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 欢迎光临可关玩日记,免费分享生活知识及创业资讯
  • 美团赚钱平台(美团赚钱软件)

    美团赚钱平台(美团赚钱软件)

    2018年,阿里正式收购饿了么。当时有媒体报道称,美团试图阻止支付宝接入。或许是考虑到用户的习惯,设计显然没有最终实现。

    但美团“去支付宝”的想法从未改变。从2020年开始,这一措施首先加速实施。

    “略大参考”近日发现,用户(仅限安卓手机)在美团、人民点评等平台已经无法使用支付宝进行支付。换句话说,支付宝被美团封杀了。

    蚂蚁科技和美团点评的竞争真的加剧了。

    今年3月10日,蚂蚁金服宣布,支付宝将从金融支付平台升级为数字事业开放平台,专注于服务行业的数字化。同时,支付宝App进行了改版升级,强化了职业服务心态。首页新增了外卖配送、果蔬商家、超级医药等便民职业板块。

    在5月20日的支付宝合作伙伴大会上,CEO胡小明进一步明确,支付宝的未来是数字事业,“数字事业的新服务将是未来十年最大的互联网利润”。

    在沙发边上,你允许别人打呼噜睡觉吗?作为事业服务领域的兄弟,美团很难容忍这样的侵扰。外卖巨头迅速反击。

    5月29日,美团推出了自己的信用支付产品——“月月付”。“月供”由之前的“买单”升级而来。使用场景包括外卖、打车、摩拜单车、酒旅、电影院等。在美团和大众点评平台上。最长免息期38天,支持分期和延期还款。

    不到一个月,美团推出了自己的“花呗”,然后封杀了原创。为什么美团这么执着于支付/金融?他们的理财梦想能实现吗?

    又来了“月供”

    信用支付早已成为电商平台的标配,如支付宝花呗、JD.COM白条、苏宁随意付、唯品会唯一花呗等。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先消费,后付款”的付款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客单价。

    2015年618时代,JD.COM平台80%的白条订单都是阶段性的,白条用户平均客单价是普通用户的两倍。2017年,唯品会推广12.8时代,仅使用鲜花的用户平均客单价比其他用户高41%。

    美团的月供也表现出同样的特点。相关负责人表示,试运营时代,美团付费月用户订单量平均增长20%以上,交易额平均增长15%以上。经过6个月的月供,月供在他们个人消费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上升,平均增幅超过60%。

    以前美团用户使用信用支付有两种选择,支付宝和信用卡。

    阿里巴巴2018年收购饿了么,直接和美团展开肉搏战。今年,蚂蚁科技更是“为爸爸出征”,在正面战场亲自阻击美团。美团当然希望自己的用户只少用支付宝。

    在美团APP的支付界面上,美团支付是首选,其次是微信支付。支付宝本来是隐藏的,用户要点击“打开更多支付方式”才能一瞥(左图)。现在在安卓手机端,支付宝已经完全下线(右图),但在苹果手机上没有变化。

    另一方面,去年中国使用的信用卡总数达到7.46亿张。假设每个持卡人平均拥有两张信用卡,全球信用卡用户数量仅为3.2亿。相比9亿网民,这个数字并不算高。

    既然“巴巴”支付宝不推荐,信用卡普及率不够,推出自己的信用支付产品当然成为美团扩大信用支付使用率的必由之路。

    信用支付的推广无疑会进一步打开美团空的想象空间。

    早在2016年,美团就成立了小额贷款公司——重庆美团三块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为商家提供小额贷款。美团今年一直对高佣金有争议,但利息收入是他们增长最快的业务。今年一季度,美团利息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34%。

    袁泉/美团财报

    一旦“月供”普及,美团有望为C端用户提供分期、延期还款等服务,进一步促进金融服务收入。收取佣金和利息可能是美团的梦想。

    殊途同归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移动互联网已经成长多年,巨头们在自己的主战场实现垄断后进军新的领域已经成为确定的事情。

    今年以来,支付宝在职业服务领域屡有动作,但其实他们早在2015年就把自己定位为职业服务平台。

    6月份上线的支付宝9.0版本具有标志性意义。在此之前,支付宝是基于工具产品的思想;从9.0版本开始,公司将支付宝定位为职业服务平台。

    “事业”、“口碑”、“人脉”、“财富”是当时支付宝首页上的四个标签,分别代表了一个共同的事业、O2O、人际关系、金融服务等场景。

    “支付之战就是场景之战”,时任蚂蚁金服CEO的彭蕾在内部反复强调。“场景在那里,用户的付费行为也在那里。”

    中国内衣之王跌下神坛,一年巨亏13亿。他曾被称为“中国版维密”

