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企业的问题不是不重视战略,而是过于重视战略,滥用了战略这个词。比如有些企业经常把“战略”和“策略”混为一谈,很多东西都贴上了“战略”的标签,比如战略人力资源、战略成本管理、战略采购等等。这些东西对企业规划意义重大,但不一定属于“战略”范畴。
本文介绍的《战略罗盘》旨在让人们回归“战略”的本源,对战略进行全面深入的阐释。它会不断地在四个战略问题上拷问高管,并推动他们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这四个战略问题是:
1。有战略吗:公司有战略吗?如果是,能否用一句话阐明公司的战略?
2。策略好但不好:你制定的策略是好策略吗?战略上有利也有弊。
3。战略不实:战略不能退,战略需要扎实的资源和能力作为基石。
4。策略快:天下武功快但不破。剧变时代,战略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进化出来的。
战略
一句话就能说清楚
你能用一句话阐明你公司的战略吗?哈佛商学院的Corris教授发现,大多数企业高管无法用一句话解释清楚自己公司的战略。这往往意味着你的策略不够清晰。更糟糕的是,这可能意味着你的企业从来没有战略。
如果公司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你甚至不能先介绍一下自己的公司。王石曾经分享过他面临的一个挑战:在国外采访时,总是被问到“请先介绍一下万科”。十几年前,他真的无法在10分钟内讲清楚万科的业务,因为万科的业务太乱了。王石说:“一个企业是否成熟,可以通过引入时间的对错来判断,有点类似女性的裙子效应。”裙子越短,越引人注目。“他的建议是,你最好能在60秒内介绍你的公司。至于策略,我们的建议是,你最好能在60秒内用一句话说清楚。
如何做到这一点?它需要管理者深入思考,回归三个基本的战略命题:我是谁(业务领域)、向何处去(战略意图)、向何处去(战略地图)。华为在成立十周年之际,颁布了华为基本法,明确了三个基本战略问题。
华为基本法第一条就用一句话清晰地概括和综合了华为的战略:“华为的追求是实现客户在电子信息领域的梦想(去那里)。为了把华为打造成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是谁/去哪儿),我们绝不进入信息服务行业(用我不是谁来回答我是谁)。”“我们以卓越的产品、可靠的质量、卓越的生命周期效率和有用的服务(去哪儿)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
遗憾的是,很多企业误解了华为的基本法,将其归入企业文化的范畴。所有企业都在学习《华为基本法》这种所谓企业文化手册的体例,这是一种极其肤浅的模拟,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公司的“战略清晰和战略统一”问题。
好策略
让你远离竞争
理财投资什么最赚钱?推荐赚钱的个人投资理财产品。
没有一个企业会自动承认自己没有战略,大多数企业城市都声称自己有战略。进一步追问,很多管理员会倾吐一些真相。
比如我们有战略,但是我们的战略不够细化;我们有战略,但是我们的战略没有很好的执行等等。他们说的可能是真话,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有策略”的认知才是最大的伪命题。“我们有策略”往往只是“坏策略”,而不是“好策略”。
不好的策略造就同质化,好的策略造就差异化。很多企业有战略,往往意味着他们有着异常厚重的战略设计故事。可惜很多战略设计故事只是一篇“设计八股文”,充斥着简单的备注。同时,战略八股文的产出往往是同质战略,但战略的本质是创造差异化。我看过世界著名的战略咨询公司做的三个中国公司的战略设计故事。除了在策划数据和行业分析上的差异,在策略的重点内容上几乎没有区别。战略愿景几乎是“成为世界一流的XX公司”,规划理念无非是“创优、持续创新”四个字,重合度极高,缺乏个性。
不好的战略只是“设计”,好的战略更多的是“算计”。很多企业说自己有“战略”,其实有的只是一个“愿景”或者“规划目的”。坏战略提出了一大堆目的和重要性,却没有谈到一些现实的政策和行动。好的战略就像有支点的杠杆,能尽可能放大力量,用更少的资源取得更大的成功。
因此,战略不仅要回答我是谁、我要去哪里、我要去哪里,还要回答“在哪里竞争”和“如何竞争”。在一定程度上策略的定义可以极其简单:策略=“战争+策略”。战争是“在哪里竞争”的决议,也就是“如何竞争”的决议。这两个维度相互交织,共同决定了一个组织的战略定位。
真实策略
从战略能力到能力战略
你的企业“有战略”,仍然是“好战略”,但仍可能遭遇战略崩塌。“好战略”很常见,但“好企业”很少见。这是因为从一个好的战略到一个好的企业还有一个主要的桥梁,那就是你的战略不要太虚荣,而要脚踏实地,直指根本。
Romant教授分享了一个生动的案例。他曾经看到一家银行的战略设计,其战略目的是“成为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枢纽”。“金融枢纽”是指银行接受存款,然后贷出;“以客户为中心”是一个流行语,但仔细研究其策略后发现,这个流行语在资源和能力上都没有支撑。删掉“成为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枢纽”这句话里所有华而不实的修饰语后,你会发现银行的战略就是成为银行。
聚焦竞争力最终决定了组织的本质,并形成其怪异的身份和战略人格。如果企业的焦点竞争力尚不具备,你需要深入思考,“我的焦点竞争力是什么,才能构建战略优势?”如果你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你的想法会在未来带来真正的聚焦竞争力。伟大是做出来的,专注竞争力也是日积月累的。
快速策略
战略需要快速发展
聚焦竞争力是如此重要和具有挑战性。挑战在于,聚焦竞争力容易“老化”和“固化”。数码相机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让柯达的对焦竞争力一下子“老化”;曾经凭借高纯度胰岛素获得大量市场份额的礼来公司,被“固化”在提高胰岛素纯度的轨道上,以至于完全忽略了诺和诺德的小发明“注射笔”,失去了胰岛素领域的半壁江山。
“聚焦能力”可能导致阻碍战略变革的“聚焦阻力”,柯达、诺基亚、索尼等公司的倒下就证明了这一点。一个具有成长战略地位的公司,往往成长与笨拙并存。这样的公司会面临三种惯性:战略惯性、能力惯性、员工惯性。
天下武功虽快但不破。
克服这三种惯性,进入“快速战略”的境界,可以使公司拥有重大的战略地位,保持高度的敏捷性。和通用电气、腾讯一样,“大公司覆盖了小公司的灵魂和速度。”
企业能走多远,取决于有没有战略思维和能力。这样我推荐一个个人成长课程:涵盖“运营、销售、营销、治理、股权、融资”等。,都是适用的方法和优秀的简历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