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关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有其规范和逻辑的。
2015年,中国互联网创业大潮泛滥,尤其是上半年,大学生“毕业后失业”的悲情,变成了“毕业后创业”的壮观景象。然而,那句“飞得越高,摔得越惨”这么快就成真了。
下半年,随着中国股市的陡然下跌和美元风险投资机构的迅速撤离,以及中国传统产业转型的集体迷茫,中国经济被推动得如同大唐东土来的唐僧,到西方极乐世界慷慨赴死,前景堪忧。带着激情和三分钟脑热冲进互联网领域的创业者,往往因为弹药耗尽而猝死。
为什么说公关会成为创业公司的死穴?
虽然“全民创业,全民创业”已经成为最基本的政治正确。然而,改革开放近40年的中国,却面临着“机会越多,竞争越激烈”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创业成功必然是小概率事件。就像在一场选秀节目中,他们必须在十几名被认定为极其优秀、同样才华横溢的选手中选出前三名,这其中往往蕴含着相当的运气。不管你是小孩还是老人,是残疾人还是没睡好觉,都逃不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命运。
其实创业公司的倒闭不全是命运和冲动造成的。由于如今的互联网创业,融资成为重中之重,成为新常态。再者,公关有幸成为他们在运营、产品等最基础的公司架构之外的第一业务需求,甚至优先级大于财务、销售。
初创公司公关先行无可厚非,挽回业内人气,从而提高自身身价,甚至在目标投资人印象中制造“一鸣惊人”的效果。然而,公共关系是一把名副其实的双刃剑。公关做得好,必然会给公司带来小钱办大事的效果。但是公关的节奏和口径把握不好,尤其是在这个媒体时代。一旦你的一些公关做法被省略,早上天堂下午地狱的事情就不足为奇了。
看看游侠电动车、一亩田、云视频链这些被扒了内裤的前辈。都是典型的从创业明星变成巅峰时期一夜之间被万人唾骂的骗子,但是PPT之外还会做什么?这些数字是伪造的吗?技术最先进吗?谁在乎呢。大家都是来打酱油的好吗?
公共关系是一门强调实践的技能学科,需要对信息有非常敏锐的反应,这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大多数企业家来自高富帅,拥有技术背景和学历。所以他们对公关的认知有很多偏差,这些偏差会随着公司开会而迅速放大,以至于成为创业公司的公关死穴。
作为一个曾经就职于大型Engency,服务于国内前三的互联网公司,经历过IT公司的互联网转型,多次亲自操作创业公司的公关业务,在大型甲方流过血的互联网资深人士,我深有同感。今天我就来盘点一下企业家们精彩的公关认知。
1.刷脸公关
很多创业者经常在3W,garage,Starbucks等咖啡馆闲逛。,和媒体打成一片也很自然。有微信朋友圈、风情万种、陌陌等各种社交渠道。此外,很多关注创业的媒体正在兴起,他们声称免费为创业公司报道,这给创业公司的老板们造成了一种认知错觉,认为公关是完全自由平等的交融,媒体记者会在意他们的品牌。
更有甚者,企业家把媒体记者的镜头当成承诺,命令自己的公关负责人监督此事,却不知道人家只是在“说话”。过了一段时间,他们不仅会忘记这句话,甚至会记不起你是谁。跑会的记者每天阅人无数,记性差也不能怪别人。
但由于这种沟通不畅,去责怪他的公关总监,真的是天下奇冤。我一个朋友在一家小米智能设备公司,市场总监赤裸裸的告诉她:“我们没有公关预算,只能靠刷脸找人写稿。”真的没有雷,只有更雷!
