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 欢迎光临可关玩日记,免费分享生活知识及创业资讯
  • 中关村车库咖啡创始人(北京中关村mojo咖啡)

    中关村车库咖啡创始人(北京中关村mojo咖啡)

    大新,坐在车库咖啡的一角,绝对是中关村创业大街上的资深街坊。从2012年夏天到现在,他在这里扎营创业。在见证脚下这条街从书城一步步变成创业街的同时,他也在这个过程中调整了自己的创业方向。

    据大新回忆,早在这条街还摆满了书的时候,车库咖啡一半的桌子上都放着创业团队常驻的牌子。那时候互联网创业的热潮还没有正式开始,车库里的气氛比现在平静很多,更像是办公室的意思。每个团队的企业家大多很忙。

    “后来就不一样了,尤其是总理来了以后。肯定没有座位,站的地方也紧张。有一天,差不多10个人来参观,大家只能进来,勉强走一走,然后就匆匆出去了。”大信总结道,自从“双创”、“互联网+”等概念提出后,创业者的咖啡店功能已经从办公转向流动场所。毕竟在嘈杂的地方很难做好工作。

    烧钱的感觉

    就像创业大街的风云变幻一样,大新的创业之路也在不断变化。2014年冬天,当他第一次见到大新的时候,他还在用在江苏昆山富士康打工和在Xi安夜市摆摊赚来的积蓄全职做一个社交产品。

    “有感情,但离钱太远了。”大新坦言,创业的生活比上班摆摊要苦得多:没有利润,没有收入,仅靠积蓄生活当然更经济。但即便如此,到2014年底,这个社会项目花光了大新所有的积蓄加上同学投资的4万元才成功。

    无奈之下,项目被叫停,大新和他的三四人兼职团队也解散了。遗憾的是,这个社会项目从开始到结束,前后一年,都没能出一个成型的产品。

    先做点赚钱的事情吧

    大新说自己是创业团队里愿意带头的人。他全职做所有的创业项目,然后找一些兼职的人一起做。的确,2019年初再次见到大新的时候,他还是一个人坐在车库咖啡里,对着电脑和手机,一个人静静的忙碌着。

    “先做点挣钱养活自己的事,等有钱了再去社交。”相比2014年破产的心情,大新回忆自己的2015年,更专注于赚钱。

    “工作过就不能去工作。如果你不自由,那你就喜欢靠自己的能力赚钱的感觉。”大新回想起自己第一次创业项目赚的几千块钱。“这完全是基于他自己的判断和能力,做出市场需要的东西。这种感觉太棒了!”

    在目标是赚钱的那一年,大信又成立了一个团队,开始了微信招聘简历的团购服务。与之前的社交项目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从感觉中看到钱不同,这次的简历项目要简单粗暴得多:利用达汗和团队的网络资源,整理出一些要求相同的招聘需求,然后在各个招聘平台上下载合适的人才信息进行包装,分发给共同的需求者,从而赚取重复销售和数据下载的差价。

    回顾前一年,总能看到大新在朋友圈卖各种人才资料,成为笔者朋友圈微信事业群中最独特的一个。

    从实际情况来看,大新短平快的赚钱路线确实给他带来了感情所不能带来的好处。“4个人的团队,每天忙2个小时,一个月收入3.6万。”与此同时,赚钱的大新首先想到的是赶紧还一些“难受”的钱。

    “有的人可以要钱,比如给我同学4万块钱。在老家当公务员的时候,我就知道这辈子都没机会出来了。很羡慕我。给了钱也没想过回去。我刚做的时候给了他两个点的股份。然而,他们中的一些人不能。恨不得借你一分钱,将来还你10分。这笔债我一有钱就还,免得以后麻烦。”

    我想做很多事

    2019年初,感情还没有泯灭(大新说自己的社会项目一直没有放弃),还有可以挣钱谋生的项目。大新想做更多的事情。

    当你有钱的时候,做社交产品是一种新的不变的情结。此外,大信还将目光投向南昌、长沙、乌鲁木齐、大连、山东等一些二三线城市,以求在创业大潮中生存。

    按照大新的理解,这些城市很多创业大咖或孵化器的建立,只是硬件上复制了中关村,然后通过达成每年几次路演等硬性指标,获得当地政府补贴。

    大新觉得创业氛围绝不是单靠硬件的支撑就能产生的,文化等软件的建设也不是简单照搬就能实现的。为此,大新和他在另一个团队的朋友开始调研一些二三线城市,打算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包装他们的需求,从北京满足相应的资源和服务。

    交谈中,大新翻开笔记本电脑里排列整齐的项目融资计划书,告诉笔者:“就像这些东西,这里看起来没什么,外面的人看起来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