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 欢迎光临可关玩日记,免费分享生活知识及创业资讯
  • 自己想搞自媒体(想自己做自媒体)

    自己想搞自媒体(想自己做自媒体)

    用思考对抗迷茫,用行动解决焦虑

    如题,今天就来说说我在微信官方账号里,在生活和后台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

    我想和你一样搞自媒体。怎么会?

    首先,本文不含广告。如果有什么推荐的平台或者工具,都是我自己用的,可以放心看。

    很久以来我一直想写这个话题。真正让我决定开始写作的是上周末我遇到了两个小姐姐。两人都是30岁,在一家500强外企工作。一个28岁的传统工程师。他们彼此不认识,但他们有很多共同点:

    1。都是传统行业,不喜欢现在的工作;

    2。大家都想把媒体当踏板,去寻找新的可能,都准备了押金;

    3。他们都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想这应该也是大多数人的常态吧。不满足于现状,有点钱,有点能力,有点时间,但是不知道怎么用。我觉得从媒体做起是个好办法。看到很多人随便写写拍拍视频就能赚钱,但是放到自己身上就不知道从哪里入手,从哪里努力了。

    于是我就去网上搜索,看了很多水贴,关注了很多号称很成功的号,但实际上阅读量一直没有破1000,或者说我花了几千块钱报了班,但最后连稿子都写不出来。

    说白了,韭菜割了。

    所以今天我就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思维观察,尽可能完整地回答所有关于【自媒体】的问题。希望每个看完这个系列的人都能有效的迈出第一步。

    有很多内容。我就废话少说,你尽量看完。

    以下文字。

    这是本期的第108篇文章。

    本文共5924字,预计阅读时间16分钟。

    佛法更新,遇喜。

    作者|李多余

    01.

    搞不懂逻辑和机制的人,至少要瞎忙三年

    正文开始前,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年初的时候,哔哩哔哩的一个UP车主饿死了。

    他是一个男孩,他是哔哩哔哩的一名游戏主持人。他干了几年,做了很多电子游戏,但基本上没赚到一分钱。我没有任何收入,也没有学习。我一直靠泡面生活,后来因为大病营养不良走了。

    故事很悲伤,我看的时候哭的特别厉害。但是当我静下心来看他的账号时,请不要说我冷血。我的第一反应是——这肯定不会成功。

    然后我去看了他每天的头发动态。怎么说呢?我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误入歧途。

    一个少年天真的以为,只要自己勤勤恳恳的打游戏,录视频,发到网上,只要有足够的,就有机会发火,然后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赚钱,开心。

    但是,稍微懂一点媒体逻辑的人都能明白,那是不可能的。

    自媒体的世界不是天堂,是一个完整的商业世界,有自己的游戏规则,不是说“坚持梦想”就能赢的。

    不只是他。经常看到一些微信官方账号,很勤奋,发表了五六百篇文章,但阅读量一直只有几百。

    经常有人来找我咨询,说觉得自己的内容挺好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粉。

    我过去看了一下,嗯,不要涨粉就好。

    不符合创作逻辑,无视平台机制,为什么成长?你每天都对着电脑祈祷吗?

    别说了。

    所以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个问题:媒体商业的逻辑是什么?

    商业的逻辑是什么?说白了就是让你在这一行发财的东西。医疗靠治疗,教育靠深造,商人靠创造可怜的利润,毒品靠让人不断上瘾。只有找到致富的源头,才能成就任何事,这是基础。

    那么媒体的逻辑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没有逻辑。

    因为自媒体的本质不是生意,而是载体。

    载体不需要逻辑,只需要机制。

    在那次线下分享中,有人问我,如何看待图文的没落和短视频的崛起?如何选择方向?图文没有市场吗?

    我问她,你有没有在Tik Tok上刷过这样一种视频:原封不动地把知乎的回答截图下来,放到音乐上,发出去。没别的,还有几万个赞。

    你觉得这种东西是图文还是视频?

    没有区别。因为载体本身只是一种呈现形式,无论是图文还是短视频,还是媒介视频,哔哩哔哩和Tik Tok,微信官方账号和知乎,本质上都没有区别,只是外在的呈现载体发生了变化。

    所以所谓的“自媒体业务”本身就是一个伪概念,或者说只是一种浅薄的认知。

    真正正确的定义是:

    在媒体载体上完成的所有业务。

    这里涉及两个概念:

    载体机制,业务逻辑

    先说前者。

    所谓[机制]就是打法和规则。当然,整个自媒体的核心逻辑是吸引读者眼球,增加曝光,从而接收广告或者实现自己的产品。但是不同的平台也有不同的玩法。

    比如我自己最早尝试的平台是知乎,它的机制核心是“公共领域流量+发现潜在问题+鼓励喜欢和收藏引起曝光”,也就是说你的关注者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找到合适的问题,写出能鼓励喜欢的答案;

