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 欢迎光临可关玩日记,免费分享生活知识及创业资讯
  • 对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技巧(如何进行学生心理健康建设)

    对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技巧(如何进行学生心理健康建设)

    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中小学生和大学生自杀的新闻不断见诸报端,让人痛心!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走向死胡同?是家长、学校还是学生自己?笔者认为,内因决定外因,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心理有问题。如果学生心理健康,就会正确面对各种误解,不会一时糊涂走上自杀的道路。

    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北师大教育心理与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武新春教授总结了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智力水平正常,这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

    第二,自我认知是正确的,这意味着我们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合理地接受自己,努力提升自己。

    第三是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意味着愿意与他人交往,能够给予他人爱和友谊。

    第四,生活平衡积极,也就是工作、学习、休闲生活可以合理分配。

    第五,社会适应好,就是正确处理自然、社会、物质的关系。

    第六,情绪乐观,是指整体基调比较乐观,消极情绪较少,或者说负面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变,不会长期沉浸在负面情绪中。

    第七,人格的统一和完整,这是心理健康的最终结果。

    根据这七个标准,吴教授指出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包括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学业发展和生活适应。

    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这些方面,笔者认为核心是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成长,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人际关系、学业发展和生活适应。

    目前,学生自我意识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己,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人和事都应该以自己为中心,稍有不开心或情绪化,就会做出许多出格的事情,比如打架、欺凌等。要么就是不开心,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人交流,极端的话可能会自杀,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学习成绩的发展。

    “自我中心”的主要来源在于以独生子女为特征的家庭教育。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几代人都在他身边,孩子不能受一点委屈。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这种不健康的心理。

    学校通过哪些渠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一是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二是开展团体活动,针对有共同特点的孩子,如考试焦虑、爱打架的孩子,开展同质团体的团体活动或团体辅导。

    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要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健康的苗头,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除了专职和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外,各学科教师也应通过学科渗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应通过德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家长应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除了这些途径,我认为学校还可以加强正面引导,通过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课外兴趣小组、研究性学习、才艺展示等。,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合作和竞争意识,从而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

    同时,学校也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引导教师既当“师”,又当“师”,使其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崇高的职业理想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有效防止职业倦怠,提高生活质量,进而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