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唐诗人张继,是韩愈的高徒,以“我将泪还你珠,我恨未嫁未遇你”闻名天下
张继四十岁的时候,在王宫里作教师,掌管神的宝座,烧香祷告。已经十年了。除了写诗,张继还喜欢把杜甫的诗烧成灰烬,用蜂蜜吞服。
十年后,张继终于开创了一种被王安石称为“貌似最不凡”的独特诗风。接下来要提到的秋思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一、张籍《秋思》赏析
秋思——唐章吉
一年一度的秋风,吹向洛阳城,在洛阳城漂泊的儿子,不知故乡的亲人如何;给和平写一封信,要说的太多,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我也不能急着说,行人都快开了。
洛阳秋风吹,今年还是回不了家。我想给家里写封信,但是心里有千百种感受,却一时之间,写不完。送信人说他很快就会离开,但我又打开了信。
由于生活在唐诗主流风格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的时代,所以这首诗是赋的典型代表。第一句“洛阳秋风见”,简单明了。但是细细咀嚼,很有意思。
中国的歌诗始于《楚辞》,“秋风”在古诗中自有凄凉的意象。汉斯张见秋风起,怀念故乡的莼菜汤、鲈鱼,于是辞官回乡。所以诗里说“看秋风”,就是乡愁。
然而,张继千里迢迢来到长安,得到一个小官。贫穷使他无法像汉斯·张那样英俊潇洒,辞掉工作,回到家乡。他想给家人写信,但是他能写什么呢?一动笔,就感觉千言万语,说不完的话,说不完的情绪。
什么都想写,又怕什么都没说透。他匆忙写了这封信,但他担心缺少了什么。这时,传令兵正在门外催促。他咬着笔,对自己说,不要急,不要急!如果你再快点,我会再打开信。让我想想,我还能说什么…
信使怕他会急死!但这不能怪他。谁告诉我那时候没有微信和电话?这首七言绝句详细描写了作家的心境,意思是“重剑无锋,巧思不工”。
王安石称赞他:“看似最不平凡,其实很容易实现。 “因为张继不是用空得到这个技能的,而是用了他十几年的努力,差点失明。
这首《秋思》虽然只有短短的28个字,却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场景。而且还自带戏剧冲突。在这个车厢里,作者怕说得太仓促,绞尽脑汁多写了两句,传令兵做好了随时出发的准备。
古代没有邮政系统,信件是两条腿传递的。距离很远,一趟要几个月。早点出发,以便早点回来。结果作者一直拖着。如果你不催他,恐怕他会写天长地久,“一个婴儿生下75亿个宝贝”什么的。
结果你催他,他不但没把信过,还把刚封好的信打开了!你认为他在回忆什么,他想补充什么吗?其实不是的。他只是觉得自己有说不完的话,想表达给亲人。
这是很有戏剧性的一幕,人物的感情和冲突都准备好了。但是没有明确告诉你作者是给谁写信,内容是什么。只是从生活原型中提炼出来的经典形象,自然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二、被韩愈“疯狂吹捧”的门生
张继发迹相对较晚。贞元八年(公元792年)二十六岁首次到长安求官。但是因为在北京没有亲戚朋友,最后还是离开了家。
然而幸运的是,他在长安遇到了后来最好的朋友孟郊。后来孟郊试了三次,把他推荐给韩愈当门生。一个门生,但实际上他们年龄差不多。因此,韩愈非常喜欢张继。他写了许多诗和文章来表达他对张继的爱。
他在《把这一天交给张继真可惜》里说:我不知道你还有这个人。萌娇说你的文章不错,我就日夜想你。但我是朝鲜的官员,不能亲自去找你。既然你来了,我下班后马上派车去我家接你。
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韩愈在汴州主持乡试,到他那里去参加考试,写了一首诗叫《舌无声》。
那么顺利通过考试不算。韩愈老师居然写了一首诗来夸他的学生,“赤慈为我好,何黄辉为章。”后来我参加考试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很认真的官员,但是张继还是凭借自己的真本事成功通过了考试。
后来,张继去了一个地方做官,路过徐州去看老师。韩愈日思夜想这个学生。他说,我天天盼着你来。你不知道我想你有多痛苦。每次和你聊天都忘了吃饭也不困。我们连续谈了三十天,天天熬夜。现在你走了,我要坐在家里再想你一次。
不久之后,张继的母亲去世了,他回家哀悼。当韩愈听说他在家里过得不好时,他立即写信给孟郊说:张继在家里很担心,他非常穷。恐怕你不知道。马上去见他。
后来,张继的丁酉期满后,终于可以去长安做官了,但只是被任命为唐宫里掌管主牌位的九品大官。工资微薄,但他还不能辞职,因为家里太穷了。
张继在这个叫太常太主的官位上坐了十年,甚至白居易也为他写诗。不过韩愈当时也挺不开心的,也没办法帮他。据推测,《秋思》是他在这个时期写的。
我想念家乡的亲人,他却回不了老家。古代大诗人屈才,成了皇家“庙堂”。每天做点烧香化成灰的事。于是我无事可做,就把偶像杜甫的诗变成水喝了。
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和苦读诗歌,张继患上了严重的眼疾,几乎失明。韩愈到处写信,请人给他找工作。三年之后,张继的眼疾才被治愈。
后来再次回到岗位,一路升迁,从太常太祖到国子监博士,最后官至客博士(从五品)。沉寂十年,到五十岁才升职。张继升官时,白居易、刘禹锡、裴度等人都去祝贺。
张是个大才子,但人生的起起落落确实有导师韩愈的扶持,也有不断的交往。只是韩愈一直没有把他当成自己的学生,而是当成了生活中的知心朋友。
结语
以前提到秋思,首先想到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而不是张继的秋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个接一个的风景,而张继的秋思是连贯的动作场面。张继的《秋思》别出心裁,表面上看似乎不如前者意象丰富,但在句尾却有一个奇怪的高峰。
信使离开了,但是诗人打开了信封。只是因为心里话太多,还没说完。这一举动看似有悖常理,却非常真实,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