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个视频,就五分钟,让我胸口发闷。
标题很醒目:“这是我见过的最恐怖的孩子”。
视频一开始,孩子们就开始边跑边喊,看到人就动手打人,拿起自己够得着的东西就扔,连很重的桌子都能掀翻。
看到孩子这个样子,母亲拉了拉他,只说了句“有什么脾气”,就把他交给了托儿老师处理。
孩子歇斯底里的哭,扯头发,脱鞋子,拼命反抗,却没人理他。
最终,育儿老师用“淘气椅”对待了他。
这段视频在网上引起热议,网友纷纷加入批评熊海子的行列。
这种孩子太恐怖了,长大后可能不知道该怎么办。太可怕了。只要这个孩子不能死,他就要战斗到死!我要让你听话,看你敢不敢做妖。
似乎所有人都对处罚结果感到满意,包括他的家人。
最后让孩子主动去抱妈妈,有人看到了,大家都很开心。
而我看到的都是深深的无奈,来自于孩子眼中的失望。空这个洞很暗。
我们无法想象这个孩子在变成这样之前,一般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
但我们能看到的是,当育儿老师教育孩子的时候,母亲置身事外,冷眼旁观,没有任何表情和表情;我们看到的是,孩子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了,表达不出来。他只知道用自己最习惯的本能发泄——打人、喊叫、扔东西…
自始至终,没有人给孩子一个拥抱,也没有人问“你怎么了,孩子?”
多么可悲,多么可怜!当一个孩子“发脾气”寻求你的关注和他的归属时,却被大人捅了一刀,一无所获。
儿童教育专家金伯利·布雷恩(Kimberly Brain)在《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提到,孩子任性和生气是因为他们的身体和情绪发展超出了他们的沟通能力。
当孩子不能有效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或者父母总是不能理解孩子的意思时,孩子就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当孩子情绪失控,生气哭闹时,家长很头疼,他们排斥孩子的状态,渴望“控制局面”:跟孩子讲道理;直接冷处理;向孩子妥协…
我们做了很多功课,却忽略了最重要的第一步——接纳孩子的情绪。
孙俪此前曾发微博分享自己对育儿的看法:
当孩子不开心,生气,难过的时候,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个拥抱。不要说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励他。等他们心情好了再说那些大道理…
是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讲道理而不担心孩子的情绪,也是一种“家暴”。
但其实孩子发脾气是好事,在围攻下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是坏事。
上周末去商场,看到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拉着妈妈的裙子说:“妈妈,我要吃这个!””
妈妈没有回头看小女孩,就拉着她往前走:“你还在咳嗽,你不能吃冰淇淋。”
小女孩甩开妈妈的手,坐在地上说:“我要吃饭了!”我要吃饭了!”
妈妈有点生气,冲着小女孩吼道:“我不是告诉过你现在不能吃吗?”小女孩被妈妈吓到了,哭着说:“我要去吃饭了!”你不买我就不走!”
结果我妈干脆说:“你再不跟上,我就把你留在这了。”也不管还在地上吵的女儿,径直走了。
被留下的女孩突然不哭了。眼看着妈妈越走越远,她只好追上去。
儿童心理学家黛博拉·麦克纳马拉博士认为:让孩子发脾气,不要试图阻止孩子发脾气。发脾气本身无害,不发脾气才是问题。
研究表明,一个人直到20-25岁,负责情绪控制和自我镇定的前额叶皮层才发育完全。
成年人管理自己的脾气有多难,尤其是孩子。
这位母亲简单粗暴地用威胁的方式压制自己的脾气,看似解决了问题,却为孩子以后的行为埋下了伏笔。
如果孩子的情绪得不到缓解,有所积压,他就很难真正有心理空去学会“有话要说”。
而且你的不理解和阻挠会成为对孩子的额外打击。孩子的情绪不被父母看到,委屈和愤怒会加倍。
之前看到一个新闻。
一个叫媛媛的女孩,才5岁。因为睡前想吃甜食,被妈妈骂了一顿。圆圆一不听话就开始发脾气,妈妈也不示弱,给了圆圆一顿胖揍。
因为我妈妈工作了一天后非常累,所以她抑制不住自己的愤怒。
第二天早上,妈妈去叫圆圆起床,孩子说腿疼,去不了。我妈以为孩子还在闹脾气,坚持让她起来,可圆圆还是谈不拢,我妈就急着去了医院。
