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1984年第一次南极考察以来,中国在南极先后建设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四个考察站,第五个考察站罗斯海新站也已完成规划选址,正在建设中。
五个研究站的位置图
1.长城站
中国南极长城站建于1985年2月20日,位于西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南端。其地理坐标为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57分52秒,平均海拔10米,距北京17501.949公里,方位角170度38分27秒。夏季最高气温11.7℃,冬季平均气温-8.0℃,最低气温-26.6℃。空空气湿度较大,海风含盐量高,全年有风天数超过60天。
长城站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26公里,面积2.52平方公里。建站以来历经四次扩建,现有各类建筑25栋,其中主体建筑7栋(办公楼、宿舍楼、医疗文化楼、气象楼、通信楼、科研楼)及其他科研后勤建筑。夏季可容纳60人,冬季可容纳20人左右。
长城站附近地衣、苔藓、藻类生长茂盛,南极只有四种开花植物。沿海地区是企鹅、海鸟和海豹的栖息地和繁殖地,被称为南极洲的绿洲。
主要开展极地低温生物、生态环境、气象、海洋、地质、测绘等方面的科学观测和研究。
长城站
2.中山站
中国南极中山站建于1989年2月26日。它位于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拉斯曼山的维斯塔半岛。其地理坐标为南纬69度22分24秒,东经76度22分40秒,平均海拔11米,距北京12553.160公里,方位角32度30分50秒。夏季最高气温9.6℃,冬季平均气温-23℃,最低气温-46℃。全年有188个大风日,220个晴天,紫外线辐射强度大。目前有各类建筑15栋,建筑面积7436平方米。有冰雪实验室和极地实验室空,每年冬季可容纳40人,夏季可容纳80人。主要开展极地高空大气物理、冰雪与大气、海洋、地质、地球化学(陨石)、地理、环境监测等科学观测与研究。
中山站
3.昆仑站
中国南极昆仑站是中国第一个内陆南极科考站,也是人类在南极地区建立的海拔最高的科考站。建于2009年1月27日,位于南极内陆冰穹A,地理坐标南纬80度25分01秒,东经77度06分58秒,距中山站1258公里,平均海拔4090米,冰厚3500米,年平均气温-58.4℃,最低气温-82℃,紫外线强度强。现有建筑面积402平方米,夏季可容纳20人。主要开展冰川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和空物理学等科学研究,支持深冰芯钻探、天文望远镜建设等重大项目。
昆仑站
4.泰山站
中国南极泰山站建于2014年2月8日,位于中山站和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其地理坐标为南纬73° 51′,东经76° 58′,距中山站约520公里,海拔约2621米。是内陆南极考察夏季站,年平均气温-36.6度,可满足20人夏季考察和生活需要,总建筑面积。它不仅将成为我国昆仑站科学考察的前沿支撑,也将成为南极格罗夫山考察的重要支撑平台,进一步拓展我国南极考察的领域和范围。
泰山站
5.罗斯海新站
中国南极罗斯海新站是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位于南极三大湾系之一的罗斯海沿岸,面向太平洋板块,是南极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的集中相互作用区,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2018年2月7日,恩克斯堡岛新罗斯海站场地奠基,预计2022年完工。届时将具备在这一区域开展地质、气象、陨石、海洋、生物、大气、冰川、地震、地磁、遥感、物理等科学考察的保障条件。满足了管理、科研、后勤保障人员度过夏季和冬季的长期生活、工作和医疗需求。具有数据传输、远程实时监控和卫星通信功能,保障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的运行。成为功能齐全、设备先进、低碳环保、安全可靠、国际领先、人文创新的中国现代化南极考察站。
罗斯海新站选址奠基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