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自媒体,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月前,一个真实的、有影响力的人在谈论自媒体时表达的仇恨、厌恶和不屑。我当时就想,一场针对自媒体的大规模整治应该很快就要开始了。
说起自媒体,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月前,一个真实的、有影响力的人在谈论自媒体时表达的仇恨、厌恶和不屑。我当时就想,一场针对自媒体的大规模整治应该很快就要开始了。
果然,几周后,微信封禁并处理了38761个色情暴力账号。封禁和处理低俗账号115540个;封禁并处理了24822个带有夸大和误导标题的账户。这些账号一般都在央视批评的“低俗色情、标题党、谣言、黑公关、花钱买阅读、伪原创”的范围内。这些账户大多只是赚快钱,没有底线。他们和我要讲的新媒体创业没有任何关系,所以不在我今天讨论的自媒体创业范围之内。
我要说的自媒体创业,指的是微信平台上的几种内容变现方式。这里的“罗马”指的是一条可持续、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即一条可以与资本市场对接的道路。是否上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持续性和规模。
在这两个角度的衡量下,我们来看看自媒体创业的几种实现方式,也就是自媒体如何赚钱。
目前自媒体的商业变现方式有三种,一是接收广告,二是知识付费,三是商品销售。如果有第四种方式,就是说把前三种方式都做了。
首先说一下接广告的路
广告的实现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英雄文和深度好文,中间巧妙的链接,尾部嵌入广告,阅读原文的跳转等等。不管怎么说,是靠10万+的文章来实现流量的。这种方法的竞争力在于作者。首先,他们不断地寻找特定受众的痛点或者痒点,然后他们获得这个群体的喜爱,然后这个群体的广告主找上门来,然后他们通过写文章来实现。
这种方法有两个致命点。第一,产生10万奖金的写手数量有限,无法大规模复制。最多就是几个小写手,微信一天只能发一条,最多八条。后面几个广告的价值一个个递减,所以总量就这么多。当然,广告变现量是有限的。那么你的成长在哪里空?第二,作家空10万plus左右的创作空间也很有限。太直了没人看,太俗了容易被封号,太雅了流量低,对品牌太不好,太深了容易被人忌讳,太浅了怕被人看不起,太隐晦了一般人很难理解,太直白了容易惹事。简而言之,写手们基本都是在布满礁石的浅海区域游泳,礁石太密集,四肢几乎伸不开,不然会被抓伤。他们只能谨慎,四处活动,三思而后行。
你会说作家可以孵化和导流,慢,很难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作家的才华。第二,当他们的流量被授权给另一个人时,用户数量会急剧下降。最后拿广告来说,很容易找到从一个角度写爆款文章的方法。所以,规模化之路暂时是看不到的,因为流量的来源,也就是供应商,是很难满足的,规模化当然是不可能的,供应商的规模化也是不可能的,变现当然有瓶颈。
第二种方式是知识付费。
这种方式就是通过写文章和图片引流,然后推动知识付费产品的购买转化。通过这种方式卖出多少产品,与文章的阅读量成正比。这种方式的好处是音像制品可以无成本复制,但实现导流的方法首先要靠写文章。当然,这样的影音产品可以和多个平台合作,也就是一条鱼可以在多个平台吃,但是在各大平台获取流量的机会只存在于头部产品中。即使是头部产品或者爆款产品,销量也是有限的。就炸药产品的制造而言,不可能批量生产。做一个爆款产品相对容易,没有人能保证爆款产品的长期可持续生产。这样,即使是知识付费产品,也很难实现其产品的规模化。
那样的话,70分80分的产品多做出来总是可以的吧?当然,找一批产品经理控制一批这样的产品是没问题的。传统记者会做这项工作。这些产品的质量肯定不如自媒体的IP。所以这些产品都是需要IP导流的,但是每天导流的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导致这个。况且分流的IP也不能引出任何和他受众关联不大的产品。这样,有限的交通也限制了大规模的生产和制作。
你会说,既然流量不够做足够多的产品,那就买流量做广告吧,更别说昂贵的线上流量了。即使流量像之前的今日头条、百度一样爆满,他们也没有通过导流的方式将自己的知识付费产品输出到规模化销售。如果我们买流量呢?
