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对的,但也不完全对。创业就像跑马拉松。它跑得更快。有多快?准确的说,跑得比手快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最后赢了就行。所以竞争策略要看竞争对手的情况,而不是拼命跑。
一个月前,我写了《如何阻止C轮死亡?,结尾写一个竞争策略,是一个追赶。我认为用资源的钱创业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投资人的目的,IPO;一个是你自己的目的,你想成就什么样的事业。
前一种目的是为投资人努力,有时间限制。三五年后,我会指着你IPO退出,你也可以买卖。后一种目的是为了自己和所有员工努力,这要靠三五十年,这是为了成就一番事业。
大部分创业者可能一开始就有其他的职业理想。但是,一旦走上了资源利用的道路,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自控的,也是我们无法放慢脚步的。真的是这样吗?
那么,创业公司拿到融资后,应该如何制定自身业务的增长节奏?
之前和鸿儒大学的创业合伙人有着同样的深度。亿电商俱乐部,在这里公开分享一下我简单的想法。
我认为有三个条件非常重要
首先是自身的情况,包括团队和业务的成长。一个成熟的团队还是一个刚刚组建的临时高管团队。商业模式清晰成熟,还在打磨阶段,甚至商业利润的实现还没有明确。
其次,竞争对手的情况,我遥遥领先,还是略微领先,还是落后于竞争对手。
三是判断行业的情况,属于典型的马太效应,所以很多公司并存。行业属于早期,逐渐拉开差距的成熟成长阶段,或者说冲刺阶段。
公司创始人应该怎么做(这些非常适合中小企业)
如何详细掌握竞争策略?
现在大部分死在C轮的玩家更多考虑的是第二点和第三点。就是在统一赛道,实力选手众多,竞争激烈。为了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或者为了赶超领先者,大量补贴给C端,或者大量投放市场广告。
如果创业者真的想好了第三点,就不必那么重要,也不必那么激进。是大多数行业,不是马太效应。据我所知,马太效应仍然主要集中在纯线上的互联网服务,如社交网络、搜索和视频,但很难垄断线上零售和线下服务。阿里虽然壮大了,但JD.COM、拼多多、唯品会等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出行市场,无论是四轮还是两轮,都有很强的内陆属性。也就是ofo,“死”的有点可惜,让Hello有机会追上别人。
当然,ofo的错在管理团队。只是太年轻,不是一个成熟的创业团队。缺乏足够的治理经验,以至于内部治理缺陷太多,以至于内耗太多。所以,对于很多年轻的创业团队来说,团队建设应该优先于业务增长。不然跑得越快,死得越快。
拼多多能抓住社交流量盈利的机会,是因为黄征的团队是现成的,不需要磨合。黄征也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多年,是一个持续成功的企业家。同样的案例在2015年的这一波社交电商中也是可圈可点,包括小商洛、微拍堂的林志明、斑马会员/环球捕手的李姣。有些互联网机会不是看不到,而是抓不到,只是团队抓不到。
除了团队,第二要考虑的是竞争对手的情况。在不同的情况下,竞争策略是完全不同的。对于参加马拉松的运动员来说,最终目标是赢得比赛。至于需要多长时间,是否有必要创完工纪录是次要考虑的。
如果你遥遥领先,你就和你的竞争对手拉开了显著的差距。你真的不用考虑太多竞争对手。可以按照自己安静的节奏任意奔跑。如果只是略微领先,会考虑调整节奏,打乱竞争对手的节奏。例如,尽管优鲜日报整体上遥遥领先,但它面临着丁咚在华东或上海购买食品的重大威胁,因此优鲜日报必须与丁咚在华东和上海购买食品进行激烈竞争,并最终消除威胁。如果落伍了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们应该学习Hellobike的竞争策略,跟着节奏走,等待时机反击。如果完全不合时宜,不在第一梯队怎么办?然后不看对手,只看自己的事。
第三点,对市场轨迹要有清晰的判断。并非所有的赛道都是42公里规模的马拉松。有的赛道更短,容易让公司业务快速增长。但我们也知道,许多缓慢发展的企业需要不断的教育。所以有些市场要快跑,抓住机会。有些市场要慢慢跑,跟着市场逐步发展。我和微拍馆的老林一样去过万文市场,属于慢市。虽然规模极大,但却是慢生意,基础设施不够。可以不慌不忙的做市场,快速大规模的做。
快商慢商的判断尺度不是一个绝对的价值尺度,要根据市场本身的特点准确判断。如果是慢生意,必须快速扩张,那么只能靠自己补贴市场教育市场,很容易成为炮灰。如果是快生意,你做得慢,那么竞争对手就会去争取市场机会。拼多多吃的是淘宝的9块9包市场,是个快手生意。黄征下手稳而狠,四年突破一万亿指日可待。
一般来说,应该接受什么样的增长节奏和竞争策略,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竞争对手的情况、市场情况来决定。违背市场成长规律,必然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