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 欢迎光临可关玩日记,免费分享生活知识及创业资讯
  • 学什么东西挣钱(学什么最赚钱?)

    学什么东西挣钱(学什么最赚钱?)

    我今年获得了一个新的身份:品牌咨询与关怀,主要是帮助企业重组品牌营销策略,或者帮助有伟大梦想的新创业者找到新的赛道,降低犯错的风险。

    我见过很多公司的失败,都是死于一把手的失败。

    他们有梦想,有情怀,有激情,有行动,但他们也有很多创始人共同的致命点:他们很容易陷入创始人YY。

    所以,今天我想用这篇文章来谈谈:新品牌从0到1最常犯的错误有哪些?

    我的产物超级好,为什么用户不选择我?

    有一段时间,我很害怕有人拿着产品来找我谈他的创业蓝图。因为是长谈,所以说了些废话。

    这些企业家有着非凡的思维方式和自信,他们会和你谈论一个十亿美元的市场,仿佛一个重大的商业帝国即将发生!

    这种自信从何而来?

    产品!

    他们总是说我的产品超级好!

    然后转头抛给我一个怀疑:“我的产品这么好,为什么用户不选择我?”

    为什么?

    你一定听说过:用户想要的从来不是直径5mm的钻头,而是直径5mm的钻头。-这是一句极其有趣的话,背后的隐喻是用户外在的伪需求和看不见的真实需求。

    举个简单的例子:设计一款减肥产品,你认为目标用户是胖子。

    不要!真正“自以为胖”的人…

    很多创始人都是多愁善感的人,容易产生代入感。如果他们喜欢一种产品或奇怪的东西,他们就会一头扎进去。可惜他们不考虑市场调研,产品设计,模型演示等。很多时候,却活在自己的感觉里。

    看过太多创始人的自我yy,所以我想说的是,任何一个创始人在创业之前都要经常思考:

    你的价值是你为用户创造的价值,为他们提供解决方案,而不是你自己的狂欢。

    这句话怎么理解?

    所谓价值,就是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也必须是刚需。

    如何挖掘需求?

    在这里,我给创业者送上几个灵魂拷问,也是我前段时间在经理会上做的分享:

    你的目的用户是谁?
    你做出的事情,做出来的产物,是否有意义,更直白的是指能否知足用户需求,能否辅助用户解决某种实际问题?
    真实存在该需求的人群,市场的存量和增量有多大?天花板在那里?
    你的产物势能差是什么?是否有差异化优势?
    若是用户不选择你的产物,同类需求他们另有其他哪些解决方案?
    你的产物是否知足用户体验?利便、快捷、高效、无阻碍?
    你的产物是否给用户带来惊喜感?利他主义?

    顺着这个逻辑来谈品牌和品牌三个阶段!

    一是寻找定位
    二是确立自己的定位,去抢占用户的心智
    三是丰满自己的自我形象

    一般来说,这叫精神共享。

    最成熟的产品品牌定位模式是:跟随消费者心智的大潮,产品化、年轻化、流行符号化。

    记住,创业项目一定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你的产品是好的,但是好不代表用户会买。另一方面,市面上有很多好的产品,但是为什么能让用户满意的产品不多,就是因为同质化产品太多。

    为什么是你?如何让消费者从众多对手中选择你?你需要突出“超级好”的价值。如果你做了一个你觉得很酷,但是用户看起来毫不相关的设备,它会100%失败。

    另外我想强调的是产品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消费者觉得你的产品是什么。

    为什么?

    因为消费者寻找的产品和服务不仅要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更希望找到一种能触动内心的体验和商业模式。换句话说,为消费者提供意义感将成为企业在研发产品时应该重视的价值主张。

    现在的消费者太精准太清晰,很多企业把流量为王,渠道为王,营销为王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

    环境多浪多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创业者要站在市场和用户的角度研发产品,更好的实现用户体验后的情感沟通。

    我们应该从熟悉-认知-认同-信任-陪伴,或者熟悉-伴侣-爱情-婚姻开始,这样我们的才华才能长存。

    生于流量,死于信托

    近年来,新媒体大行其道,流量盈利让大部分创始人红了眼。所以很多人都陷入了只要能做出抓住用户眼球的产品就能快速获得高流量、强曝光、高转化的梦想。

    于是,“成为网络名人品牌”或者说“一个品牌应该天生就有网络名人基因”就成了很多创业者拼命追求的目标。

    如何4步激活你的朋友圈提高成交率

    毋庸置疑,很多网络名人品牌都享受到了借助新媒体一夜成名的感觉,比如神秘茶、澳洲雪双蛋黄冰淇淋、钟等等。

    但是你没看到很多网络名人品牌只红了一段时间,就没有了。死气沉沉的店面,无人问津的销售,都让你佩服。那些被收割的疯狂韭菜去哪了?