    微信官方账号的机制是“闭环流量+破点+高转发曝光”,也就是说,如果别人不关注你,很难看到你的内容,除非转发或转载,否则只能传播,所以这就要求你的内容要有转发和转载的价值。这种模式的问题是很难打开局面,但好处是粉丝很有价值。因为如果你的粉丝在微信官方账号足够大,你的基本阅读量和曝光量是可以保证的;

    相反的是Tik Tok。Tik Tok的机制是“公共领域流量池+精准算法”。一部作品要想爆发,关键在于是否入选流量池进行推广,是否匹配持续稳定输出的算法要求。Tik Tok粉丝的价值很小,因为Tik Tok用户实际上没有选择。相比知乎、微信官方账号、哔哩哔哩、今日头条、小红书等等,用户可以从主页面选择自己喜欢的,而Tik Tok不能。Tik Tok的模型是,机器决定你看什么以及什么时候看。,

    简单总结一下:

    玩知乎需要和社区打交道,玩微信官方账号需要和同行打交道,玩Tik Tok需要和审核人员打交道。

    以上三者基本代表了自媒体载体的三大模式,其他如哔哩哔哩、逻辑、知乎大体相似;微博和微信官方账号要和同行打交道(区别在于微信官方账号有明确的读者和作者区分,而微博里的每个人都是作者);小红书的关键是得到后台的推荐。今日头条是故事的网络版。

    明白了这一点,你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不过,应该已经被一些人发现了。在这些机制中我没有提到[处理读者]。读者其实是最不重要的吗?

    恰恰相反,因为读者如此重要,是常识,我无话可说。

    确保你的内容满足读者的需求是一致的。以上只是在什么条件下,到什么程度。比如,知乎的前提是发现好问题,Tik Tok的前提是准确重复,等等。

    至于如何找到并满足读者的需求,这个后面再说。

    而我写这一部分,是希望你能明白:为什么很多人的努力都是无用的?那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错了。

    为什么没有在微信官方账号写几百篇文章,因为你的东西自然不适合转发转载,所以根本不能带来增长;

    为什么很久没在知乎写东西了?因为你选的问题只吸引了几百人的关注,或者关注量巨大但是已经有上千个答案了。再怎么写,也不可能有更多人看到。

    而这些,鸡汤人是不会告诉你的,只会说你要加油,多写,多拍,迟早会火的。

    迟早有鬼,你给水泥地面浇水,会不会是时间问题?

    02。

    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找到商业逻辑再开始

    知道了平台想要什么,接下来就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怎么做了。

    你想要什么?这非常非常重要。因为我发现大多数人根本没想过这两个问题。我选择加入媒体,仅仅是因为我认为这很“简单”,“容易赚钱”,“接近风口”,“别人成功了”,甚至是“我做不了别的”。

    如果你是这么想的,那就算了。开心就好,不要当真,不要退出,不要花太多钱。

    因为今天你能看到的任何一个“大V”,除了起步早的,要么是三年以上有效输出的硬核博主(比如半佛九面),要么是大型投钱团队做的小号(比如少女不要怕在魔法宇宙下,青春大院脱胎于咪蒙团队,GQ和新世相都投了很多小号)。要么是有足够脑洞做模型并快速成长的创业团队(如专注做数字的郭老板,专注教新媒体写作的周佐洛),要么是在小众领域有优势切入并打开局面(如理工科博士毕道,揭露夜店秘密的完美激光枪)。

    包括Tik Tok和哔哩哔哩的博主,谁的生命周期超过一年,谁能有效实现,谁就有真本事,有明确的规划。

    换句话说,自媒体不是逃避现实的出口,它只是现实的另一个入口。

    如果你想做个人IP-那么你的计划至少要从三年开始,持续向内挖掘,并设定明确的影响力目标;

    如果你想用它来致富-那你就得从变现模式上做研究,研究团队,研究思维方式和玩法,用企业家的心情做事;

    如果你只是想用它来加点外快-那么你可以用最简洁粗暴的方式做内容,搭建一个简单的框架然后专注于如何转化粉丝的价值;

    如果你想做一个展示窗口-那就不要在意粉丝数量,也不要追求内容质量有多高,只要向目标群体释放足够多的信息就行;

    如果你想转行自媒体-你最好是贡献和数字并重,尽量把作品存起来而不是自己做数字,然后把作品作为进入新媒体公司或者相关行业新媒体部门的敲门砖,一点点从零开始。

    在目的之上,选择应用哪个逻辑。

    我之前说过,既然媒体只是载体,那么核心就是商业本身的逻辑。比如【内容业务】就是最广泛的一种:小说,影视剧,知识,艺术,音乐,凡是以内容本身为卖点赚钱的都是内容业务。

