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品牌目标受众和非品牌受众,企业相应的推广策略完全不同。在前者中,企业主要受“利润”的诱导;而后者,则是采用“取心”的推广策略,即近者趋利,远者关注。
网络品牌推广的成本使用率低,是所有企业面临的现状。如何使用定位和推广成本函数工具?如何判断企业每一笔推广费用都花在哪里?这些所谓浪费的推广费用能不能停下来?
沃纳梅克曾经说过:
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浪费了一半,但很遗憾,我不知道浪费了哪一半。
这个问题至今也困扰着很多企业,如何提高企业推广费用的有用率,没有人能得到准确的答案。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笔者在这里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些浪费的品牌推广费用真的对企业的成长没有作用吗?
推广成本浪费在哪里?
简单来说就是企业花钱举办推广运营。最终这些促销信息出现在根本不是品牌受众的人面前,并不能刺激受众改变行为。这些花费在无法转化的人身上的推广成本,我们就成了推广成本的浪费。
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这些不属于品牌受众的人,在吸收我们推广信息的那一刻,是否对企业推广有作用。
一、非品牌受众人群与品牌间存在的联系
危机是所有企业都无法阻止的。这是知识。
但在企业的关键时刻,基于局势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迹象,原本不属于品牌受众的人也会介入企业的批判性舆论叙事。而且从人口基数来看,这类人的比例远远超过输出准确舆论的所谓“正面”和“负面”的人。
言归正传,企业危机引发的高度聚焦,使得很多原本属于某个品牌路人的群体介入到批判性舆论的讨论中,他们的立场也会影响危机的后续增长。
在此背景下,笔者再次提出上述“推广成本浪费无用论”。是真是假?
答案是否定的。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企业放手的这些所谓的推广费用,不能称之为浪费。
举个简单的例子:
苹果手机爆炸之初,iPhone4S在年轻人眼中是高端机,但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真正能买到这款手机的人又是少数。
但是苹果的品牌推广是直接针对所有这些人的。久而久之,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形成了苹果手机“意气风发”的公认语境。
也正是这种“语境”的发生,赋予了苹果手机新的功能:“有面子”。
就苹果公司持有的推广费用使用情况来看,买得起苹果手机的都是属于他们的受众。但对于更多条件不允许的人来说,就是所谓的浪费部门。
随着人们消费能力的逐渐提高,那些“买不起”的人也摘掉了这顶帽子。目前苹果手机的销量在逐年增加,也证明了曾经举办的品牌形象塑造行为是有用的。
“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浪费了一半,但很遗憾,我不知道浪费了哪一半。”
我不知道如何阻止这一半的浪费,因为从品牌的长期成长来看,这个部门不能称之为“浪费”。
但是在哪一年,价格比苹果高的其他品牌手机比比皆是,为什么只有苹果手机成为了“面子”的代名词?
重点是品牌赢得非目标人群的认同;然后通过有针对性的内容输出,营造有利于企业成长的“特殊大众语言环境”。
二、“走利”品牌受众推广计谋与“走心”的非品牌受众推广计谋
从上面我们可以发现,无论人是否属于受众,他们对品牌成长的重要性都是不可忽视的。
企业想用产品或营销手段征服目标人群,可能有规律可循;但是,对于对产品或品牌利益没有感觉的非受众群体,企业该如何克服?
其实这两类不同人群和企业的推广策略是有很大差异的。
对于目标受众来说,企业主要是受“利”的诱导;但对于非目标人群,企业要采用“走神”的促销策略。
出于“坐收渔利”的目的,相关内容会占据较长篇幅,这里暂不赘述。本文主要是阐述企业如何运用品牌推广策略,赢得非目标人群的消费语境。
有哪些好的投资项目和没人关注的暴利行业?