第三种方式是卖货
卖与自己自媒体内容气质相符的商品。有几个订阅号很有特色,有的做了独立app,还要进线下店。这种模式让人担心的不是方法本身行不通,而是在从内容向电商转型的过程中,作为一个媒体人,写文章,转型推广传播,扩展到了媒体人不擅长的零售领域。这是一个深似海的领域,媒体人要跨过几道门槛。这个坎是从线上到线下产业链的坎,从营销到供应链管理和线下门店管理的坎,从传统零售和传统电商到新零售转型的坎。这三道坎,几句话写出来,就是看山跑死。其实除了这三个坎,还有一个不叫坎,叫差距,那就是人才差距。一个擅长内容写作的团队,中间应该包括电商专业人士和技术人才,有资本的高手要进来保驾护航。这种转变应该在一个媒体团队中完成。作为一个媒体人,一个一直在创业路上磕磕绊绊的媒体人,我有很多疑问和担忧。当然,相对于前两个广告和知识的付费变现,这条路的可行性有更大的持续性和规模化希望,但要跨过三个坎和一个缺口,才是真正的凤凰涅槃。我个人很喜欢,意思是我在标题里写了难,但我没有写我以为的标题:《创业自媒体:条条大路通罗马》。
如果有第四种方法,前三种方法全部加在一起,在一个小平台上同时进行广告变现、知识付费和卖货。这样一来,前三种方法都不缺难点。
最后,我想说一个和自媒体创业相关的方法,就是做一个自媒体平台。严格来说,他们不属于自媒体创业的范畴。通常的做法是有商业天赋的创业者进行平台运营。有两个平台。一种是把大量的微信订阅号聚在一起,集中变现,互相引导完成规模化。这些按量堆出来的订阅号,大部分都不是原创内容,有原创能力的,一般都要单飞。如果长时间没有原创内容,很容易陷入洗稿、拼稿、转稿的境地。另一种是一端连接有质量的用户订阅号,另一端连接有流量需求的商家,他们收取中介撮合交易的佣金。微博兴盛的时候就这样了,有的甚至上了新三版。当然也有微信的订阅号。这些公司都有机构投资者,上市的可能性比较大。但由于平台变化快,三五年有升有降,增长曲线难以维持。
综上所述,自媒体创业其实很难长成一棵树。有可能长成有特色的树,姿态也没那么难看。但要成长为商业的参天大树,是行业和平台的梦想,离自媒体创业还很远。重要原因是自媒体创业无法有效规模化闭环业务的两端,即产品供应商和客户获取方,当然也无法可持续发展。这就是自媒体创业之路。
供需两端无法规模化的业务是自给自足的模式,可以自立门户,做得很好,但与资本对接后能否满足资本变现的需求,是一个很大的问号。这也是为什么我从媒体上听到某某合并了多少轮,总是要担心别人的原因。我曾经问过一个优秀的投资人,为什么要投资一家传媒公司。他说我们没投多少钱。首先,我们为我们投资的其他公司发布产品公告。第二,通过这个ip有一些关系链。听了之后,我明白了,这两点其实都不是资本本质的追求。钱不多也行。如果我们投入更多,当然要求的回报不仅仅是这些。这也是为什么我主动终止了某大型投资机构的投资协议,并在某著名投资人的钱到账后归还的原因。无论是米优线上线下服务创业者的商业模式,还是我刚刚做的自媒体,都看不到帮助人们把一块钱变成十块钱的希望。当然,我不敢和资本联系。
很多人会说我保守,但我还是觉得花出去的钱还是要还的,就像出去玩迟早要还一样。你可能会说风险投资是在风险中寻找机会,但我不想做投资人的风险,这可能是我的局限。
自媒体人写文章、做知识产品、卖货都不错,但你得指望有多少增长空。像互联网上半场那种平台公司的发展机会,其实是不可能有的。书的那一页已经翻过了。
自媒体,看似是一个景点,其实是在大量的人不得不离开体制或者原有平台后,谋生的一种手段。虽然手段很多,但他们可以写文章、录音像、讲课、导流、跟团游、做节目、咨询、投资…十八般武艺,其实都是在玩一个人,那个IP。我的一个导师在评论一个学生的论文时,说这个学生的论文看起来像是百万马奔腾,但是停顿了一下,只有一匹马,意思是他的论文是一个角度的图解,缺乏应有的纵横深度,只是在做同义反复。创业自媒体和这个很像。好像可以做这个做那个。其实核心的核心就是一个人生产不同的产品。
如果这个擅长做产品的人想孵化、导流、做平台,和换人的难度没什么区别。做内容做平台是完全不同的基因。如果这个人太执着,很可能会把自己辛辛苦苦做产品的钱浪费在所谓的平台梦上。
最近看了几篇关于自媒体创业的文章,总的来说2021年将会出现内容创业的上市潮,自媒体创业的热情如何一步步增长。这些话很多是用来打气的,不要当真。前段时间参加了一个媒体人创业交流会。当我看到穿越山河的标题时,我惊呆了。我说媒体人很难跨过一条小河沟去创业。我跟你说过这几年经济环境会越来越差,最好能控制住公司。所谓的媒体创业,不过是我们靠自主创业谋生的一个地方,是我们释放自我价值和连接社会的一种方式,是我们继续学习的一个理由。
自媒体创业很难,罗马也不适合所有人。
对我来说,我的罗马是这样的:成长不分年龄,并且让成长的价值服务于社会,肩负起责任,肩负起重量,尽可能的认识人,认识自己,有底线,有尊严,有良心,永远不要迷失自己,不要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事实上,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非常困难、非常困难的。时代的潮水,泥沙俱下,呼啸而去。如果能把罗马留在心里,那才是我们这辈子真正想跨越的山河。
穿越之后,惊艳的人生从那一刻开始。
如果你对自媒体创业的模式和未来感兴趣,请点击延伸链接,听听我对自媒体创业方式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