    比如我此刻写稿,有人因为内容关注我,我就赚钱了,肉眼可见。我写的越多,写的越好,能赚的钱也越多。那么我做的就是内容的生意,遵循内容的逻辑。

    相反,视频平台上经常能看到的一些“颜值主播”,却有一大堆为之疯狂,为黄金疯狂的人。他们是做内容生意的吗?不会吧他们是做皮肉生意的,底层逻辑应用到明星身上。

    当然,皮肉生意并不是贬义的,明星和演员的逻辑也大相径庭。这里就不赘述了,可以自己试着了解一下。(请在此暂停10秒钟)

    这个例子的意义在于说明一件事:

    在你开始做一件事之前,一定要知道你在做什么,你在遵循什么游戏规则。这样才能明白自己应该往什么方向努力,而不是一味的按照别人的套路来。

    比如现在我的清算逻辑很简单:写稿,涨粉,接广告。还有写小说,投稿人参加比赛,变现。这些是最简单的商业形式。我要做的就是把稿子写好,要么有趣,要么有用,要么独特。总之就是想让别人看。另外,最多加一点粉丝操作,主要靠脑子。

    后期如果开写作班或者社团,就从事教育或者服务业务。我需要做的是思考如何教别人写好(包括教什么和怎么教),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来这里消费或者提高价格(让别人觉得有用有价值)[/s2/

    在这种情况下,文章写得好不好已经不是第一重要的事情了。别人能写好,被服务好,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如果你能理解找到正确规则的重要性,你就能瞬间理解媒体平台上很多看似奇怪的操作。比如为什么有些号看起来阅读量很低,内容质量一般,但接触号主后发现对方很有钱——因为他有几十个这样的号,每个号一天能赚几十几百,加起来几千,一个月上万,而人力成本只是一个月薪两千的网上实习生。

    我这么说其实是想让你知道:

    不要一概而论自媒体。而是要从机理上理解规律。

    这是一个大生意,一个大领域。在这个会场里,鱼龙混杂。有人靠内容吃饭,有人靠脸吃饭,有人靠搞模特发财,有人靠卖信息发财。有的人在做个人IP,有的人只是花几个月做号赚点快钱。

    而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件事,一定不能简单的把它们放在一起,认为这些都是一样的生意,然后盲目的模仿。

    一个真实的案例是,读者里有人问某个知乎是怎么做出来的,为什么涨的这么快,研究了半天也不明白。

    我过去看的时候很清楚,她的回答90%都是擦边球+片段内容+高重合率的说辞。说白了就是某机构做的一个伪号。这种号根本不会是内容本身有多强,而是通过抱团赞、性暗示吸引眼球、操纵热榜等等手段,内容被几十个账号反复发了无数次,我就换个顺序继续用。

    说白了,这个操作是“造数逻辑”,而不是“做人逻辑”。

    编号的逻辑是什么?忽略内容,快速增粉,在营销上下功夫,快速变现。

    做人的逻辑是什么——强势内容,稳健成长,重视原创,不以实现为第一目的。

    两者没有区别,但具体操作和最终结果有很大区别。

    那么,你的目的是什么?你想采用什么模式?

    机制,目的,逻辑,这三个问题我希望你能自己找到答案并记录下来,因为这是开始一切的第一步。只有完成这一步后,才有必要继续读下去。

    03。

    最后。

    这篇文章可能和你想象的不一样,比如怎么做数字,怎么做排版,怎么赚钱,但是不要紧张。我就把需要讲的讲完,比如变现的一些常见思路,比如怎么做定位,怎么赚钱,还有别人背后的一些逻辑。

    今天的文章只是一个开始。虽然看起来可能不“实用”,但其实是一切的基础。真心希望你能读完,有所收获。这样至少能帮你少走三年弯路。

    最后,我想提醒读者,人不要太贪心。

    做一件事,有一个核心目标就够了。不要以为“我都想要”。

    之前有人找我帮ta放号,问ta的目标是什么。ta跟我说,主要是作为公司的名片展示窗口,但也希望粉丝能多一些,最好能看几万本书,顺便接触广告也是最好的。

    然后他给我一个月5000块的预算,只有我一个人在“前期”。后来视情况决定招不招人。

    然后ta就被我黑了

    两者皆有,并非不可能。但前提是你有足够的钱、人、脑和时间。筹钱,输出大脑,运营重要人物,都需要时间。

    而如果你只是一个和我一样的普通人,那么老实说,找个目标,准备几年后只做一件事。什么都想要,肯定会焦虑,痛苦,急功近利,做出错误的选择。

    如果你真的想好了,想去做,至少给自己三年的试错时间。我个人非常看好自媒体的未来,或者换句话说:自媒体已经和电子商务、电子支付一样,成为我们当今社会的基础设施之一。有人问我这个行业的天花板,其实这个行业一直在成长。在建筑中,当它接近天花板的时候,个人的成长速度是永远跟不上的,所以不用担心,去做就是了。

    草稿:

    在这系列的下一期,我要从流程出发,完整系统的讲一讲从0到1,再到1到10,建立一个账户需要做什么,需要学什么,从哪里学。

    可能比较长,但是很有用。

    记得冲,记得冲,记得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