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开始我们讨论一个道理:为什么要用几句话来阐明一件事?
由于气质相同,有各种方式和路径,但围绕它的中心思想是稳定的。而且在中心思想只有一个重点的指导下,你的方式和路径是最直接的。
它的意义在于:少走弯路。
通常刚入行的时候接触的都是正规的东西,用的都是实体模板的方法。习惯了就容易固化。当我面对一个新项目的时候,我忘了思考找东西的逻辑主线。
形式上解决问题往往收不到效果。
很多职场人从事脾气岗位多年,对自己具体岗位的“事物本质”还是没有概念。也就是说我很奇怪,为什么有的人通过积累东西可以很快见效,但是却只能像螺丝钉一样完成一件事,却还是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取得了什么成果。
先揭开谜底:互联网运营帖子的重点——用户习惯
为了简化,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评论:
01 市场/运营/撒播/销售/资源,横向对比明白
首先,列举每个子事情的重点:
市场 – 供需关系
运营 – 用户习惯
撒播 – 影响力
销售 – 中心利润
资源 – 累积速率
我们以市场为例:在马云巴巴早年知名度不高的当下,市场部主要是“领导”渠道,在渠道品类上做文章,主要是线下。
有哪些手段?商家拓展当地销售渠道,或者如果此事被指派给业务人员来进行,市场部应提供市场开发设计;支持渠道形象建设、店内流量规划/开业流量规划;当然还有其他种类的广告,户外广告设计,本地前言互推等等。
不就是围绕线下渠道吗?怎么说是供求关系?
在大多数情况下,市场应该被横向看待。楼市中车市是最完善的市场,其次是家居市场、服装商业综合市场、电脑城电子3C市场、手机通讯市场,甚至更早的商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菜市场。
每个市场的存在都代表着这种供求关系的存在。而其他市场上有很多商品,比如其他品牌差的车,二手的,保养的,美容的等等。菜市场里还有其他萝卜蔬菜,鸡鸭鱼肉等食材。
横向来看,它们都存在于一个供需生态中:买二手车不会选新车,买蘑菇炖鸡不会选胡萝卜炒肉。另外,品牌的观点就更明显了。你选a品牌电脑,B品牌在这个市场圈少买一台。
电脑城和菜市场是市场的集合体。如果你占据了更多的市场份额,线下时代当然是一个“门面”。
更好,越来越体面的门面和店内流动性会带来更多接触客户的机会。更好,越来越体面的门面和店内流动性相当于大货源。在一个需求量大的市场,供应量大就相当于销售机会多。
目前,线上市场整体占主导地位,供求关系随着市场竞争的饱和发生了变化:消费者是站在全世界甚至全世界的角度来选择商品的。
让你大供,也比不过互联网的实力。因为网络的世界没有市场距离,没有地域划分。而消费者是“分割”的,市场不是在商品端聚合,而是在消费端分离。
特定的人群和群体相互分离,组合成一个新的区块市场。
此时的市场行为更侧重于细分人群市场。虽然是聚焦,但互联网人群基数大,即使碎片化的人群聚合市场依然显著。而且信息传播快,人容易被高音量、强信息干扰。相反的饥饿营销适用于调节网络市场的供求关系。
新品发布、限量销售、不寻常的定制款等营销手段,以信息的高价值和供求关系的反向假象,制造了“需求巨大的假象”,实现了信息的传播,从而吸引了更多人的眼球。
线上和线下的营销方式是有区别的。总的来说,都是基于“供求”的模型。
卖一杯水的25种方法背后的商业模式是惊人的。
花了很多时间讲“市场”和“供求关系”,市场的运作方式多种多样,类似于用户、内容、社区、产品的运作。在运营形式下,也有独特的侧重点。
02 用户习惯若何影响运营效果
永远不要培养用户的习惯,就像人性是卑劣的,但却是让人最舒服的方式。
产品要懂人性,要与人互动,要遵循人的逻辑习惯和潜意识行动。
不仅是交互,还有产品定义是解决人的需求,上升到互联网需求的逻辑,也就是“更懒”或者专业的表达:实现人体的延伸。
手机是移动多媒体,互联网产品是序产品。
在一部手机里,和APP(你下载的APP)的接触是没有区别的,也就是人们自主的、选择性的使用APP。即使运营商可以设置新闻订阅源,不迎合用户习惯的订阅源也会被放在屏蔽列表中。
所以,在网上传播不同职业和收入的人,每天在不同的时间使用不同类型的app。但都是基于用户自身角色属性的习惯,按照天的周期可以有一定的纪律性。
人的周期性纪律是习惯。然后再分为其他用户群差,其他用户群差,其他用户习惯差。
运营岗面对的依然是一群彼此分离,又因习惯而聚合,群体基数庞大的人群。这是一个工具。
运营要达到的效果:获得更多的流量,流量会转化为广告收入。要想获得更多的流量,就要提高用户的使用频率,保持有用日用户的推广。
使用频率和日常活动都是满足特定用户使用习惯的产品。如果你在单位日内获得了更多的流量,那么你只能找到更多有相同需求习惯的新用户,而这些用户有着相似甚至相同的习惯。你还是应该基于用户习惯发出去,找到他们,吸引他们到你的APP。
产品要达到的效果:累积收益,更多转化方式。除了流量转化广告收入,特定用户群体还有其他消费需求,卖“产品”可以快速变现。
在满足特定需求的背景下,运营商很难拓宽消费者需求,除非你是JD.COM天猫(线上B2C平台有点像有限区域内的大市场特征,不必多开)。
你仍然只能依靠特定人群已有的消费习惯进行相关营销。也是基于用户习惯。
在运营的作用下,运营商难逃用户习惯。
比如:微信不叫微信,叫网民的社交懒。
03 给一个用户习惯的“实体”模子
“食堂香烟”模式:
对于零售来说,卖一包烟或者一整支都不赚钱,但是城市里的便利店之所以卖,是因为抽烟是一种习惯,买烟也是。
卖烟是为了维持稳定的“日常生活”流量。买烟的人会有相关的日用品消费,有的会赚更多的钱。
如果不基于用户习惯卖烟,如果用户高频买烟去别的店,你觉得你还有机会吗?
运营的本质是基于用户习惯打造“香烟”。
再比如:便利店是微信,香烟是朋友。
最后,全文繁琐,本质就是四个字:运营成就产品,用户习惯成就运营。
愿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好习惯,有好产品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