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探讨如何从What/How部门一步步输出清晰有用的设计方案,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建立系统的设计思路,辅助大家更好的输出设计方案,为决定设计方案提供更有力的参考。
很多初入职场的设计师,在审美和平面设计上有扎实的对比,对软件的操作也很熟练。单个方案的界面视觉展示的完整和细致没有太大问题。但往往在项目方案实际输出的那一刻遇到瓶颈,频繁的修改方案并不尽如人意,设计能力无法得到质的提升,提升的步伐也因此受阻。
本文探讨如何从What/How部门一步步输出清晰有用的设计方案,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建立系统的设计思路,辅助大家更好的输出设计方案,为决定设计方案提供更有力的参考。
WHAT:什么是清晰有用的设计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对清晰性和有用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所谓清晰,从字面上看,就是看得清楚明白。在设计层面上,意味着方案可以有偏有明确。而有用的字面意思是有用的结果,有力量。从设计层面来说,是指输出方案能够解决存在的问题,达到设定目的,实际落地。
清晰和有用的考虑维度不同:清晰更多的是关于设计环节,在于差异偏向/方案的不同和侧重;而有用的需要联合上下游(用户/产品/开发)。对于一个优秀的设计方案来说,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哪些是清晰有用的。
1. 清晰:偏向明确,方案明晰
很多设计师对输出方案的数量有一个认知误区,以为设计方案越多越好,可以给老板和合作伙伴更多的选择,往往花很多时间不假思索地输出所有可能的方案,拿出来让别人审核,以为列出所有的可能性都不会错,这是对方案清晰性认知不足的表现。
在设计初期,不要急着开始输出界面,先把目的(近期目的和远期目的)联系起来,系统地思考用什么方式达到目的,保证实现手段的方式都考虑到了,把方式一致、偏向相似的方案整合起来。只有将差异不大的方案进行合并归类,才能在合理的范围内梳理出思维维度不同、目的偏颇的提案偏差。前期策划思维的深度决定了方案的广度,只有对方案的思路清晰,才会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
用例让人们对清晰度的定义有更具体的理解:这种需求专辑小程序Logo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专辑元素,加强品牌识别。
这是设计师输出的Logo提案初稿。虽然方案多达28个,但是设计思路没有计划,想画哪儿就画哪儿。很多方案都是重复的,有些方案在设计初期就要通过,整个设计不够丰满。
于是设计师重新规划整合了设计偏向,根据输出形式重新规划了分类。
根据分类,筛选出四个可以进一步优化的方案。并以四种不同的偏置方案进行汇报,最终确定D方案。
让我们回头看看这个需求。有28个方案对4个方案。设计师需要的不是输出尽可能多方案的能力。方案越多,你就越有可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们需要的是前期通过系统思考一次把方案做对的能力。
2. 有用:解决存在的问题、能到达设定的目的、可以落地的方案
很多设计师在得到产品需求的时候会立刻开始,认为满足产品这个角色提出的需求就是好的设计输出,不然就会对方案胡说八道。当产品或其他角色提出不同意见时,他们会认为自己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设计。这些迹象大多是因为设计师在项目前期没有准确思考和评估这个需求,他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方案能否达到团队设定的目的,方案能否顺利落地。
(1)解决存在的问题——从问题出发
在我们实际输出方案的那一刻,不应该从产品经理的需求文档出发,而应该把考虑维度放在前面,从项目存在的问题出发。这个问题的收集包括外部用户的反馈和内部团队的声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用户的反馈肯定是一个真实的问题,需要进行筛选和鉴别。
比如一个新发布的版本,可能会遇到很多用户反馈界面太丑太难看的情况,这属于用户的感受。我们可以深入挖掘用户觉得它丑的原因,是否改变了太多的用户习惯,却没有真正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和更多的好处。
(2)能达到设定的目的——从目的出发
问题需要和目的一起考虑。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目的并不完全一样,而是大家制定的未来产品的发展偏向。比如我们新发布的版本中的一个新标签页改变了用户的习惯,大量用户抱怨。但是,如果这个新标签页符合我们的目的,我们不能为了在短时间内解决用户的投诉而放弃这个标签页。要继续调查用户在这个使用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用例使人们对问题和目的有更具体的理解;
电脑版微信如何删除聊天记录,如何一键清除电脑微信记录。
