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齐家
最近几天,长期处于寒冬的电影市场吸引了一波久违的进口片热潮。
毒液的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无敌毁灭者2:大闹网络,海王与胡桃夹子,四大王国相继公布。
然而,当我们分享来自微博、微信等主流社交平台的好消息时,一个曾经以海外消息傲然屹立于行业的网站,却似乎冷了许久。
事实上,自2006年成立以来,时光网已经成为国内最早以视频新闻,尤其是最新鲜的海外视频新闻为主的电影网站。现在转眼12年过去了,时间网似乎被互联网的浪潮留在了远方。
与同期崛起的豆瓣相比,它可以用一个评分系统在行业中屹立不倒。如今,除了电影数据库,Time.com似乎没有什么明显的优势。
兴衰有时离不开时代大潮的推动。时光网兴起的时候是博客繁荣的开始,现在是社交移动媒体的天下;2006年中国电影票房只有26.2亿元,今年票房有望突破600亿大关。
匆匆十几年,可见他所处的中国互联网世界和电影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时光网经历了怎样的转型,又该何去何从?
兴,立市空白
知乎上有个问题——“时光网是怎么发展壮大的?”其中,马锐拉的回答或许可以借鉴。毕竟他在知乎众多网友中最有发言权。
作为互联网照相馆(时光网的前身)的创始人,也就是时光网的元老,他提到了两个关键点:第一,当时没有以电影为核心的网站,你只能去各个门户的娱乐频道或者干脆去IMDb;;第二是心,专注。
此外,他还提到了他在2006年为时代网络制定的蓝图和战略重点。当然,关于时光网初创期的细节,我们无法说清楚。不过,这个回答是2011年写的。我想知道马锐拉今天看到时间网会有什么感觉。
另一方面,时光网的兴起确实是时代的结果。追溯到2005年,随着新浪博客的发布,中国互联网世界进入了web2.0时代。世纪之交,顾小白、李晓峰等第一批网络影评人的论坛时代土崩瓦解,新一批影评人开始以博客为阵地。Magasa、大齐虎皮、欧罗巴等至今仍活跃的影评人,早期都是互联网图片库的用户。
2005年,侯凯文创办时光网,2006年收购互联网照相馆和电影博客,并整合资源。那一年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时间网。
新时空网的背后,是一个强大的视频数据库。其实直到现在,这也是时光网最引以为傲的芯片,充分诠释了什么是用心和专注:拥有超过20万部电影素材,130万电影人素材,是除IMDb外全球第二大影视数据库。
再加上全面、专业、及时的电影行业新闻发布,2008年开放了影院信息和放映时间的查询,2009年推出电影推广,使Time.com成为国内首家专注电影的服务网站,填补了当时市场的空白。
此外,创业之初的时光网也有一些“神出鬼没”的气质。在PC网络还很普及的年代,人们热衷于通过“长篇大论”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者可以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同时人们也会通过各种群体进行有效的社交。
作为一个拥有博客和会员社区的电影网站,时光网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电影爱好者的社交场所。他们经常活跃在Time.com各大集团,各种影评也以博客的形式发布在Time.com上,包括一些专业影评,这也让Time.com得到了更多专业人士的认可。
一位现在是导演的Time.com老用户告诉电影资讯处(ID:dianyingqingbauchu)有几篇影评被推到了首页,她还激动了很久。
正是这些早期的粉丝,逐渐形成了除了商业之外更有凝聚力和人情味的“情怀”品牌效应。这样一种凝聚力,它的壮大与消散,与时间网之后经历的风风雨雨不无关系。
错误,由转换的浪费造成
转折点来自2010年。
当年10月,时光网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短暂关闭。对于此次风波,官方从未有过回应,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diss称,因为经常拍国产片,所以被要求整改。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是,在这之后,时光网逐渐走上了一条更加温和的商业化道路。
不过这件事也证明了时光网的强大凝聚力。很多老用户担心时光网的“消失”。有网友表示会“习惯性的每天登录看看有没有回来。”也有网友表示,时光网老团成员会去豆瓣组建临时团,等待时光网回归。
Time.com正式回归后,一封被放在首页最上方的致用户的信,也让很多忠实用户看到了“眼中的泪水”。
同时,因为这场风波,时光网也吸引了一些更年轻的潜在用户。可以说,在危机时刻,“情怀”滤镜让回归的时间网更加珍贵。
另外,也是在那一年,IMDB被屏蔽,部分用户转移到了时光网。如今看来,网络监管所带来的网络生态的变化早已有之。
从2011年开始,《Time.com》经历了多次改版,主题内容开始向泛娱乐方向发展,触角伸向音乐、时尚、娱乐等领域;同时,影评和群的地位被进一步削弱,这样的改变可能很难被老用户认可。
“我失去了所有痴迷电影的气质”——知乎的一位网友告诉我他离开时光网的原因。同时一直被认为是时光网的潜在对手,也是同期崛起的豆瓣,影评优势逐渐明显。
然而,这种转变也是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随着新浪微博(2009)和微信(2011)的发布,移动互联网时代兴起,而以博客为标志的web2.0时代逐渐衰落。
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下,人们不再习惯深度阅读,时间和内容的碎片化成为一个标志。直观的数据评分和短小精美的影评成为用户的首选。相对来说,豆瓣更符合用户的需求,而Time.com此时已经被频繁改版,逐渐弱化了原有的用户粘性。
当然,时光网也在寻求转型。它于2011年推出了手机客户端,并于2013年推出了在线选座业务。
