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 欢迎光临可关玩日记,免费分享生活知识及创业资讯
  • 网赚项目软件,从个角度,深入明白“需求是什么”?

    网赚项目软件,从个角度,深入明白“需求是什么”?

    在前两章,我们对用户和用户行为这两个观点有了全面的了解。其实要对用户进行动态分组,不仅可以按用户行为分组,还可以按用户态度和用户接受度分组。这段信任在其他很多书里也有看到,这里就不赘述了。

    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对需求的深刻理解。这种需求观在其他书上比较可信,基本上是产品经理入行后接触到的第一点。读完这篇文章,我希望你能对云韵老学派的观点有更深的理解。

    需求是什么?

    这真是一个击中人心,引发灵魂思考的问题。需求的观点对产品经理来说太普通了,就像吃饭喝水一样普通,很少有人去关注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但是边界不清晰,容易因为需求边界、需求场景等问题造成错误的产品设计。

    用户说:我需要一台冰箱。并不意味着他真的需要冰箱。有可能他手里有几瓶啤酒,只是需要一个降温的方法。这样的例子在事物中是很常见的,这一点我们后面会讲到。

    01 需求是预期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早在17年前,就有一部迪士尼动画短片,名叫《心流》,入围奥斯卡。它讲述了一个人务实严谨的头脑和自由旷达的心灵,以及这两种器官之间的斗争。短片的创新之处在于,它的主角不仅是办公室文员保罗,还有他的大脑、心脏等器官。大脑静下心来,停下来,帮助主人抵御外界的诱惑,内心却在憧憬着追求瞬间的享受。

    保罗是一个很容易引起观众共识的人物。他有一种不可改变的东西,一眼就能看出来。在上班的路上,当面对美食、美女和阳光沙滩的诱惑时,尽管保罗的胃、心脏和肺都不耐烦了,但他的大脑还是发出了不要这样做的命令。于是他无精打采地走向办公室。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忠于自己的内心,释放自己,只是死板的东西变得更美了。

    从本片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期望与现实世界中的状态之间的差距构成了所有的心理流,所以有三种常见的心理状态。

    当期待是现状的时候,人就容易产生“安于现状”的心态。我对现在拥有的条件很满意,对事业也没有太多要求。甚至有很多人可以应付拼写能力很强的事情。

    这些用户在我们的产品中也很常见。他们不在乎你的产品更新了什么效果,也不想频繁更新产品。最好一直保持他们现在的样子。如果产品迭代改变了结构或者原有的使用习惯,他们会觉得很烦。

    当期望低于现状时,人就容易产生“知足常乐”的心态。这群人对物质的追求与精神追求相去甚远。或在歌舞中陶冶,或沉迷于琴棋书画的享受,总之心中有追求。

    这部分用户,通常出现在内容属性或者工具属性的产品中。只要他们有需要的内容,或者产品能帮他们完成某件事,就够了。相比之下,他们不太关注产品是否难用,体验差。当然,这些用户并不是完全没有想法和需求,而是认为“现在已经很好了”。如果能进一步完善,那就是锦上添花了。如果没有,也没关系。

    当期望高于现状,即用户对现状不满时,人们就容易产生“不开心”的心态。这群人渴望找到改善现状的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时,需求出现了。需求是心理或心理上的不满足,是期望与现实的差距。

    这部分用户,因为不满足现状,通常会透露与热情相反的意见,试图配合需求调研。当你给他们一部拍照更清晰的手机,他们想在拍摄时有更多像单反一样的设置;当你给他们一台智能音响时,他们希望它与整个家庭的电子设备相邻,并通过语音控制。

    《善恶经济学》的作者托马斯·赛德拉切克(Thomas Sedracek)说:“不满”已经成为我们改进和发展的引擎,它也会使我们成为永不满足的引擎。需求来自于心理或心理上的不足和不满足。

    例如“伶仃”,就是社交需求得不到知足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它会促使你去联系一些人,可能是生疏的或者是熟悉的;
    例如“饥饿”,就是心理上的不知足带来的需求,促使你去吃器械。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如果一定要给需求一个下限,可以理解为:需求就是期望与现状的差距。挖掘需求本质上就是找出这个缺口在哪里,如何满足。

    02 处于差别层级的需求

    需求是有组织的。

    说到需求分层,相信大家马上会想到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但在实际产品中,我们很少用这种方式来分析问题,因为这种方式对后续需求的指导意义不大。

    通常我更倾向于把需求分为:方案级需求,问题级需求,人级需求。

    Tik Tok汽车快手短视频运营全介绍

    方案级需求也叫不完全需求,意思是用户会直接告诉你他们想要什么。他们有一定的需求,他们已经帮助你找到了解决方案。

    某外卖平台的产品经理最近在做用户调研,结果如下:

    用户A:我需要一个智能推荐功能,因为我经常不知道午餐吃什么。

    用户B:我也需要智能推荐。因为我和公司的朋友一起订餐,大家对决议意见不一致。

    用户C:希望这个智能推荐可以基于我的口腔和肠胃,以及我喜欢的菜系推荐,最好能记录我的饮食和肠胃;

    这种对方案级需求的表述是混乱的。因为用户提出的解决方案肯定存在一些问题,你很容易在他们描述完之后有这种感觉。但此时此刻,我们要小心了。用户只能从自身利益角度分析问题,所以给出的解决方案大多是片面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

    用户在使用场景下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
    用户为什么想要这样的功效?
    这类用户提的解决方案对其他用户群会发生什么影响?
    另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经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

    用户A由于公司所处的工业区对照偏僻,以是周边可选择的外卖很少,导致了每次不知道吃哪家,然则这个问题并非智能推荐可以解决的;
    用户B遇到的焦点问题是一个“决议”问题,并非是“推荐”问题,以是也不能通过智能推荐解决;
    用户C的表述看似很完善很精准,但经由深入相同后我们发现,实在他并非需要一个云云周全的智能推荐,只是以为以前用过的智能推荐不那么“智能”,以是他以为可以通过这些措施让推荐更智能;

    我们对需求挖掘得越深,我们对用户就越熟悉,就越容易得到问题级的需求。

    问题级需求就是用户直接告诉你他遇到了什么问题。这时,用户不再告诉你他需要冰箱,而是直接告诉你他只想喝冰啤酒。为了让啤酒稍微凉一点,可以不用搬冰箱,可以加一些冰块或者其他降温方式。

    对用户场景和用户遇到的问题进行精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洞察用户需求,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除了方案级需求和问题级需求,再多一点价值就会引出人的级需求分析。人性层面的需求,实际上是基于用户遇到的问题及其心理需求,对人性进行深入分析。说白了就是对用户心理的分析。

    用户人性的表现有很多,爱美、懒惰、贪婪、自私、炫耀、好奇、嫉妒等等。人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大脑会对想到的各种事物进行情感反馈。但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并不是由内而外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外界因素诱发的。

    几乎所有成功的产品都演练过“弱点营销”,针对人性的弱点,引发用户群体的欲望,让人不知不觉对这个产品着迷。

    “团购网站”提供低廉的价钱,吸引用户眼球,知足贪小便宜的心理;
    “VIP制度”的设计彰显不一样的身份,知足用户的虚荣心;
    “杀毒软件”捉住人们对计算机病毒的恐惧心理大做文章;

    这些都是利用人性弱点设计产品的典型案例。在互联网世界里,我们的微笑、喜怒哀乐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我们的举手投足都是创业者和产品经理准备捕捉的目的。

    03 需求链的延伸

    需求链的观点最早出现在供应链治理学科中,it和供应链是两个关注点相反的维度。供应链表示一种“推式”分销流程,根据厂商对用户需求的预测来生产产品,而需求链解释一种“拉式”分销流程,即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来生产产品。在分析需求时,产品经理会利用这种分析思维。

    正常情况下,用户的需求不是单点的、碎片化的,而是出现了环环相扣的需求链。

    比如打车是用户的出行需求,但出行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可能是去一个景点或者餐厅吃饭,背后可能是一个难忘的纪念日。这是一个关于度假旅游的需求链,从用户选择假期的方式,到目的地,再到交通工具。

    有些读者可能会问,这对我们做产品有什么帮助?

    在真实的产品事物中,寻找需求链可以扩大产品的用途,以便发现更多的产品机会。假设我们是携程、飞猪等OTA平台的产品经理,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按照需求链去思考用户在买了飞机票之后,在坐飞机之前有哪些需求场景。其实他们的产品经理也是这么做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类平台购买机票时,买卖成功的后续都会有机场大巴推荐。

    值得注意的是需求链有偏差。我们在挖掘需求链的时候,需要注意判断业务领域的合理性和逻辑性。

    假设我们现在是一家打车平台公司,那么我们做买机票船票之类的业务就不那么合适了。因为在需求链上,用户一定是买过机票、船票才想用打车软件的,所以很少有用户会在打车软件里买机票、船票,除非花大价钱教育市场,改变用户认知。

    假设我们现在是做记账工具的企业,那么未来可以尝试延伸贷款场景或者理财场景。同样,如果是贷款产品,也不需要记账。

    需求链的挖掘,代表了场景的进一步延伸,对用户需求的前场景或后场景的深入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需求不是一个零散的点,环环相扣的需求链是对用户群体更全面的了解。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可以利用需求链拓展产品的边界,拓展更多的使用场景,为产品迭代升级的偏差提供清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