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讲究说、学、唱。
比如你碰到数学题“8除以()等于4”,如果你自信地在括号里写上2,标上x后你就知道你真的是2了,因为正确答案是32!
除非题目是“8除以()等于4”,否则正确答案是2。
这无疑是一件非常反人类的事情。“分”和“分”的区别只是“到”。他们看起来都像是同一个人骑着马和没骑着马,却以为是一对双胞胎,外貌几乎一模一样,性别却截然相反。这样,4÷2只能读作4除以2,或者2除以4。一旦发音为4除以2,就表示2÷4。
也就是说,只要你去掉代码,哦不,去掉“到”字,那么÷号前后数字的性质就转换了。这个极其尴尬的规定,给广大数学老师创造了灵感。当他们心情特别好或者特别不好的时候…
这确实是一个无与伦比的举动,赢得了无数学生的心,以至于现在很多人开始强烈谴责和坚决反对,大声呼吁除法和除法要统一,不要在数学这样严谨的学科里玩这种“无聊的文字游戏”。
但这真的是文字游戏吗?换句话说,除法和除法真的应该统一吗?
今天我们就来分分合合两兄妹,看看少了一码为什么还要更多的丁丁。
其实连很多数学老师都没有完全理解这个问题。比如我小学的时候问过我的数学老师这个问题,她告诉我:没有理由,是数学规定的。
嗯,有这样的老师,这辈子没考上清华北大也不奇怪。
但是仔细想想,数学老师毕竟是数学老师,在语言的艺术面前有点懵也是情理之中。这个问题我应该问语文老师。因为数学老师其实搞错了:把除法读成除法,被除数和除数会互换,这不是数学规定的,是语文规定的。
换句话说,4除以2意味着2÷4实际上是一个自古就有的汉语语法规则,数学只是在默默观察而已。所以要搞清楚这一点,就要从语文老师说起。哦,不,请让语文老师来做。
Emmm………说到这里,我不用捏手指就能算出“主谓宾定补”六字真言。对你来说就像观音姐姐的咒语一样可怕。一旦有人看了,你会立马大喊“天哪,我的脑子好痛”。
这也是一个反人类的知识点,但其实说白了,无非是给“主语、谓语、宾语”三个“主角”三种“BUFF”,有了会更好,没有了也不是不可以。
比如在状语 buff的加持下,简洁的主谓宾短语“奥特曼打砖块打怪物”可以改成“”。
当然,只要你愿意,也可以把状语“用砖头”移到句末,说:奥特曼打怪物,用砖头!这个时候就不再是状语,而是补语了。
“八除二”实际上是状语后接的语法结构——“八”相当于“妖怪”,是句中的宾语;“一而”相当于“用砖”,作状语修饰谓语“除外”,但此时已后置为补语。所以,如果用正常的语法结构来形容这句话,应该是“二除八”。
“除”在数学上是“除”的意思,本质上是动词。“除以二除以八”就是用8除以2,8是被除的数,所以叫被除数。你不觉得这就像“用砖头打怪物”一样,小怪物和受害者一样清楚吗?
换句话说,“八除二”其实是一个倒装句。就现代语言习惯而言,这种结构其实并不太常见。
Emmm………当然山东人除外。
但是在成语中,状语后置结构很常见,比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锲而不舍,利诱……或者,除此之外还有两个。而且只要你愿意,这些词都可以前后替换,说感动,说理智,说坚持,说利诱……或者一分为二。
这就是为什么“8÷2”等于“8除以2”等于“2除以8”。可见这种反人类的规则并不是数学强行定义的,而是汉语语法规则造成的。既然这个规则存在于汉语中,那么所有用汉语表达的问题都必须遵循同一套规则,数学自然也无法改变。
虽然为了便于书写、计算和理解,我们在数学中引入了各种符号来代替文字,使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但这并不意味着数学和语文是相互分离的。毕竟符号只能通过视觉传达意义,再简单的符号也需要用汉语口头表达。
这意味着在表达语文和数学题目时使用同一套语法规则只是统一而已。如果数学中使用的语法和中文不一样,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