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 欢迎光临可关玩日记,免费分享生活知识及创业资讯
  • 交互设计都有哪些(设计交互)

    交互设计都有哪些(设计交互)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辛向阳教授的论文《交互设计:从物理逻辑到行为逻辑》。交互设计认知的主要对象是行为。

    交互的五个要素是人、目的、环境、手段和行动。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我理解的交互五要素。

    1. People用户

    用户,我们需要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用户,我们在为谁设计。

    用户类型有两个维度:角色分类和使用级别。(我暂时这样定义)

    1.1 角色分类

    比如C端产品掉线。

    产品用户有不同的角色:乘客和司机。

    不同的角色会导致同一过程的不同方式。

    再比如装修服务产品。一个客户的订单,要通过销售、设计师、财务、总经办的角色,一个一个填写。

    不区分角色会使订单填写极其冗长。

    而且,不同的角色在同一个流程中发挥作用,有不同的侧重点。

    这也体现在B端产品上。我辛辛苦苦做了一个教育收费产品,主要流程角色会主要是前台,财务人员,校长。

    前台和财务先生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更注重整个产品流程的便捷性,比如是否具备聚合支付、收费备注等功能。

    对于委托人(经理)来说,他更喜欢看到整体的收益情况,应该有各种报表在生效,报表可以导出支持对账。

    1.2 使用水平

    凭据产品的依赖程度可以将用户分为几类:潜在用户、目标用户、焦点用户和种子用户。

    一个需求一定要知道是针对什么样的人,否则关系巨大,需求模糊,自然达不到预期效果。

    在创业的那一刻,总是把一切交给用户需求,效果由用户主导,耗费人力物力,数据却没有提升。

    最重要的产品是目标用户,他们是与产品互动的最有价值的群体。

    要确定需求是从哪类用户提出的,确定凭证产品的全球定位,需求达到什么程度,边界在哪里。

    比如网易云音乐的目标用户就是白领用户。在设计要求上,他们会对文艺和清新的设计精神三思而行。同时,目标用户提出的需求也是最需要解决的产品。

    2. Contexts场景

    场景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

    用户使用场景越来越动态,越来越庞大。

    比如知乎的晃动引发反馈。

    在图书馆这样平静的环境下,手机的晃动交互生动有趣。

    但在用户行走的场景下,手机随着行走而抖动,高频触发反馈。

    此时此刻,这种互动显得有点多余和令人不安。

    2.1 主要场景

    设计产品时,主要场景为主。最好考虑一下用户使用其产品的场景。

    举个好例子——去厨房。

    厨房里,菜单界面设计差距很大,界面空浩如烟海,简直不敢相信有这么浪费页面的app。

    但是,如果你仔细想想用户的使用场景,你就会知道:新手厨师总是一步一步地看菜单。如果把文字和图片以类似的方式排列,将无法处理产品内容和现实的交集。

    在厨房中,考虑用户实际使用的主要场景,然后设计适合人的界面结构。

    实体店如何合理利用Tik Tok进行营销?

    2.1次要场景
    除了履行义务的主要场景,还有一些次要场景需要考虑。

    如QQ音乐的搜索功能,照例是搜索为主场景。

    但是一旦用户的输入法出错,就需要模糊搜索和拼音搜索来填补一些二次元场景的体验。

    人都会犯错。想象一下,一个甚至能为你的错误想到解决方案的产品,一定会带来“智能”的体验。

    2.3 异常场景

    异常场景通常是发生错误的场景。当你在迷宫里走错路,没有任何提醒和反馈,只有胡同看着你的时候,会有多沮丧。

    对于不正常的场景,最好尽量列举和思考!

    但在主流程运行顺畅的前提下,必须考虑到异常场景,作为流程设计的补偿和润色。

    3. Means前言、工具

    主要是指用户通过什么渠道来完成他的目的。

    比如你需要打车,手机上的滴滴出行就是一个前言。

    它让你很容易扼杀打车的目的,虽然你也可以选择伸手在路边招出租车。但是和滴滴出行相比,显然后者的效率非常低。

    4. Purpose目的

    在某种意义上,目的和义务是相似的,但交互设计是不同的:用户可能会做一些义务来满足他的目的。

    比如:天冷了,想买件羽绒服保暖。

    用户的基本目的是保暖,选择在手机淘宝上完成搜索-羽绒服-商品-购买-支付的义务流程。

    他的义务子流程可能包括:找到对应的商品、喜欢的名字、比价等。

    基于这些子过程,我们会发现用户的目的大致有三种类型:明确目的、模糊目的和随机目的。

    4.1 明确目的

    当用户有了明确的目的,所有的操作都是有意义的。

    在这方面,在设计流程和结构上,完成义务的节点一定要非常明确——流程上最好一页只做一件事,不能有任何滋扰。(PS:至少JP在支付过程中没有看到任何广告和滋扰。)

    4.2 模糊目的

    用户也可能有一个模糊的目的,大致知道自己在找什么却得不到确切的答案。

    在知乎上搜索“如何用交互五行来hold住交互设计”,就会得到关于交互五行的答案。

    但是,往往你得不到正确的答案。这个时候,为了获取新的知识,你只能不停地在搜索栏里来来回回。

    4.3 随机性目的

    另一种情况是,用户基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是消磨时间。

    比如我坐地铁刷题的时候经常打开知乎。我没有明确或模糊的目的,只是打开产品看一看。

    但是类似知乎的社区产品会在结构上设计一个信息瀑布,侵占我的碎片时间。同时,每一个回复都会让我想起一个类似的问题或者文章,让我在知乎里不断的跳跃。

    互联网产品越来越成熟,侵占用户的碎片时间成为衡量产品成功与否的一大指标。像Tik Tok一样,你可以在不经意间花很多时间在短视频的海洋中。

    5. Actions行为

    交互设计的对象是行为,是指用户如何操作,最终扼杀其目的。对于行为设计来说,它必须符合自然的期望,并通过设计行为来协助用户达到固定事物的目的。

    早期的苹果手机iPhone4s接受了接近真实世界的滑动解锁手势,这种交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为行为简历来自现实世界,所以入门极其困难。

    借鉴产品设计的现实意义:尽可能确定用户的行为路径,为其提供预期的交互设计。

    在交互设计中,用户的主要操作手势不外乎点击、滑动和拖动。在设计交互事项的时候,要考虑什么样的触发形式能让用户以最低的成本流畅地完成行为。

    最后,梳理一下本文内容

    交互五要素是:用户、场景、序、行为、目的。

    用一句话来说:用户在某个场景下,通过某种序操作,最终扼杀了自己的目的。

    在接收需求的前期,你可以通过五行互动来分析,让自己的设计合情合理,有理有据。

    同时,方式是死的,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有效的方式来指导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