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公共关系
其实很多创业、科技类媒体声称关注创业公司,就是表达一种海纳百川的态度,而不是拒绝一切。对他们来说,关注初创公司的目的是挖掘对读者和投资人有价值的信息,而初创公司真正有价值的很少,几乎是融资和产品发布。所以创业者触发主动举报的机会很少。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真正需要一个优秀的策划人,在有足够预算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才能,给公司一个好的曝光。
2、迷信公关万能
有一个企业家,认为公关万能,有了公关,一切都可以摆平。融资前公司估值低,需要公关提升知名度,产品体验差,投诉多,需要公关压制负面声音,市场占有率低,需要公关天天在媒体上吹牛。
不可否认,这些做法在过去是行得通的,但在如今这个体验为王的时代,用户往往会从使用产品时的糟糕体验升级为对公司的批评。你服务的用户不是傻子,媒体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所以,公关不是万能的。公关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而广,也就是所谓的“顺势而为”,也就是在某个高度通过一些技巧放大公司的影响力,但是无米之炊的工作是对公关从业者的侮辱。
3.自我欺骗计划
欺骗计划是整个公关行业都痛恨的卑鄙行为。以前只在大公司看到。很多公关公司因为财大气粗,业务诱人,在投标阶段就想尽办法出主意,最后发现只是“陪标”。你因为不合理的原因出局后,甲方拿着创意去操作,你的熬夜加班都白费了。如今,这种流毒也传染给了创业公司。
我一个朋友去一个跨境母婴电商面试,这个朋友比对方规定的时间提前十五分钟到了。结果从HR对接人到业务的面试官都露出了完全不知道朋友提前来访的惊讶表情。后来面试官和他朋友在会议室聊了三分钟,就问了一些简历上写的很明确的废话。
然后有几个人进来说要开会,已经订了这个会议室,于是面试官告诉他朋友今天这个时候还有三个会议要开,没有会议室了,让他朋友回家把之前做的案例发给他,需要给他做一个新的策划方案。
后来朋友跟我说了,当时心都碎了。尼玛,时间地点都是你定的。为什么没时间请人面试?会议室被抢了。它叫什么名字?我们不能在楼下的咖啡厅和公司休息室聊天吗?
需要补充的是,这位朋友之前也去过公司其他业务线面试,也遭遇过类似的待遇。他是带着对电商行业的长期关注和满满的诚意去的,却被对方如此冷落。原因是这家公司心态没调整好,想靠招聘骗计划。你觉得是朋友的矫情吗?
他从猎头那里了解到,猎头沟通过的三个候选人都是一视同仁的。这种小聪明表面上看是投机取巧赚来的,但损害公司品牌形象在行业内的声誉,就得不偿失了。
4.杜蕾斯不是你想学的东西。想学就可以学。
说到杜蕾斯,在圈内人、圈外人、传统企业、互联网公司眼里,他就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完美,是很多创业者心目中最梦寐以求的公关目标。但是,不要误以为社交营销就是找个孩子天天写段子,省钱省力,见效快。
这里我想说的是,老金是数字营销时代的顶尖人物之一,杜蕾斯是他在江湖上确立地位的标杆案例。为什么觉得他做杜蕾斯的案子不需要预算,不赚钱?和这位大咖一样,他本质上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工作。如果他没有一份像样的收入,他怎么可能有足够的自由做出这么优秀的创意,以及其内容的附加值?
如何看待认为社会化营销成本几乎为零的创业者?我们来做一个通俗的假设,社交营销人才如此稀缺,没有钱连一个靠谱的小屁孩都招不到,何况是这个行业最牛逼的案例。
另一方面,杜蕾斯因为产品属性和性别的结合,特别容易产生话题,所以能产生非常广泛的传播效果覆盖面,这并不适用于所有产品。比如驴品牌用户很少,还在对牛弹琴。无论是杜蕾斯还是小米,他们所谓的不投入硬媒体,不代表没有营销预算。相反,有时候社交媒体的成本超过硬媒体。所以初创公司不要对公关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要结合自身的产品特点和营销诉求,在预算允许的范围内做一些更精准的传播。
5.花这么多钱能带来多少用户?
有些企业家总是有意无意地用销售指标来衡量公关的效果。诚然,销售、营销、公关都是市场营销的产物。但基于三项业务的企业预算也有很大差异,销售和市场往往以销售额和获客量作为衡量指标,而公关则无法量化衡量。
一方面,不同媒体的受众含金量不同,阅读量不能一概而论。另一方面,公关是一个隔空识马力的工作,往往需要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来塑造品牌形象。更有甚者,这个行业的先辈们也曾试图寻找一个效果衡量工具,却没有结果。
所以这也造成了公关人面对创业公司提出的引流和销售的KPI,有两种应对方式:高冷范离职,逼范勉强接受。但是这样会导致老板在以后的工作中天天盯着百度指数,操作数据。你能想象一篇被老板改了又被几家传统网络媒体刊登的普通稿件,能引起百度指数的曲线不平静吗?
所以,想加入创业公司的公关人,在和未来的老板沟通时,一定要在这一点上和对方达成共识。
6.用10万+,效果极好?
自从微信订阅号被提升为主流传播载体后,10万+成了很多创业者对公关的“全部向往”。当然,追求高阅读量自然是正当合理的传播诉求。但也不能盲目追求10万+,因为传播路径很长,要经历内容写作、热点、核心信息植入、媒体选择、订阅号维护人的质量、发布时间。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汪峰在大事上不能上头条;另一方面,公关也要因人而异。因为产品,特别容易制造话题,一些企业的应用软件在社交上有很大的障碍。
所以,公关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有其规范和逻辑的。在此呼吁企业主,只要还有信任,就多给公关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