    可以说,从支付到场景是蚂蚁科技的成长轨迹。

    美团点评走了另一条路。

    美团是从团购开始的。王兴早年认为团购是“服务型电商”,带人到店(到店);淘宝和JD.COM属于“实物商品电商”,把商品带回家。

    统一团购行业后,美团率先向外扩张。2013年,美团外卖上线,公司切入到家业务。随后,围绕“美食+平台”战略,美团首先横向拓展了多个到达和到达场景,包括影院售票、酒店、婚礼、旅行、医药/鲜花/水果配送等。

    支付是所有商业模式实现闭环的“最后一公里”。它的核心价值在于能够记录和跟踪每一笔交易。第三方支付公司因此可以掌握上游商户的资金动向。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支付,就是不想被别人套牢。

    相比其他巨头,美团在支付/金融方面的进入稍晚,可能与他们早期投资阿里有关。2015年11月,阿里退出后美团。美团金融率先提速。

    2016年9月,美团通过收购第三方支付钱包获得支付牌照,随后纳入银行和小贷牌照。2019年,美团帮助上线。美团“月供”今年登场,美团信托率先试水。

    分别成长起来的美团点评和蚂蚁科技,终于在2020年相遇。

    “月供”是一只令人生畏的蚂蚁

    从团购、外卖、酒旅,美团在几个赛道上先发制人。在金融/支付市场,他们能否延续神话,成为继支付宝、微信支付之后的第三势力?

    在“略大参考”看来,美团付费的机会并不大。

    阿里垄断了网络零售市场,淘宝平台的交易额早在2014年就达到了2万亿,成为支付宝早期增长的动力。相比之下,美团的业务规模要小很多。

    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19年第四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规模为59.8万亿元。同期美团平台销售额为1899亿元,也就是说假设所有销售都是通过美团支付完成的,他们的市场份额只有0.3%。

    袁泉/艾瑞咨询

    2019年第四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数据

    这对行业的风格几乎不会有什么影响。支付宝在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高达55.1%,财付通(微信支付、QQ钱包)以38.9%紧随其后,两者合计控制了94%的市场份额。

    事实上,一旦美团支付的市场份额增加,不仅会对支付宝构成威胁,还可能对财付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由于支付宝一直隐藏在美团APP上,所以微信支付是美团支付(在美团平台上)的主要对手。

    另外,回顾支付宝的成长史,他们的成功并不是因为打败了一个又一个竞争对手,而是通过解决自身成长道路上遇到的问题来提升。支付宝历史上很多产品都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改善用户体验而诞生的,但后来的增长却超出了当初的预期。

    支付宝的前身是淘宝的“保卖”效应。当时淘宝的交易量增长很快,但银行系统的转账和分拣能力增长缓慢,两者的差距逐渐加大。为了保证正常交易,降低自身成本,虚拟账户系统被接受。

    支付宝作为一个支付工具,其实是有独立账户的,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其最初的目的是通过减少交易次数来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比如淘宝本来想向银行申报100笔交易,但是通过虚拟账户,这100笔交易被压缩到20笔,既减轻了银行转账的压力,又加强了支付宝的系统灵活性。

    现在看来,虚拟账户对支付宝的意义要大得多。用户的数据在账户中的沉淀和积累,自此成为支付宝和蚂蚁科技的风控和数据运营基础,为公司转型金融服务和现在的数字化职业服务平台奠定了基础。

    余额宝的诞生也是如此。

    随着淘宝交易额的增加,支付宝账户的资金规模迅速增加。支付宝的备付金水平也涨了。同时,“快捷支付”的广泛使用显著提高了支付成功率,但在一定程度上对虚拟账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降低了用户对支付宝的忠诚度。

    余额宝就是这个靠山的线下。当用户使用支付宝账户中的资金购买货币基金时,公司需要缴纳的备付金减少了空;更重要的是,余额宝让支付宝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账户+支付”,大大提升了支付宝的理财属性,增强了用户粘性。

    余额宝诞生的2013年被视为“互联网金融元年”。理财观进入寻常百姓家,很好地教育了市场。余额宝成功后,蚂蚁科技又陆续切入消费金融、保险等领域。

    所以,支付宝之所以能从淘宝的支付工具转型为覆盖线上线下全场景的全民APP,是因为他们从解决问题入手,而不是解决对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对手只是被顺便解决了。

    反观美团支付,如今的支付市场早已更加成熟,各种玩法和模式已经被用户普遍接受,留给美团解决的问题不多,用户对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已经形成了依赖。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团恐怕很难打造出差异化的产品。事实上,的确如此。“月供”是“花呗”、“美团信任分”、“芝麻分”、“美团帮”的标杆,美团基本是复制支付宝现有产品。

    既然没有可以解决的问题,解决对手就成了美团结构化支付/金融领域的源头,自然要去掉支付宝。

    “月供”上线后,美团特意对比了“月供”和“花呗”,结论是“月供”大获全胜。这不禁让人想问,既然“月供”这么好,为什么支付宝下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