上,真正愿意为产品生产内容的用户不到2%。
比如著名问答社区16年底注册用户达到6000多万,但真正“提问/回复”的人不到1%。
别说基于内容的产品,和用户息息相关的社交产品也是如此,比如QQ空、微博、人脉圈。每天的透露和互动占每个人通讯录的20%吗?肯定没有。
原因是愿意生产的用户永远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作为互联网的旁观者在消费内容。
所以在创业初期,找到一波“天使用户”是最关键的,直接决定了产品的生死,这也是他们被称为“天使用户”的原因。
最有用最常用的方式是“邀请制”。
基于产品的定位,找到一波与调性相匹配的“人才”。他们首先应该是能生产高质量内容的有生产力的人,然后是认同产品并愿意为我们兑现内容的有意愿的人。
在邀请制的运作上,知乎是最成功的。
知乎,成立于2010年12月,前两年一直在接受邀请注册制,严格控制第一批进入社区的用户。知乎的定位是优质问答社区,所以一开始就邀请了互联网上最优质的用户:行业大佬、程序员、产品经理、写手等。早期的人包括李开复、雷军、张小龙、和菜头等一批优质用户。
他们不仅有能力生产高质量的内容,而且是互联网的重度用户,并愿意在网络世界中尊重内容。正是因为这些用户的“无私孝心”,知乎牢固树立了“高品质”的品牌印象,从而吸引更多愿意兑现高品质的用户,形成良性循环。
邀请制的好处,首先是可以控制产品的调性和内容。政府对收到邀请的人进行筛选,以确保质量。而把内容的自然用户控制在小范围内,也可以实时控制内容的偏差,防止失控。另外,从营销的角度来说,邀请制制造了“稀缺性”,也是一种有用的推广方式。
那么如何找到这一波天使用户呢?接下来我就结合自己的真实案例稍微说一下。
1、从身边人脉入手
做音频直播业务,希望在初创期找到一批国内外优质的DJ作为内容生产者,建立优质调性,然后形成口碑,吸引更多优秀主播加入。
那么你可以想象一下,符合要求的DJ其实很少,这既是劣势也是优势。
好处是找到他们,比较起来相对简单。第一瞬间,我们统计了身边熟悉的人,邀请他们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用户,测试直播效果。
从人脉入手是创业最高效的方式。因为他们的伙伴,他们对产品有足够的信任和意愿。
比如我们团队是做音乐行业的,找几个熟悉的音乐DJ不是太难,而且基于平时的业务合作,他们也愿意实验我们的新效果。
2、SNS渠道挖掘
开放的社交平台和自媒体也是邀请种子用户的一大渠道。经常收到私信邀请他们体验,注册产品。
SNS频道是一个异常便利的地方,为什么?比如我们要请一个电台DJ,就去微博、闽中搜索相关信息,很快就能找到。然后通过私信和后台消息把邀请信息发给他们。
但是在这个开放的平台里,大V每天都会收到很多信息,所以很可能会忽略你的私信。那么邀请信息就要简洁明了:你是谁?你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能得到什么好处?我该怎么办?在SNS频道“再洗一遍”,有兴趣的人自然会回复,没兴趣的人也不用花钱串通,很难成为理想的内容孝道。
按照惯例,回复信息的人数不会超过50%,但真正转化的会有10%-20%。虽然转化率不是很高,但是基数大,最终的转化数也是客观存在的。退一步说,这是无后盾产品最高效的手段。
3、从竞品挖掘
俗话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做过。
同质化的产品自然是快速高效的互相挖角的渠道。比如虾米一开始就从豆瓣挖了大量用户,小米起步的时候也从各大手机论坛拉了一批发烧友。和SNS频道一样,在竞品中,也可以用私信效应邀请用户。
如何在网上申请商标,以及网上申请商标的流程。
无非是心理准备。也许你会遇到忠诚度很高的粉丝。不仅挖不到,还会被冷处理,甚至口头上。
所以在选择邀请工具的时候,最好是自己感兴趣的,这样竞品的死忠粉丝就不用去泡了。比如你想建一个新的问答社区,准备去知乎挖张令郎,可能性几乎为零。对于像往常一样忠诚的普通用户来说也是一个好办法,因为竞品已经精准聚合了你想要的用户。
4、用户的相互推荐
经过以上方法,我们已经能够找到一波种子用户,然后就可以用一个性价比很高的“大杀器”,就是让现有用户互相推荐。
首先,根据物以类聚的特点,在现有用户的周围一定有我们的目标用户,而且可能不止一个,就像一个群体。
其次,当我们做决定时,我们往往更容易相信同事的推荐。如果是协理邀请我们体验产品,比陌生人莫名其妙的私信可信一倍。
如上所述,我们通过人脉和各种渠道找到了一波优秀的DJ。使用一段时间后,我们会沉淀一个认同该产品的DJ,然后我们会邀请他们为我们的DJ协理试用。这样可以拓展一批高质量的DJ。大量的DJ主播就是这样互相介绍认识的。
二、UGC激励:拿什么来留住天使们?
