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 欢迎光临可关玩日记,免费分享生活知识及创业资讯
  • 趣头条是好的软件吗(趣头条短视频)

    趣头条是好的软件吗(趣头条短视频)

    接近趣头条的人士Kerri告诉《科技星球》,趣头条创始人兼CEO谭思亮“有一颗做短视频的心”。对于趣头条来说,在广告市场环境不景气,资讯产品普遍放缓的当下,“斩首”是趣头条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完成上市用了810天,一度刷新中国公司上市率有趣头条,现在又面临一场全方位的训练。

    创新产品难以脱离线上赚模式,产品端“去头条”推广缓慢;初创团队重心相继退休,中层人员变动频繁;新品中呼声最高的米读下架,今年二季度财报未能交出一份不错的成绩单…这些都把有趣的头条推到了风口浪尖。

    作为“下沉市场三巨头”之一,曾经的明星创业公司头条正在“失速”的路上。

    「去头条化」难题

    毫无疑问,趣头条也需要成为“App工厂”,建立自己的产品矩阵,构建商业护城河。

    现在看来,趣头条是把希望寄托在“看小说”和创新业务上了。在创新业务中,短视频是有趣头条立足的重点项目。今年3月,谭思亮表明要利用短视频等新产品,将用户总时长的市场份额提升至2.5-3%。

    科技星球(微信ID: tech 618)了解到,有趣头条内部正在进行短视频项目“竞赛”。斯派克和另一位前Tik Tok产品总监正在推广两个全新的短视频项目,目标是Tik Tok至尊版和Aauto Quicker至尊版。简单来说,就是接受线上赚钱模式的短视频聚合产品。

    “谁先出来谁就推,后期直接合并也是有可能的,产品前期会在市场上得到快速验证。一位前趣头条员工告诉《科技星球》。

    该人士还表示,有趣头条对一款产品的验证周期通常在3个月左右。假设这个规模,这两个短视频会在今年内推出。

    事实上,趣头条已经多次试水短视频领域。

    在此之前,趣头条原CEO李磊主导开发了独立短视频App“趣多拍”,于2018年底上线。可惜当时的Aauto Quicker和Tik Tok已经占据了短视频用户的焦点,没有产品差异太大的“趣味拍摄”,没有激起市场火花。

    另一款名为“老铁视频”的短视频产品,推出过程坎坷。产品改名三次,后来改名为“66视频”,再后来被后来的“球视频”取代。据LatePost》6月的报道,“球视频”以Android为主,而用户在下沉,日活已达几百万。

    不过,Tech Planet在ios和Android应用商店上都没有找到这款产品,怀疑已经下架。详细时间和原因不详。

    有业内人士评论此事,称短视频产品受内容限制。如果一直以低俗为卖点,肯定不会做多。

    除了短视频,“抄表”也是提升有趣头条关注度的动力之一。趣味头条抓住了免费看小说的窗口。2018年5月推出“米读小说”,今年年初完成1400万美元融资。不依靠趣头条App的引导,仅依靠自身客户,半年时间获得4000万新增活跃用户。2018年12月,活跃用户突破500万。

    然而,今年7月,“米度小说”被“扫黄打非”责令整改。整改期间,“米度小说”APP将暂停引入新内容,停止营业三个月。这也是头条营收数据下滑的关键原因之一。

    趣头条还推出了防御型产品“米阅读极速版”,同样具有线上赚钱的特点。一位接近米的人士表示,相比巅峰时期,阅读DAU几乎少了一半,安卓端只有400万左右,ios端又多了几十万。即将再次上线的邓氏美蓉是否还能找到这个时代流失的用户,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趣头条短视频项目的未来还是个未知数,“米读小说”的业务也面临着其他竞争对手的挤压和牵制。有趣头条要找到稳定创新的业务线,真正实现“斩首”,还需要很多时间。

    换血频仍的中高层

    “我来了三个月,换了三个导游,”一个有趣的头条员工说。

    中层的频繁更换使得有趣的头条成为最近业界关注的焦点。据36Kr 9月10日报道,趣头条已有超过五位业务负责人离职,包括北京内容总经理刘晨、北京产品负责人林、算法中心负责人马克、数据中心负责人、数据分析负责人。

    趣头条一位中层也向科技星球(微信ID: Tech 618)证实,趣头条高层北京事业部负责人吴达即将离职。与同时入职的中高层员工,“要么已经离职,要么正在离职。”」

