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新农民——罗丹
“我老公负责大地测量和飞行,我负责后勤。三个月,我家的飞机经营了近3万亩地,利润超过10万元。只要努力,植保飞防服务行业还是有前途的。”黑龙江萝北县的罗丹说。与植保无人机结缘
2017年秋,罗丹家的400亩水稻需要进行病虫害防治。
“听说DJI植保机一小时能作业60亩,而且不伤稻,不浪费药,也不喷第二遍。有足够的风场把药液均匀地喷到整个水稻植株上。”所以罗丹和她的丈夫王文丽找到了附近的植物保护队。
在飞手的控制下,DJI MG-1S平稳地飞向农田,并均匀地喷洒药液。一天之内,400亩地都喷完了。
体验了DJI植保机在自己田间的作业效果后,罗丹在2018年5月底自己动手开了一台MG-1P。按她的话说,买飞机的话,可以自己给作业,自己出去弄点作业,很划算。
在与飞机打交道时,他们采取夫妻分工的方式,丈夫负责大地测量和飞行,妻子负责后勤。因为他们喜思考、好学,在整个黑龙江运行季,飞机的低故障率给他们的工作效率和效益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现在,三个多月过去了,他们的飞机经营了2.8万亩,利润10多万元。“还不错。虽然市场价格没有去年高,但是努力还是可以赚钱的。”罗丹说。干植保让生活更有趣。
今年以来,在黑龙江,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飞防植保市场的商机。飞机数量在不断上升,飞防作业价格也从原来的十几元降到了几元。
为了找到工作,罗丹和王文丽在宣传上也尝试了很多方法,比如通过当地农场的微信号发送信息,在网络平台上做广告,与农药店合作,贴海报,发传单。因为喜欢拍小视频,罗丹也会在微信朋友圈和Aauto Quicker APP上分享一些关于飞机的小视频。
很快,她在Aauto Quicker APP上的粉丝基数突破了16万。“录一段植保机作业的视频,配上一些动态的音乐和剪辑,放在朋友圈传播,还是很受大家关注的。干植保也成了生活中的一种乐趣。”罗丹说。
罗丹和王文丽对飞行防御的未来也有一些新的想法。
“DJI的飞机不难操作,但要提高效率还需要时间去学习。无论是化妆、做饭,还是开飞机,都需要大家抱着不断学习的态度去理解。”罗丹说,她想成立一个小团队,通过适当的方式,向大家普及更多的操作技术和操作规范,让更多的人更高效地操控飞机,同时在作业季节相互支持,让无人机飞防植保全面走向“寻常百姓家”。
罗丹和王文丽虽然只在萝北县做飞防植保服务,但他们并不觉得自己的工作和大城市的上班族有什么区别。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和技术应用到农村和田间,无人机作业一定会普及。谁不用谁就很难过去。”罗丹认为,在科技下乡领域,他们已经领先很多人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这也是他们这一代年轻人需要突破的领域,实现上一代人未能实现的目标,让种地变得更简单、更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