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写了一篇关于实战优化的文章,重点介绍了一些新的投放模式和产品。干|头条系统渠道盘点及优化策略
我一直很有信心,这篇文章能给同行一些帮助,让大家少走弯路,甚至找到捷径。
直到我读到一篇关于…
讨论一针见血,指出了现在已经投入行业的一些问题,大部分都是心照不宣的。虽然“广告优化师”并不是一个新的职业,但也无法向圈外的人甚至是正在做这个行业的人解释清楚。
经过几次内部培训,很多刚加入我们公司的同事都认为优化器是一个机械重复的东西:说白了就是一直在设计,然后等着一个设计出来。久而久之,就会有谈话中提到的“应对”。
再者,由于大学里基本没有广告优化师的专业课程,面试入职也几乎没有苛刻的评价标准,而且随着互联网广告的不断增长,优化师这个职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导致入职门槛很低。还有一种说法是“倒进一个乱七八糟的优化器”。
就我的简历来说,职业生涯前期走了太多弯路,简历太单薄。入职的前两年,公司没有人能系统的告诉我什么是投放,怎么做好投放。
我所吸收的大部分知识都是由零星的点组成的。更多时候只能自己试错然后不断总结。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才逐渐融合了一些感情和传递方式。
那段时间,作为一个新人,我尽了全力,但我没有应有的头脑、方法和履历。每次看到自己的烂账,真的是生不如死,回忆起来还心有余悸…
打开乌云见天日,忠实的妻子。那段时间虽然很痛苦,但是我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戴上这个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冬天开车;开始很慢,但是一旦开始,后面会变得流畅很多。
在过去的22个月里,我从一个“小白”逐渐成长为公司App业务线的打拼者,现在已经可以独立策划1亿的广告预算。
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富则济世。
到现在我还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入行几年的广告优化师,没有什么出众的技能和世故的心态。不过我还是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坑和对“广告”的一些思考。
因为我觉得让大家对行业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让做投放的同事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比出更多的“投放策略”“优化技巧”之类的干货更重要。
否则,你会陷入绝望的状态。你不知道自己每天除了完成繁琐的业务还能做什么,不知道自己在上马的过程中能学到什么,更不知道这个职业价值是否值得坚持…
回到现在,大家应该能感觉到,人们对“互联网广告”或“互联网广告从业者”的态度并不友好。即使是圈内人,也很熟悉这种带着错误和片面性“放进去”的工作。
比如很多人会认为“广告”和“渠道推广”可以划等号,就是花钱;“广告”和“销售”没有本质区别。他们都是为了吸引用户,然后引导实现…
所以,我想教一下每一个从事快递行业的人。什么是交付?
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个问题,我把中国互联网广告的增长趋势大致分为三个时代。我们来讨论一下每个时代工作人员的生计。
第一阶段:1997-2015年 流量为王的时代
中国的网络广告始于1997年,并在随后的十年中迅速发展。
2007年市场规模达到100亿;2009年投放规模达到200亿;2013年,发射规模已经突破1000亿大关;到2015年,虽然增速放缓,但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000亿。
流量主的不断崛起,唤醒了各大广告主的意识。互联网广告是一片蓝海,时代的投放简单粗暴。只要你肯花钱,就能看到数据线性水平的上升。
放”完全等同于“推广”;只要把钱扔出去,就能看到效果。占领渠道就是占领用户。广告上线后谁会关心优化?
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交付是一个底层的工作,因为它不像产品经理需要掌握各种方法或者使用各种工具做出原型图,也不像研发可以通过天书代码实现需求。
第二阶段:2016年-2018年 内容为王的时代
在我看来,2016年是中国网络广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那一年,中国网络广告的细分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反差变化。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搜索广告因恶性负面问题受到政策限制,市场份额大幅下降(有兴趣的同行可以自己“百度”一下)。
同时,用户的注意力首先从PC端转移,为后期的移动广告提供了很大的增长空。
随着流量争夺的日益激烈,用户量增速放缓,广告主的目的首先调整为“从现有用户中寻找增量”。
回归理性后,广告主不再只是花钱获取用户,而是更加关注如何提高广告效果,比如如何制作高质量的广告素材,如何制定投放策略,如何精准增加用户转化。
与此同时,交付也在第一时间发生了质的变化。基于大数据的积累和用户标签、LBS定向的引入,似乎投放一开始就变得不那么大众化、简单了。
从刚推出的时候,就已经不能简单的用推广来定义了。媒体流量的多样性,用户对广告质量的苛刻,广告背景的不完善,给工作人员带来了诸多挑战。
把这个简单的东西付诸实践,也是第一次尝到“优化”的滋味…
第三阶段:2018年-至今 运营为王的时代
在16年的此刻,各大流量主首次推出OCPC广告功能,对广告行业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几年过去了,它已经顺利完成了从“怪异”到“流行”的转变。
同时,随着互联网广告技术的不断成长,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规模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系统的培训课程、书籍、文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先投入这个行业变得深入,优化师这个职业先变得专业…
在我看来,现在的“投入”不足以定义我们做了什么。因为我们不仅在互联网上做广告和优化广告,还涉足媒体;竞品及用户调研、广告素材制作、产品性能优化和用户体验优化等诸多方面。
送货已经成为一种系统化、程序化的职业。例如,作为一个优化器,下图显示了我们将在实际发布中涉及的链接(只有几个):
拿图来说,一个产品中某个性能优化或功效的迭代,应该是同一个产品提出来的。同一个产品的设计应该以广告素材的制作为主,增加用户活跃度和粘性也应该是内容或者用户运营的事情。
如何理解违约金的赔偿标准和30%的违约金上限
然而现实情况是,作为一个小玩家,我们首先以“息事宁人”的方式一头扎进了这些环节。
所以,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新的定义?