每一个品牌都是以产品为基础的,但是同一类型的产品可以创造出各种形象的品牌。每个企业的品牌和社会会有一定的结构关系,社会的构成也只是对人民网开一面。
所以,如何锻炼“走神”策略,与社会产生特殊的结构关系,是赢得如此广泛群体的关键。
企业希望对这样的群体产生强大的影响力,主要有以下三类:
1. 成为行业领导者:肩负起行业兴衰的责任
对于“行业第一”的企业来说,他们在群众心中的作用很多时候不仅仅是单一产品或品牌那么简单。
“行业第一”背后对群众的影响,企业在“行业第一”名义下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不是简单的“利益”可以注解的。
第一,我们总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赞美。在这些关注和好评下,这类企业的影响力也会具备行业传播能力。
比如阿里巴巴前CEO马云,对于阿里巴巴来说,涉及的领域是电商、金融、商业。但马云的影响力不仅仅在这些领域。比如他对房地产行业的一些看法,可能会彻底改变人们对这个行业的熟悉程度。
这就是所谓的影响力扩散的标志,不局限于行业、领域或者人。
我国许多城市企业的领导人都塑造了“积极”和“努力”的人物形象,以便通过个人魅力进一步传播企业的影响力;从而不断优化广大群众对自己企业的看法和印象。
2. 行业品质企业:转达“欲立业者,先为人”的人品观点
企业通过向大众传递新鲜的情感元素来捕捉非目标人群的语言环境——简而言之,就是积累自己的口碑。
有些形象是一些企业从开始到现在的存在。通过影响力的不断增强,相应的品质也会逐渐放大,就像阿里巴巴的诚信价值体系一样。
在品牌推广的当下,企业也在传播自己的品牌价值。基于产品的价值需要“挑人”,但对于这些源于“情绪”的价值,可以完全不受限制。
所以,注重企业“个性”塑造的内容,以不断赢得非品牌受众好感为目的而流传。
在三聚氰胺爆发的那一刻,伊利以“确保奶源安全”为重点举行品牌推广,通过自身的实际行为,不断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
塑造自己企业的焦点价值,并坚持下去,通过不断的推广得到群众的接受和认可。
未来,无论企业在后续成长中遇到什么逆境,只要专注价值体系不崩溃,企业就一定能渡过危机,重回巅峰。
3. 社会正面形象:为公益事业奋斗“终身”
“走心”的推广策略不仅着眼于企业的“聚焦”来实现走心行为,还着眼于社会价值来实现正面的形象传递。对于品牌推广,企业事半功倍。
当然,这种观点目前可能还称不上是一个很时髦的概念,但真正能通过这些“公益事业”实现自身价值的企业并不多见。
这种情况的关键是什么?
首先,坚持持续的公益行为输出。
公益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企业,很多企业想通过介入一两次公益来获得广大群众的认可,这是不现实的。
其次,癫痫发作,阵发性事项,用阵发性行为直接吸引群众注意力。
突发事件往往能迅速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这个时候,如果一些企业做出公益行为,或许能够对企业正面形象的塑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条件是成本足够震撼。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举国悲痛,王老吉砸出一亿元的壮举,感动了国人。它的正面形象仍在发光发热。
着眼当下,今年的大火给巴黎圣母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不幸事件发生后,古驰斥资1亿元重修巴黎圣母院,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好评,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形象。
最后,公益事业的范围极其普遍,不要只着眼于救助层面。人文建设、教育建设都属于公益范畴。
企业在举办公益事业的时刻,要选择与自身形象相符的内容,响应公益行为。比如以阅读为重点的平台,举办更多与教育相关的公益行为,其企业价值会更精准。再者,对于汽车品牌来说,运动、健康等文化建设足以告知大众努力、阳光、健康的品牌形象。
为企业营造有利的“大众语言环境”的三种运作模式,都是通过强化“正能量”、弱化兴趣点来达到“贴近大众”的目的。
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走神”来积累自己的名声。一方面可以加速品牌推广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不断削弱后续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作者:肖5;人民号:公关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