    事实上,这种中层动荡与2019年Q2财报的数据直接相关。

    财报显示,趣头条第二季度净营收13.9亿元,同比增长187.9%。然而,损失并没有减少。数据显示,趣头条Q2净亏损5.6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亏损2.1亿元,同比增长167%。与此同时,趣头条的日均用户使用时长也连续两个季度持续下降。

    经验分享:互联网小白需要注意的事情。

    经营数据没有出现拐点,横盘等其他因素导致了这一轮离职风波。上述中层对Tech Planet表示,“对我们来说,有人把产品从0设置到1,我们只从1冲到10,不管最后能力差不差,不管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人,还是业务调整,我们都尊重和理解。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就效果来看,业绩几乎没有达到好的趋势”,上述人士表示。“我们进来的时候更多的是高级农民工,创业团队才是真正的老板。」

    一位多次接触有趣头条的媒体人表示,有趣头条的整个管理好像是由板块拼接而成,从各个互联网公司挖各种人来组装零件。

    梳理Tech Planet发现,最初的趣头条创始人李磊已于今年5月离职。6月,原趣头条总编辑小侯军也以“回归家庭”为由离职随后,算法中心负责人、数据分析负责人、内容总经理均离职。

    针对离职风波,趣头条回复称“是正常的人员流动。”与此同时,趣头条也迎来了新的高管。

    9月下旬,趣头条聘请腾讯OMG前高管赵强担任CMO(首席营销官)。

    至此,趣头条已经形成了由谭思亮(CEO)、CHO刘险峰(Pony)、CTO、联席CFO朱、和工艺中心负责人组成的执行团队。

    趣头条的基因与「宿命」

    很多和趣头条相关的人都形容它空粘人,“工作努力”,“行动和执行迅速”。一位米度前员工表示,米度曾经一周发布一个版本,仅半年时间,用户数就从0到500万不等。

    回想起来,一个早期的团队员工说,2016年年中正式上架App Store的趣头条,真的是第一个做失败项目的团队。为了防止团队裁掉很多人,丢掉工作,他们心血来潮接受了一个想法,把网上赚的和算法分发的信息读取联系起来,尝试了一下。

    这种尝试造就了一个有趣的头条“传奇”。

    科技星球(微信ID: tech 618)了解到,有趣头条李磊等人的创业项目,更早是在谭思亮带领的大基地里孵化出来的。直到后期产品的用户被留住,融资顺利,趣头条才真正独立成立公司。

    一位接近大基地的人士告诉科技星球,大基地为创业者提供年薪制的孵化待遇,不存在项目失败的风险;一旦项目成功,将允许创业者按照4: 6的比例持有大基数的股权分配。

    这意味着谭思亮对更大基数孵化出来的乐城创业项目拥有60%的控制权。也有业内人士将此视为李磊最终摆脱有趣头条的原因。“谭思亮对公司的控制力最大。」

    事实上,谭思亮也伴随着趣头条的成长。

    上述人士评价,雷叔(李雷)擅长产品,趣头条产品从0到1000万用户量,产品上能做的事情太少。谭思亮有将公司成长为上市公司的历史,更擅长资本运作。

    一位接近谭思亮的人说,Eric(谭思亮)最大的优点就是很聪明,理解和判断事情很快很果断,但有时候有点急躁。

    一些业务线的员工告诉《科技星球》,谭思亮甚至专注于产品交互和细节逻辑,他们称之为“埃里克的需求”。

    李磊的离职被外界视为两位创始人“观点对立”的结果。据知情人士透露,李磊现在是第一个开始新业务项目的人。

    附在线赚模式吸收了大量低线用户的有趣头条,不小心撕开了下沉市场的用户口。有趣头条不想把自己的主流人群定义为“下沉市场”。更多的时候,他们改词为“新兴市场”——指三线及以下城市的人群。

    今年3月,趣头条披露的数据显示,趣头条APP 70%的用户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趣头条一直在为这个板块开发内容聚合产品。趣头条需要读米、短视频等创新业务,更需要具备分众业务能力的中高层领导带领公司成长。

    现阶段,外界对这些都有疑虑。

    拼多多也被称为“下沉的巨人”,一直在努力撕掉自己“低端”、“山寨”的标签,也因此投入大量资金补贴高端手机和家电。相对而言,有趣头条“撕标签”的动作一直很慢。

    早期的快速崛起让趣头条获得了明星光环,成为下沉市场的三大巨头之一。现在,有趣的标题站在聚光灯和放大镜下。对于这家公司来说,迫切需要消除外界的误解,构建新的产品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