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时候,在谈到一个人,或者说到他自己的处事方式的时候,经常会用到两个笼统的描述。比如,一个人在道德上执着的时候,会说自己有“原则”,而在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时候,会说自己“没有底线”。
这两个词看起来有点像,好像说的是同一个范畴,但有些概念就是经不起琢磨。一旦深入到什么是原则,什么是无底洞,人们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
这也很正常。人们对客观存在物所对应的概念的理解是一致的,比如某些动物、植物或者某些自然现象。而那些没有客观对应的概念,比如自由民主,或者刚才说的原则和底线,就失去了一种第三方的公平,其真正的意义往往需要在当时的话语、文化甚至谈话的语境中去寻找。
当然,如果一定要要求完整,那么原则和底线这两个词的含义是永远不会穷尽的,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一般的、普遍的划分,在它们之间做出一些区别。
原理是画圆,底线是画横线
基本的理解,一个原则就是定义一个范围。我在这个范围内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都是原则管辖的领土。底线是要划一条警戒线。我不在乎这条警戒线以上是什么,但我会对低于这条警戒线的东西采取行动。
原则是形式,底线是内容
如果从更抽象的角度来看,原理涉及到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底线就是形式上的内容。
比如我的原则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其实是一个大框架的东西,没有说怎么做,怎么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等。那么我也可以说,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底线是“不说谎”,这一点非常明确。这个底线必须是可以理解的行动内容。
原则是命令,底线是条件
既然原理是一种形式,那么形式在大多数时候就是绝对的,是对自我的命令。比如我的原则就是“要有道德”、“要诚实”、“要守时”。
而底线,往往是一个条件,背后的意义是我是什么样的我就成为什么样的我。比如一个人说,我的底线是尊严。这个意思的背后是当我感觉到自己的尊严被触动的时候,我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原则是判断,底线是触发
如果从功能的角度来说,一般是用原则来做判断的,比如我的原则是诚实,那么我就会用诚实的标准来衡量,或者对我的行为做一个比较判断。底线的作用可以说是触发。当达到底线时,会引发什么样的新动作和变化。
从这个角度来说,原理可以说是定性的,一般我们用质量来判断。比如冰是固体,水是液体,这个固体液体就是质量。底线是数量。冰在0度以上,会慢慢融化。这个温度的积累和变化,是一个底线的基础。
原则是一贯的,底线是例外
如果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原则是人们一致认同的东西。我坚信一个原则,那么我会用行动保持这个原则的一致性,继续用实践来证明。那么底线是个例外,可能是你在特定情况下不得不做的事情。
两者结合,比如某人的原则是“不说谎”,但这个原则可能是有底线的。治病救人的时候,可能要打破这个原则,就是底线代替原则。
基于以上认识,理论上,原则和底线可以有一个比较的看法:
原则范围小——底线范围大
原则的小弹性——底线的大弹性
原理有效——底线无效。
原则是实施——底线是例外。
日常优先原则——日常自卑的底线
原则是紧急和次要的,底线是紧急和优先的
虽然这两个词在很多情况下可以比较,但也有这两个词以矩阵形式的组合应用。这时候,它们往往不是同一维度的比较意义,而是不同维度的补充。简单来说,原则和底线结合起来有四种可能:
1.有原则,有底线;
2.有原则,无底线;
3.没有原则和底线;
4、没有原则,没有底线;
在这里,原则往往是指一个人个性化的行为准则,这是我认为我应该做的。底线是指那些触及大众共同道德价值观的东西。所以,当两者结合起来描述时,原则倾向于个性化,而底线则是普遍的判断。
其中,最能理解的是4,没有原则,没有底线。如果用来形容一个人,那么这个人一定给大多数人负面的印象。大概意思是这个人既没有自己的规则,也没有基于大多数人共同观念的道德感。
对于1,有原则有底线,可能给人的印象不太好,可能显得太死板。也就是说有很多个人规则,同时也遵循很多公共道德价值观。规章制度是这些组合中最多的。
那么2和3的含义就值得玩味了——
2.有原则无底线:有个人判断,但不在乎公德,不走寻常路。
3,没有原则,底线:没有主见,但有基本的道德感,遵守公共规则。
这样,原则和底线这两个词的含义,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有了一个基本的划分。当然,这并不代表所有人的认知,但至少从理性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能赢得大多数人认可的合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