艾瑞指数显示,与同期豆瓣相比,时光网下载量不足七分之一。可见时间网的转型慢了一步。
以在线售票为例,时光网入局不晚。公开资料显示,2012-2015年,在线电影票销售份额从18.4%快速增长至65.4%。
其中,就是席卷全行业的O2O浪潮和烧钱大战。而时光网没有加入票补大战,也让其失去了很大一部分竞争力。根据易观国际发布的统计数据,2015年Time.com在国内在线票务网站中排名第五,市场份额为5.61%。
“佛系”竞争的背后,是猫眼、淘宝电影、微影经过几轮烧钱大战和并购后进入寡头时代。之后猫眼和淘宝电影不满足于只做票务市场。他们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加快了自己的进度,从评分、信息,到向上游生产渗透。
但时光网在在线票务竞争中被甩在了后面,没有完全对接移动互联网基因,逐渐失去了曾经的地位。
回到2016年,光网CEO侯凯文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的时候,他也在采访中回应:时光网不会做9.9元的票务。他不认为低价格对电影行业是帮助,而是伤害。
如今,机票置换频频被相关部门叫停。当硝烟散去,我们看到的是另一个时代的离去。
转身拥抱大一的旺达
仔细想想,其实时光网似乎从来不拥抱所谓的时代热潮。与其说是识时务者,不如说是天下第一人。
在优酷、土豆等网络视频火热的那些日子里,它选择了电影网站市场作为空白茫茫的一片土地,从而获得了品牌和人口红利。只是在后来的移动互联网浪潮中,我们试图在自我坚持和创新之间保持平衡,但难免顾此失彼。
如果再要说是开拓创新,大概就是在衍生品领域了。但在今天的环境下,这条路可能要艰难得多。
2015年,时光在线推出正版电影衍生品电商平台——时光商城,创立正版授权、原创设计电影衍生品的品牌“影时光”。
一直在寻找互联网基因的万达,找的就是衍生品。今年8月,万达宣布战略投资时光网20%股份。仅仅一年后,万达院线(WANDA CINEMAS)收购时光网,总投资2.8亿美元。
一时间,万达的这块业务能否赚到,成为媒体分析的热点。或许对于万达来说,时光网是其完整生态版图中的一环。毕竟在同一年,万达也推出了自己的衍生品牌——“衍生学校”。
对于Time.com来说,在错过了几次转型的机会后,似乎也将更加专注于这一领域。这一点,从2016年时光网CEO侯凯文作为衍生平台的首次公开亮相就可见一斑,可见其非同一般的重视。
一位之前在时光网工作的员工也表示,这是时光网现阶段的主要业务。那么,前景如何?相比国外70%的收入,国内衍生品市场仍处于一片待开发的蓝海。毕竟衍生品,美其名曰衍生品,肯定是从电影中诞生的,也就是需要前期介入。这不是中国人的普遍意识。
衍生市场能不能崛起,关系到整个电影市场的成熟度和观众的消费习惯。相比之下,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盗版的影响是一方面,原创的软肋是另一方面。
时光网被万达收购后,表面上看是万达8000多万线下会员和时光网数亿用户的结合,是万达衍生门店和时光网网上商城的结合。
但是,线下会员和线上用户的转化率和整合率如何呢?虽然Time.com拥有万达衍生品商店的所有运营权,但它对商店的运营体验有多大的控制权?至少近两年,我们似乎无法从更多的公开信息中得知结果。但据知情人士透露,事实上,Time.com的线上资源和万达的线下渠道并没有很好的整合。
我们知道的是,2016年刚加入万达的时候,侯凯文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时光网最大的变化可能是因为衍生品销售额增长了4、5倍,今年已经实现盈利。”其中,《魔兽》和《长城》衍生品的销售贡献很大。《魔兽》甚至给时光网带来了上亿的收益。
可见,衍生品的发展也需要有延展性的IP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另外,原创也是衍生品开发的一大看点。
此前,Time.com引以为豪的是,它在好莱坞拥有六项知识产权许可。但随着阿里和腾讯的相继入局以及各自的签约,这已经不是它独有的优势了。如果你想脱颖而出,你必须专注于自己的创造力,并在源头上取胜。
另外,就像之前的电影线上购票大战一样,衍生品的出路也可能是彻底拥抱移动互联网,走电商之路。所以,即便是万亿级的可发展市场,时光网的压力也不小。但是,因为无限的市场潜力,也许我们需要的是时间的等待。
此外,时光直播也是时光网在此之后推出的新服务。但是,就像“时光网”的媒体属性一样,时光直播也不是那种靠网络名人和流量支撑的直播,更偏向于传统媒体的直播版。虽然是C导向,但更倾向于B导向,或许各大电影的营销推广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时间网的最新动作是今年1月推出的全新兴趣社交平台“侃侃猩”。这是一款融合了AR表情评价系统、电影沉浸式体验和视频社交的创新互动产品。可见,时光网已经与时俱进地拥抱了人工智能时代。不过现阶段这款产品的音量更小。
总而言之,无论是衍生品,还是直播等时光网的最新业务,似乎都还在探索真正的价值路径。回顾过去12年,虽然已经形成了媒体、电影推广、会员社区、衍生品、直播的生态闭环,但在如今狼虎豹的竞争环境下,时光网似乎并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业务。
曾经赖以生存的电影相关行业信息也被猫眼和淘宝电影瓜分市场,影评在之前的改版中早已沉寂。相比同样在商业化道路上并不顺利的豆瓣,它至少可以凭借收视率和影评在业内站住脚。Time.com赢得了全面性,但失去了特色。
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慢行的时光网需要做的可能是找到更清晰的商业模式,懂得顺势而为。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或者人工智能的便利。
时光流逝十二年,总是有起有落。最终,能让观者记住并怀念的,才是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