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的时候,找到了工作,去了一家国企。国企比较清闲,国企工资真的很低。当时就想着有机会出去创业。在此之前,我有那位学长的微信,看到他在朋友圈发布的一些关于创业的消息。几经交流,我决定辞职,一起创业。
再次创业
我们启动的项目是互联网加社区超市。我去的时候,其实做了很多。比如线上的网站,收银系统(附图),包括两家实体店(附图)基本都做好了模板,我们就可以据此复制。
收银系统后台
第一家实体店,200多平米。
我们当时的设想是:一般沃尔玛、大润发等大型超市都位于大型广场,所以我们想打造一个“沃尔玛”和当地网上商城的社区化品牌,以实体店为基础在附近几个社区建立口碑。只要实体店能赚钱,我们会进一步开发附近小区的线上市场,每个实体店仅限于附近几个小区(可以设置线上后台系统)。如果有更多的实体店,我们可以进一步发展多线供应商业务。
第一,实体店的位置在200平米左右。只有比较大,才能和小区几十个小超市区分开来。我们的产品有2000多种,可以满足附近95%以上消费者的消费。其次,后台分析系统给出约300-400种产品,利润高,消费频率高,带来的利润约占总利润的75%。剩下的产品基本都是消费频率低或者利润低的产品,所以我们针对这种情况做了如下调整:不怎么赚钱的产品大概80%都降价了,比如农夫山泉2元一瓶,我们1.1元一瓶,利润大概不到10%。这次调整后,客流量翻了一番,我们简单算了一笔账,利润=客单价*客户订单量*利润率。虽然利润率降低了,但是客户订单量增加了很多,我们的整体利润不降反增。
实体店运营策略
背景数据统计分析的一部分。
在我们店的鼎盛时期,关闭了旁边两家小超市中的一家,另一家只做烟酒。当时我们对这个系统非常有信心,决定改变思路,引入第三方运营,把50%的利润给第三方运营商。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每个月至少要招3-4个人加入,来维持公司的开支,包括技术部门的工资。营销工资,公司租金等费用,然后开始到处打广告,找很多渠道推广,来咨询的很多,也有想投资我们的,但是成交的很少,因为找店面,装修,进货等都要50万左右。,所以很多人都犹豫了,所以没几个月,我们虽然成交了几单,但是不足以支撑我们的开支,所以我们的资金。最后只好辞掉技术部,让他们出去找工作。我们付不起高薪。我当时就提出要融资。我的想法是做市场,先不要管收支,先试着开个自营店。只有建立品牌,才能有更多的人加入我们,但是最大的股东不同意。他觉得拿到融资后没有出路了,必须要走下去。如果没有钱,那些不投资的人就会申请破产。最后,就这样,我们结束了我们的项目。
后来我选择考研,我的合伙人选择继续创业。经过一年多的摸索,2019年,他成立了母公司,总营业额2000万,利润400万。剔除工资分红,净利润达到200万。随着年龄的增长,创业失败的成本简直成倍增长,大多数创业者都是那少数成功人士的炮灰。
创业失败的经验和教训
创业用去了我大约三年多的时间,在这三年多的创业时间里,一次次挫败,也许对我的内心承受能力锻炼是最大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当你的同龄人都已经在自己的领域里有了一点小成绩,你的内心是焦急而惶恐的,生怕自己不断地试错,最后别人已经功成名就,自己还在不断地试错。再者说,你不要成家立业了?不要赡养父母了?(其实不让父母担心就是目前最大的尽孝了)人来了这个世界一回不容易,好好享受跟家人在一起的时光,这样的时光细细算一算其实并不多。
对于创业,如果没有绝对能够有足够优势的市场化的技术或者模式,就不要去折腾,最后有95%以上的概率是失败的,人不是靠鸡汤活着的,等你到了三十而立,同龄人已经博后回国拿到985院校的教职,又或者已经在企业里做到了部门经理,收入大几十万,而你还在靠着创业能让你翻身的信念在跑着市场。(PS:如果家里有矿,就当我没说)
如果你是清北毕业,又去斯坦福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创业,这类的人,自身就带资金,这样的背景,投资人打水漂又如何,万一赚了那就是几十倍的利润,我说的情况是像我这样普普通通想创业的没有技术又没有资金的,有人跟我说摆地摊也算是创业,当然如果你能把摆地摊做成连锁,那就当我没说。
就像我们所做的,我们有一个很不错的模式,但是发现模式背后是资金,好的模式想要快速扩张没有资金只会夭折在手里。而对于拥有技术的人来说,如果能够市场化,初始的时候也是要有资金的,只有将自己的技术做到一定小规模,才有可能拿到融资,像旷世科技的三个创业人,三个清华姚班的毕业的,技术已经是顶尖的了,再打听打听他们背后的技术顾问,孙剑(前微软亚洲首席研究员),前期也差点没挺过来,而人工智能这个领域都是靠资金在支撑着,目前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
现在的想法就是读完微电子方向的博士,多发几篇顶级学术论文,去大学拿个教职,我相信一个人扎扎实实在一个领域耕耘一二十年,一定会有回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