    以谜茶为例。在高潮的时刻,借助抖音的新鲜感和短视频,成为流行元素,激发消费者的热情,是很正常的。但是一年过去了,现在又有多少人在晒关系户的圈子呢?

    可以说“潮水退去,你就知道谁在裸泳”。巴菲特的名言印证了这个曾经喧嚣一时的网络名人品牌的处境:涨潮的时候漂了多少,退潮的时候脱光了衣服,结束了黑暗。

    况且,在互联网已经打破信息流通壁垒的今天,随着一个网络名人品牌的崛起,背后已经站起了几千万个同质化的品牌,几乎零成本的复制了你的打法。

    现在,你最喜欢哪个牌子的脏包?可以直接回答吗?

    相信很多人做不到。

    还有一个我以前很喜欢的音乐酒馆,核桃巷。但这种简单的餐饮生态模式很快被其他餐厅模仿,缓慢的后续服务体验和故事很长的菜品被我慢慢拉进了黑名单。

    这就是网络名人品牌的魔咒。网络名人品牌一夜成名,带来的是流量,而不是品牌。

    品牌是什么?

    品牌是消费者惩罚你的代价。一个品牌最重要的价值不是关注流量,而是提升流量的生命力。它的本质是信任——闭着眼睛买的产品不会滑落。

    然而,有一批人打着成为网络名人品牌的旗号,但他们专注于优秀产品的研发吗?

    我们看到的是各种营销,是脑洞,是好奇心,是存在感,但最后消费者用脚投票,死得明明白白。

    也是网络名人品牌的由来。我们来看看那些从大营销变成了修身养性,从烟花式的“偶像派”变成了常青式的“实力派”的茶友们是如何生存下来的。

    答案如下:

    1。产品焦点创造

    产品是1,营销是0,任何营销重点都是产品。光抓某个细分领域的创新是不够的,打好产品的基础(高价值、高品质、高性价比)才是关键。

    2。持续创新

    创新不是改变包装和改变观点。这些毫无意义。真正的创新是创造新的价值观,新的环境,新的场景,新的习惯。

    我的建议是,任何企业的流量规划,永远不要挠头去做,要从自身的生计模式和你能力圈的偏向去做。

    不要想一夜之间。创始人保持清醒很重要。流量会越来越稀缺,品牌会越来越弱,方法会快速迭代,但内在原理不会变。保持初心和敬畏,更容易保持不败。

    等我做大了,再谈品牌

    虽然如果说上面的例子是品牌太自我释放,那么有些创业者太保守,让我哭笑不得。

    众所周知,定义一个品牌的过程,其实就是品牌文化形成的过程,而品牌文化是品牌建设的早期部分。但很多创始人往往会跳过这个主要步骤,先只关注销售环节,然后确定自己的竞争优势,描述自己的理想客户。

    至于品牌营销,只是他们用得起的一个装置。所以我见过很多企业,有的甚至是10年以上生命力的老企业,他们没有品牌积累,这让我极为震惊。

    当然,创业初期的目的只有一个——活下去。只有活下来,才有资格表达自己的感受,玩的潇洒,不计成本的取悦消费者。这可以理解。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确实对于一个品牌来说,最重要的是销售和推广,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要等到你能负担得起品牌营销的时候,才首先考虑如何建立一个“精益营销”的工具箱。

    真正的问题不是“你什么时候做好营销准备”,而是“你现在需要做什么”,这样才能在大规模业务的那一刻做好营销准备。

    当然,有人会说,新消费、新品牌、新营销不是社交媒体。我们有人在管理它。

    仔细听他的所作所为,我感到:

    好一点的编辑要管理公司的几个社交账号,写文章,运营,做BD,做移动,做设计,兼职在Aauto Quicker,Tik Tok等做小红书一个新媒体编辑肩负了整个公司新媒体的KPI。

    更有甚者,为了节省运营成本,新媒体流通交给实习生。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说,实习生确实很廉价,但并不能真正传达企业的真正价值。

    当然,与这些小规模的品牌相比,更让人无语的是,其他没有把社交媒体纳入眼中的品牌领袖,都认为新媒体是鸡肋。

    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中国网络名人拥有近6亿粉丝,其中一半以上年龄在25岁以下,年轻人将主导社交媒体。

    当1.9亿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的时候,你不明白他走近他有多难过。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无数烧钱创业者浓缩的血泪简历: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做开创型品牌的气概气派和能力
    品牌年轻化≠品牌年轻人化
    效果驱动和体验驱动,怎么找到平衡点?
    营销不是万能的,好的产物自带流量
    投资回报率太低的营销要不要做?

    大家也可以回头看看我之前的文章,了解更深入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