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 欢迎光临可关玩日记,免费分享生活知识及创业资讯
  • 微信上线拍一拍功能新闻(微信上线拍一拍功能在哪儿)

    微信上线拍一拍功能新闻(微信上线拍一拍功能在哪儿)

    拍拍是微信的新功能,于2020年6月17日正式上线。当用户双击对方的头部时,可以看到对方的头部在晃动,手机也给出震动反馈。该功能支持用户在群聊和个人对话中持有,但该功能的提醒方式并不明显,与QQ的摇一摇和消息撤回提醒功能不同。

    昨天一上线,我的微信就炸了,各个群都在疯狂的拍,而且还打出了喜剧的效果——改变群的评论会出现奇怪的效果,比如“燃鹿”拍“屁股”,“爸爸”拍“桌子”。

    但是如果你把它放在一个产品或采访中,你一定不能只是娱乐它。如果今天的问题是产品思维问题:你怎么看待在微信上拍一拍?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比较分裂?作为一个产品,应该如何审视产品?

    一、从产物设计角度来看

    作为一个产品,看到一个新产品新功效上线,首先要做的就是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梳理产品逻辑,再做其他的分析判断。所以,当其他用户都在享受“拍人”和“被拍”的时候,我们就要看看“拍照”效果的设计逻辑了。

    1. 拍与被拍有两个前提条件

    必须是最新版的微信:自己不是最新版的微信不能拍别人;自己是最新版微信但对方不是,可以拍对方,对方也能看到你拍他,但无法回拍你。
    对方必须和你有过对话:在对话框里显示对方的头像,点击谈天框里的头像才可以拍到对方;若是对方没有给你发过信息,对话框为空,好比新密友,你是无法拍对方的。

    2. 拍与被拍的使用逻辑

    你可以拍密友,也可以拍自己,双方都可以看到
    密友可以拍你,也可以拍自己,双方都可以看到

    3. 拍后的新闻提醒逻辑

    锁屏状态、微信打开状态下均不会收到提醒,包罗新新闻提醒、红点提醒、震惊提醒。然则你们的谈天对话框会像收到新闻一样,按最新时间被排到微信列表的前排。
    若是刚刚有人拍了你,你点开和他的对话框,你的头像会发抖两下并随同着手机震惊。

    4. 特殊情况的交互逻辑

    在被密友单方面删除的瞬间,只要你还有和对方的聊天记录,你仍然可以拍对方的头像或者自己的头像,你的聊天框里会显示“你拍了xx”和“你拍了自己”,但是你也会收到第二条消息“xx已经开始密友验证了……”

    如果对方把你的密友加回来,你就收不到你之前拍他的信息了。这个处置逻辑和微信的其他信息处置逻辑是一样的:对方删除你之后,你所有的消息都会提醒你发送失败,只有你自己能看到发了什么信息。

    关于单删的处置逻辑,不知道微信有没有给大家一个骚操作,测试一下有没有删:我拍拍你就知道有没有删,没删也不会给对方带来太大麻烦。

    二、从用户体验角度来思索

    在设计一个产品和一个功能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它能带来什么价值,还要考虑它会不会给用户带来负担。所以这个问题最简单的思路就是从用户体验入手:我们可以从这个功能会给用户带来什么样的体验来推断微信为什么要做这个功能。

    用户会在哪些场景下使用拍拍?

    1. 纯属娱乐

    这是拍出来的效果上线后最明显的场景,也就是娱乐,而大部分人都是处于“体验”和“凑热闹”的状态下和别人“互拍”,好的同伙会双击对方的头“调情”。但是用户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是有时效性的。几周后,谁知道大家会不会用这个“小玩具”?

    2. 低调搭讪

    有一段对话场景已经播了很久了。我想你一定很熟悉,一定深有体会:你在吗?

    “你在吗”的场景有两种:一种是先问你在不在,再忙(礼貌);第二种是习惯性的先问你在不在(直奔主题)。网友在网上调侃:轻轻一拍,妈妈再也不用抑郁了。有人问我是否在那里。

    618双优惠:30W直通车折算成3单?还是50W烧50元“被老板黑”?,短视频赚钱

    从严肃的角度来说,如果把“你在吗”这个场景换成“拍手”,确实可以为信息接受者解除一些烦恼。比起“你在吗”,我可能更愿意接受这种“低调”的问候。如果我刚好有空并且愿意和对方互动,我可以拍回来。

    三、从营业角度去思索

    对于微信来说,不太可能做到“纯娱乐”和“无伤大雅”的效果,这是由“极限停止”的产品基因和十亿级的用户基数决定的。

    即使我们无法准确知道微信推出每一项功能的真正原因,我们也可以试着从更高的角度去看:这个动作能带来什么影响,哪怕只是微弱的影响。

    1. 提升微信的活跃度

    从目前的使用显示来看,拍一拍明显提升了微信的活跃度,更显著的是,还大大提升了微信群的活跃度。从我的微信来看,之前也有不少“死团”被“活拍”过。对于社区运营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不打扰用户,又能低成本引起用户关注的好“工具”。

    2. 缔造一种互联网文化

    “拍”这个词本来就是暴力的,就像“我拍你”一样,通常被翻译成“我打你”。微信取名“拍一拍”,听起来更可爱。陈萍萍是《生活的乐趣》中一个非常重要和强大的角色,但这个名字听起来并不凶残。听着:陈平院长,陈萍萍院长。

    其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不知道回什么,就会得到一个emoji脸。如果表情符号脸不合适,你就用面膜。一个拍拍也许能代替一些图文无法代替的脸谱和场景。

    比如对方说我面试失败,我失恋了。你很想安慰对方,却不知道该说什么。此时此刻,你“拍拍”对方的行为,很像是站在他旁边,拍拍他的肩膀,告诉他:没事。行为比言语更能打动人心。

    所以,从某种层面来说,敲击的交互作用是极其微小的,无足轻重的(可能我的父母不会发现),但如果真的用上了,它却能“拟人化”一些行为,看似文字提醒却表达了文字无法表达的情绪。

    最后

    昨天一上线,我的搭档就在后台留言让我写分析。我自己也不想写这个话题,就直接婉拒了。今天早上,我从我的同事那里收到一些信息,表明越是看似无辜的问题,我就越不知道如何去思考它。希望能举个例子。这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个人认为“拍一拍”的效果对微信整体业务没有影响,不会是微信的爆发式效果。它更像是一种“脑波”的方式,既不明显,也不会对其他用户造成滋扰,所以我就直接上线了。(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双击对方微信头像会震动?)

    人民微信时刻(腾讯官方账号)是这样的评论:为什么要出手?其实这是一种模拟蚂蚁相遇时互相触碰的方式,只用一行代码就可以实现。

    也许看完这篇文章,你会觉得自己思考的不深入,思考的不完整。没错。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深入思考。也是一种判断什么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什么是转瞬即逝的能力。就像学习一样,我们需要经常看一些书,你可以只是略读一些书。

    另一方面,无论是作为一个产品,还是作为一个企业经营者,还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你善于调查,勤于思考,乐于总结,绝对是没有坏处的。

    希望今天的思考对你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