所以“流量运营”更符合我们现在的定位?
很久以前,我看了黄有灿先生的《操作之光》,在我看来是操作这个岗位最好的模样:“操作员这个词可以携带很多设备,但是执行细节却极其笨拙。我对运营商最大的建议就是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运营,同时以微观和落地的心态做好运营。”
下面是第二个问题,如何才能很好的推出?
对了,你看下面可能觉得是空,但是我真的很真诚。
郭德纲先生曾经这样讲过相声行业,我觉得投入生产同样合适;他说:“相声行业的要求很低,也希望大家都能脱颖而出,但真正的门槛真的在山顶。有的人已经在里面七八年了,却不愿意再出去,反而很难继续往上爬。”
所以,发射也是一项轻松却无底线的工作。换句话说,你要想做好一件事,除了你的热情之外,你真的要有出身。
综上所述,要想把它放好,你得具备以下设备(同样不多):
●心态
尽己所能听天由命:有一次,我瞥见公司的一个同事对着电脑低头。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我今天要成为一个新的家庭。我只是布置一下设计,去参观一下。”
真的,我能理解,没有人能理解质量的全部秘密,即使是全新的广告账号也会有质量差异。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自己能控制的事情完成100%,不能控制的事情不要强求。
纯非盈利目的:互联网行业的目的设定是强导向和kpi导向的,我们的营收业绩也是和kpi挂钩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容易形成“给点钱干点活”的心态。我们不能说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但至少我认为这是不努力的。
对我自己来说,每次拿到kpi,我都会把绩效奖金放在一边,尽量先完成。这两年虽然很上进,但是kpi完成度真的不算太高,即便如此,工资也在高位上涨。(强调一下,我不是跳槽加薪的)
●意识:
权衡意识:有“多”“杂”的东西要放进去,尤其是甲方类型的优化人员,除了繁重的优化事情和高压的kpi目的,还要负责各种放进去前后的充值、支付、报销、数据分析、报表等事情。
这时候,选择感就变得极其重要。这个“选择”不是选择“做还是不做”,而是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来放置。至于你用的是四象限法还是OKR,这并不重要。
控制意识:优化方法千万种,总有效率最高的那种可以先行。
举个简单的例子,增加广告消费有几种方法。增加账号数量,增加广告创意数量,增加竞价,改变投放模式(如CPC转CPM),改变回报模式(激活-进入)等等。那么这几个哪个最快,哪个风险最小,就要看实际情况了。
●能力:
大脑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大脑能力是数据分析的基础。
一个大的广告账号,至少要有上百个广告设计。虽然有“二八原则”,但是管理好它并不简单,更何况没有一个优化器是只能在一个账号上努力的。要推出,就要一直通过优化来积累数据,同时用数据来优化。
●模式:
精简:热门优化师和优秀优化师是有侧重点区别的:优秀优化师会在前期准备阶段精简投放,然后根据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制定清晰完善的优化方法,甚至会根据各个环节的主体层次分配自己的精神比重。
然而,更受欢迎的优化程序可能会一步一步来。
MVP第一:MVP(最小可行产品),是最简单的可执行产品。
简单来说,比如你之前推出的OCPC是基于回程激活,现在可以基于回程付费用户数。你会拆掉现有的设计,用大预算举行测试吗?
MVP的本质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试错”。或许这种观点更适合产品端,但我们在投放中也可以借鉴。
最后说一些“运气”和“先天”,这是人无法控制的两个因素。
运气:简历再厚的优化器也不能保证所有账户都能放大,就像好医生在手术中也不能完全避免意外和术后并发症。
影响投放的因素太多,除了优化分部本身的质量;公司的预算设置、账号质量、媒体流量划分、竞品竞争,甚至用户恶意点击城市都影响广告效果。
所以,任何“好”账都少不了运气。
先天:除了各种数据指标,投放更多的是以用户为导向。
我们真的是产品和用户之间的桥梁,交付只是联系的形式之一。我们要做的就是讲好一个故事(广告创意),铺好一条坦途(投放方式),让用户自愿愉快地进入这个环境(产品),不能自拔(用户留存)。
而这个故事能不能越讲越吸引人,更多取决于优化者的“先天”。
写在最后:
很多时候,用户对广告嗤之以鼻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向他们推送不需要的信息,这是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优化的;另一个是广告的低俗化。看看现在铺天盖地的楼宇广告,无一不是充斥着“洗脑”“传销”的思想。
在这种情况下,广告和广告从业者将很难获得大众的熟悉,更不用说认可了。
所以希望所有广告从业者都能保持一颗初心,牢记“唯爱而用户不可辜负”。
以上是笔者这次分享的内容。如果你对推广有自己的理解,如果你想分享你在艾奇SEM的成果,欢迎加入艾奇在线明星优化师设计,与数百位大咖一起写文章,成为更有影响力的营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