在《认知盈余》一书中,克莱·舍基的重点是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分享和创造,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财富。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在互联网上进行内容创作呢?
根据思想理论,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原因分为外在思想和内容思想。外在思想是指在外在要求或压力下产生的思想,而内在思想是指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思想。
一般来说,外界的想法可以理解为:事物需求,物质激励,比如一个记者,他公布的文章可能是事物需求,也可能是报酬驱动。内在思想可以理解为:成就感、自我实现的价值等。比如我写这篇文章,没有钱,但是得到了读者的认可,我会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
简而言之,UGC激励也可以概括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好了,理论难了之后,如何在产品中实现呢?
1、精神激励
我认为,一个成功的UGC产品,一定是能引起用户内在思想的产品,也就是自驾车。用户出于内在的想法生产内容,说明产品对他有价值,解决了他的需求,他也认同产品带来的价值。用户和产品之间只有形成这种互利关系,才能保证用户的持续输出。
比如2010年左右的博客时代,每个博主都想在网上表达和记录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因为能拿到稿费。他们的博文可以存在,甚至可以得到同伙和网友的赞同反馈,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是最大的激励。没有这层关系,无论政府在运营上花多少钱,都无法让博客时代繁荣起来。
未来,Renren.com、微博和朋友圈也将满足用户的社交需求,用户可以在这些社区与亲友互动,形成强大的“精神鸦片”,刺激他们不断更新和消费社交网络状态。
兴趣社区也主要依靠用户的自我激励来保证持续的内容输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百度贴吧。作者有一些idolize的同伙,几年来一直在他们的偶像贴里生产内容,他们一点功利的意图都没有。如此高的粘性,纯粹是出于他们对偶像的热爱。按照他们的原话来说,在这个社区里,你可以和一群同样喜欢偶像的人聚在一起,感受到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有意识地想为这样一个社区多尽点孝心。
2、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没用吗?不是的。
在商业社会,合理的物质激励也是维持内容输出的好方法。物质激励,一个是名气,一个是利益,俗话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对于非社交内容产品,你能为用户提供什么?我做UGC用户激励的时候,总是有这个问题。最后想通了,答案是,要么推荐资源,要么给钱。
资源推荐是主要产品的常用手段。知乎和剑树会把优秀的文章推荐给热点和自己的SNS频道,为作者提供更大的曝光度。这是一种精神和物质双重激励的手段,因为这既满足了用户的荣誉感,也有助于用户获得更多的关注。
钱,最容易得到的工具。有时候由于大V精神的限制,或者个人诉求的差异,用精神鼓励和资源推荐都没用,这一刻只能用金钱来葬送。但既然是用钱购买的,似乎就不属于UGC讨论的局限。我们好像从来没见过有哪个UGC产品花钱购买用户的内容。
官员不给钱,不代表收不到钱。有一种产品形态,就是“借花献佛”,行使一种奖励机制,让读者(内容消费者)为作者(内容生产者)买单。比如微信人的赞赏,直播产品的赠送等。
如果你现在不能获得立竿见影的回报,不代表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收获。许多内容崇拜者关注未来。他们在网络世界里不断创造内容,锤炼积累,只为那一天的攻击。比如各部门用户在知乎写答案,在人民账号更新文章,不是出于无私奉献,而是在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一些持续输出的作者,不仅获得了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也积累了足够多的粉丝变现。
另外,很多公司会把周边和纪念品作为“物质激励”,邮寄给内容荣誉者。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精神鼓励的辅助手段,因为和用户生产的内容相比,这几块钱的外围真的微不足道。
以上所有的物质激励可以总结为:内容生产者只有获得满意的利益,才能支撑其持续产出。
三、UGC运营的焦点事情
在很多社区,早期的时候,运营商城市和天使用户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是提问。我觉得这样的情绪维护手段短期有用,长期无用,也就是说前期瞬间有奇效,但不是持续性策略。
音频直播创业之初,我也是“个人客服”,积极为早期的DJ解决各种问题,从产品使用体验到职业生涯中的一些问题,希望让他们感受到官方工作人员的专注,从而留在产品中,荣誉更多的内容。就像所有的社区一样,这个策略真的很有用。很多天使用户被工作人员的花费所感动,变得更愿意兑现产品中的内容。所以在这里我也建议初创期的运营人员,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早期天使用户的维护上。
但是,这不是长久之策,因为人的精神是有限的,不可能永远做一个贴心的小棉袄来维护天使用户。更重要的是,基于私人情绪的土壤,常青树无法生长。就像男女的情感一样,只有感动是不可能持续的。产品和用户之间的维系,应该是建立在双方价值交换的基础上。天使用户不能继续孝顺,因为运营人员很好。如果他们得不到产品中有价值的设备,这种关系早晚会结束。
所以作为运营,重点应该是设计合理的UGC激励体系,让产品和用户形成互惠互利的关系,让产品得以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