医生说是过度的惊吓和外力导致腿部间歇性意识丧失。还好观察了一两天就没事了。
孩子发脾气经常激怒大人。如果我们用暴力或语言来阻止他们,孩子的情绪将无处表达,愤怒和恐惧将严重损害他们的成长。
如果孩子的情绪长期得不到重视,甚至被压抑或否定,长大后一旦遇到问题,就可能回到早期的情境,习惯于诉诸哭闹、泼水、无理取闹、砸东西等行为,甚至自残、自杀。
我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视频:一个妈妈在责备自己的孩子,孩子坐在床上,强忍着怒气和妈妈说话:
你为什么关门?我想安静,那又怎样?你今天做的是对还是错?错了,那又怎样?你到现在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已经承认了我的错误,你为什么还要别的?你为什么这么恶毒地来找我?你的态度不正确。我态度不端正,你态度也不端正!等你清静了,写书面检讨!我不写了。我刚刚口头上说了对不起。
她反复强调要安静,她妈妈似乎对她认错的态度不满意。她固执地问她愿不愿意承认错误,要她写书面的自我批评…
是的,尽管我们一再努力,孩子还是不会按照我们期望的方式生活。
我之前说过,当孩子需要用发脾气来对抗我们的时候,一定是有心理需求和情绪的,是看不到的,是得不到满足的。
我们需要找出这种脾气背后的一些需求是什么。
只有解决了那个需求,孩子的脾气才能理顺。
首先,优先处理孩子的情绪,而不是立刻满足,或者做引导。
就像孙俪说的,孩子生气不满意的时候,最好先给他们一个拥抱和关心,让他们知道我理解你。
我们可以先和孩子有肢体接触,给他一个情感上的共情,让他知道我们理解他为什么发脾气。等他心情稍微好一点,我们再和他商量。比如“你生气/伤心/难过/懊恼是因为……”
当孩子的情绪被父母看到,被理解,被安抚,当他们的情绪和需求被语言化后,下次再遇到什么事,就会有另一种方式,一种用语言表达的方式,而不是只是暴怒,甚至打滚。
其次,待孩子能平和的沟通之后,再去跟孩子商量、讲道理。
如果孩子的要求合理或者在你的承受范围内,那就完全满足他;
如果孩子的要求部分合理,或者有些超出了你的承受范围,那就部分满足他;
如果这时孩子的要求不合理,但放慢速度是可行的,合理的,那么我们就讨论推迟满足它。
总之,家长要通过这个咨询过程,肯定孩子需求的合理性,让孩子明白,“是的,我听到了,你想要……,那么我们能不能在xxx时间,xxx地点,实现你的需求?”
当然,和孩子讨论的时候,他很可能还是会不同意。他可能还是想撒娇耍赖,想进一步试探你的底线。然后你需要温和但坚定地和你的孩子澄清你的界限在哪里。
比如和孩子约定每天晚上九点半睡觉,孩子遵守规定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或者,让孩子参与决策。当孩子不关电视时,不要只是催促“快点关电视!””尽量让他做出选择:“你是选择八点半关电视去拿小红花吗?还是失去了获得本轮积分的机会?”
你给他选择的权利,他就会把这当成自己的事情,而不是你强迫他做的事情。
第三,在孩子下一次发脾气前建立规则,更好地帮他处理情绪。
对于脾气大的孩子来说,能够预测到孩子在某种情况下会发脾气,并在这种情况发生之前和他建立规则,一起提前规划他的需求,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减少孩子发脾气的机会,更好的帮助孩子处理情绪。
举个例子,你看到有时候小孩子去超市都要买这个买那个。如果你不给他买,他会很生气,发脾气。然后我们可以在去超市之前和孩子一起设计一些规则。
你可以对孩子说:“妈妈今天给你同样的权利。你可以选一个你喜欢的,但最好不要复制家里的玩具,好吗?”制定了这个规则之后,当他想选第二个玩具的时候,你可以对他说:“下次逛这个超市的时候再买吧。”
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并不是轻易拒绝孩子的需求,只是转移和转化孩子的需求,而且这种方式可能更适合处理孩子的情绪,帮助他制定规则。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
看到孩子的活力,就会变好,比如热情,爱;当一个孩子的生命力没有被看到的时候,它就变黑了,比如愤怒和攻击,这是破坏性的。
一个孩子愿意在父母面前任性,发脾气,哭。在某种程度上,他信任他的父母。他相信他们的父母会无条件的接受和爱自己。
不要等那个孩子懂事了,连讨好都小心翼翼,不再叛逆,不再耍小脾气,也许那才是最让人心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