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产品超级好…”“好好好…”
“我的产品很棒…”“棒极了…”
“我的产品更好…”“好,好,好…”
“然后呢?”
emmm……
市场上有多少产品在宣传自己不够好?
大家都说自己的产品很优秀,然后呢?
然后讨论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用户不选择我?”
为什么?
产品本身超级好,不代表就能卖得好。
柯达在1888年发布了透明胶片,同时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带胶片的便携式相机,让全人类在未来进入了摄影时代。2012年,柯达申请停业。直到最后一天,柯达的胶片质量都很优秀,不是产品质量不好,而是世界上已经不需要了。
柯达已经逐渐被遗忘;诺基亚还没完全恢复,就被跨界的苹果打败了;直到后来中国移动联通才发现腾讯是谁…
所以,要时刻知道可能会有一个潜在的对手向你走来。你不知道TA是谁,但TA对你可能是个很大的威胁。你能做的就是让自己一直被需要。
需要,这个很重要!
现在假设你的产品本身真的超级好,也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
第一,用户对“超级好”的产品有需求
柯达的衰落告诉我们,产品一定是需要的。如果没有需求,再好的产品也会报废。
这是一个很现实很悲剧的问题。
有些产品确实很棒,但是用户真的有你的主要需求吗?如果没有需求,你的产品再好,他们当然也没兴趣。
一个办公软件,如果每个人都需要快速操作,效果惊人,但是操作量巨大。产品好,他们不买单。
你一定听说过,用户从来不要直径5mm的钻头,而是要直径5mm的钻孔。
这是一句极其有趣的话,强调要区分虚假需求和看不见的真实需求。
钻头是你花大价钱在产品包装上的东西,钻孔是用户需要的。买钻头只是为了最后钻孔,但钻孔的隐性需求才是真正的需求。
如果不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产品着力点都包装错了,那就事倍功半,甚至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空。
过去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说过:“如果你问消费者想要什么?他们会告诉你,我想要一辆更快的马车!”
其实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不是马车,而是越来越快。于是,汽车应运而生,满足了他们的现实需求。
所以,用户需要的是谁钻的“洞”,而不是“钻头”。
这个“钻头”只是帮助他们实现需求的工具。如果你的产品不能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即使你的“钻头”再好也无济于事。
第二,突出“超好”的价值感
在每一个以人的需求为中心的行业,你绝对不是唯一的产品。同类产品那么多,替代品就更多了。
你必须考虑清楚:
我的目的用户是谁?
若是用户不选择我的产物,同类需求他们另有其他哪些解决方案?
为什么他们会选择其他解决方案?
我的产物焦点价值是什么?
是否有差异化优势?
是否能给产物赋予精神和情绪层面的价值?
营销就是让消费者从众多竞争对手中选择你。
那么如何让产品从众多竞品和替代品中脱颖而出呢?
你需要突出“超级好”的价值!
每个产品都有它的“价值”,不是你口中的超级好,而是人们最终能感受到的价值。
产品价值感是由感知产品价值和获取成本共同决定的。感知产品价值越高,感知购买成本越低,产品价值感越突出,被选择的可能性越大。
所以,你需要做的是放大产品的感知价值,降低产品的感知购买成本。
1.扩大产品的感知价值。
玩游戏用什么手机最好?2020年超高性价比手机推荐。
在大多数购买场景下,你我都不会深入一个产品。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通过一些表象来判断,最直接感知的价值往往决定了最终的判断。
如果别人根本感知不到你产品所谓的“超好”价值,那就没有了;相反,如果你突出产品的感知价值,那么他更有可能选择。
某种程度上,用户买的是这种可以感知的价值感。
比如小米体重秤,用精准的数据让人感受到产品的价值,从而赢得青睐。对于减肥健身的人来说,每天都要称几次,上厕所前后都要称。当一个秤能正确达到100g,喝一杯水都能感觉到的时候,你会感动吗?
这是通过形态细节来突出感知价值。
巴黎青年罗比克在为法国眼镜品牌keloptic做广告时,以梵高的自画像、巴黎圣母院等印象派画作为原型,做了一系列对比广告,不断强化眼镜清晰度的卖点:从模糊的印象派到清晰的写实主义,只需要一副keloptic眼镜。
这是通过正反对比来凸显感知价值。
小米手机经常在新品发布会上举办手机参数和价格的对比,貌似性价比高,哪里都好。
他们通过“巧妙”的比较自己的长处,适当抬高自己,突出自己的优劣感,证明我的产品更好。
这是通过自动建立对比来突出感知价值。
定位为高端商务人士的《经济学人》杂志,并没有直接劝说读者订阅,而是说:地球外围2/3的面积被水覆盖,其余面积由《经济学人》覆盖。
经济学家领袖文摘
这是通过积极的群体力量和从众效应来凸显感知价值。
杜蕾斯安全套广告让安全套薄如气泡,令人印象深刻。
这是视觉类比的练习,以突出感知价值。
之前汉堡王的一个经典广告,连麦当劳叔叔都无法拒绝鲜味,伪装自己去买汉堡王,可以说是举世闻名的案例。
这是通过构造冲突,制造戏剧性对比来突出感知价值。
博朗剃须刀有一个著名的广告。使用博朗只需几分钟,效果一目了然。
这是通过参照物来突出感知价值。
Wonderbra线下平面广告:模特穿上Wonderbra的猥琐衣服后,产品超级有效,玻璃会爆。
这是通过夸张来突出感知价值。
……
2.降低产品的感知购买成本。
理论上来说,如果大家买装备没有任何成本障碍,我估计她会把能看到的都拿走。
正是因为有很多购买成本,我们才会比较评估购物,选择购买。不仅是金钱成本,还有形象成本、行动成本、学习成本、健康成本、决策成本、风险成本。
简单来说就是有钱,有尊严,省时,省力,无风险,有保障。
你需要准确识别用户选择你的产品可能要付出的成本,并清除这些障碍,降低他们的购买成本。
好比做促销,制造稀缺感和紧迫感,就是在降低款项成本。
好比经常看到的 “假一赔十”、“30天无理由退换”,这些零风险答应什么时刻都好用。这就是在降低风险成本。
好比已往注册APP或网站会员,需要填十余项信息,而且只需要一个手机号,加上验证码就可以了,之后再逐步补全其他信息。
这降低了行动的成本。比如日本一款电饭煲的产品,广告词是:煮饭更快。很多家庭主妇都想买,但是婆婆买了之后觉得她懒,有损家庭形象。
之后这款电饭煲产品把广告改成了:给家人更健康的一餐。
结果这些家庭主妇都选择了购买,因为这一刻她们的形象变成了一个为家庭着想的好媳妇。
总的来说,一个说法的改变,让他们更愿意购买。既增加了这个产品带来的正面形象,又消除了可能的负面形象。
这降低了图像成本。
此外,在经济学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效应。人在购买装备的时候,总会给自己找借口说是在为家人买单,或者是在补偿自己,然后完成购买会更容易。
这是为了降低分辨率的成本。
简而言之,你觉得“我的产品超级好”,挺好的!但一定要牢牢抓住消费者的焦点需求,同时突出这种“超好”的价值感。
你产品的感知价值和成本足够重要吗?要多反思多实验,除了市场没有标准答案。
从来没有一分钱一分货的好产品,消费者眼中的好产品从来都是感知价值和综合成本的博弈。
不要老是强调“我的产品超级好”,让别人说“哇,他的产品超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