我们需要优化QQ空之间的接口。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现有网络存在的问题。整体精神是旧的,很多图形不清晰,所以新的模块会有新的精神,所以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空之间的整个业务都有一个。
然后我们梳理了这次优化的目的:
界面统一,用户能对表意感知明确(解决现网问题);
强化QQ的品牌;
做成基础组件,保证复用性;
低成本开发。
在确定了优化目的后,我们并没有急于马上实验,而是先遍历空的所有异常页面,整合所有场景,最终整理出八种情况,可以覆盖空的所有场景,而梳理整合后的场景就是目标1、3、4实现的条件。
然后我们输出基于这八个场景的设计精神,我们需要低成本开发,所以这里不考虑加入动画,用企鹅剪影连接细节场景来表达我们的想法,既强化了品牌,也让我们的思路清晰。图形设置好之后,我们也马上输出规格,推送会用于对接的开发。
在输出方案的过程中,要始终牢牢贴合问题和目的,杜绝无效设计。
(3)可以登陆的计划——飞船可以实现
在输出设计方案的那一刻,设计师需要考虑的是开发成本是多少,实现这个需求需要多少资源,以最低的成本达到目标的路径是什么。如果有些方案开发成本很高,但盈利价值不大,就需要考虑是否还需要实施。停止盲目追求设计效果而不对准成本和人力,最后只会是设计的自我满足。
用例使人们对清晰的定义有更具体的理解;
产品提出了密友生日送礼物的需求,目的是设计一个特别的祝福页面,以生日作为温馨场景的烘托,提高写作操作和市场活跃度。我们需要为用户设计礼品卡,并从实施难度上规划三个偏差:
手势交互但开发难度大:3D手势交互动画;
意见意义动图且开发成本适中:局部小动画;
静态但开发成本低:全静态视觉,复用已有开发流程。
最后,团队对齐人力成本,决定接受方案C,将设计精神放在自己卡片的展示上。
HOW:若何输出清晰有用的设计方案
那如何才能输出一个清晰有用的设计方案呢?
归根结底,设计方案是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输出清晰有用的设计方案,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系统的思维方式。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 拓宽界限
拓宽边界,需要设计师站在更高的角度,有更广阔的视野,把设计和展示、执行分开,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发掘需求和计划的产品结构,并在未来进行控制和沉淀,这样才能从上下游的维度来审视整个项目。他们只有站在更加全球化的视角,才能跳出片面设计的维度。
2. 转换视角
换个角度看问题,学会拆解解决问题,从产品/开发差异的角度看整个产品,分析这个需求的投入产出比是否足够,是否能达到目的(包括设计目的和产品目的)。设计、产品、开发从来都不是对立的,不同的角色贡献了整个产品。
比如产品认为输出方案不顺眼,却用感性来表达。我们可以继续拆解不愉快背后的原因,比如关注内容是否不够突出,忧郁按钮的转化率等。抱着产品一开始就不懂设计的想法是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
另一个是用户同理心。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只从设计师和产品的角度来看用户反馈的问题。比如新功能内部团队认为很强大,但现实门槛太高,用户基本不知道怎么操作。这个产品我们体验了很久,却忽略了产品的可用性。
3. 结构头脑
我们在启动项目的时候,并不是只看我们要在某个页面上做什么样的改变,而是从问题入手,将目的与产品对齐,与设计理念对接。最后,找到发力点在哪里,循序渐进,可以很大程度上阻止频繁的项目,精确控制设计过程也是输出优秀设计方案的基础。
举一个平凡生活的例子帮助大家理解,比如我的问题是丑,我的目标是更年轻更漂亮,我的想法是改善体型优化五官,最后找出详细的发力点,比如晚上不吃晚饭,去美容院做美容注射,学习化妆。
4. 认知创新
一些新设计师对设计创新的认知还停留在做一些创造和改变世界的事情上,以为创新就是对原有项目进行雪崩式的改变。初入职场,他们会认为自己的辛苦和项目都是渺小的,没有意义的。真正的创新有很多维度,包括设计流程的优化,从小问题的挖掘和思考,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打磨细节,为用户创造惊喜。只有摆正心态,才能做正确的事,做正确的事。
5. 实时复盘
项目完成后,需要不断总结方式,遇到的问题不仅包括技能的提升,还包括思维的提升。学会总结自己以前踩过的坑,停止重复的问题。比如你的输出一直存在层次不清的问题,那么你就需要注意后续输出的接口中的大模块和元素之间是否还存在这个问题。你可以犯错误,但是不要总是犯同样的错误,这样你就可以加快发展的步伐。
写在最后
在进入互联网公司之前,我们对设计的理解更多的是在展示层面,所以评判好设计的标准更多的是是否赏心悦目。进入互联网公司后,随着经验的积累,我们会发现设计不仅仅是用软件画狭义的图形,还需要很强的逻辑和系统的思维能力,结构化的头脑,相同的能力等。,而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来补齐自己的短板,实时改变自己的职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