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不是原罪 跟男性相比,女人往往更容易沉迷于“吃好东西”这件事情。一种解释是:女性靠情感维系与世界的沟通,而吃跟拥抱、触摸一样,是能够带来强烈情感连结的本能行为。然而同时,我们又是那么地害怕吃,原因就是它可能破坏女人重要的自信来源——身材。
不怕吃胖,从美食中感受爱和安全感
如果我们能从美食中感受到更多的爱与安全感,也许就能停止这种钟摆似的徘徊,吃得更开心更轻松。
吃是安全感的最初来源 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上,两种本能如影随形:吮吸和啼哭。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在个体心理发展5 阶段中,也将“口唇期”放在了首位,皆因“吃饱了”是人类安全感的最初来源。
撇开婴儿不说,即使是已经步入成年的我们,也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心情不好的时候容易暴饮暴食,找不到灵感了就依赖香烟,甚至于有些人撒了谎就会像十一二岁的孩子那样紧张到啃手指……这些都是用吃来寻找安全感的表现。换句话说,舌尖的蠕动、嘴唇上的触感,这些都会唤起人类幸福满足的感觉。当然咯,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那么喜欢亲吻,并且常常用“甜蜜”来形容这种唇齿相抵的行为。
忘掉烦恼需要几颗星的辣? 有人说,川菜之所以能在一线城市火爆起来,全赖弥漫在都市中的焦躁气息。可不是嘛,如果哪天心烦,想要忘掉烦恼,餐桌上首选就是热辣辣的川菜,似乎辣椒下肚就能解决一切。人们集体性的嗜辣是有科学依据的。美国嗅觉味觉治疗与研究基金会的负责人、《你是哪种食物性格》的作者亚伦·赫希博士,通过25 年的研究发现:辣味对于人类来说,的确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味觉感受。辛辣食物所导致的血压升高、心律较快等现象往往会被人们感受为“兴奋”,从而更加上瘾。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焦虑就想吃辣。
然而,看到这里你也该明白了:这种兴奋只是假象,等到辣劲儿过去了,你还得拿出那种嗜辣的豪情来解决现实问题!
最迷人的总是爱的味道
童年美食打败满汉全席?
味觉是有记忆的,这让有些食物对于我们来说不再是简单的吃食,而是融合了关于某个人、某段情感的记忆。一位美国厨师曾经在环球旅行中记录全世界的美食,并且对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们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大家的记忆中,来自童年的美食是最值得留恋,并且味觉印象最根深蒂固的。于是,当我们说某道菜“味道跟我妈做得很像”时,就意味着最高的夸赞。如果追溯这种说法的心理缘由,那就是:妈妈为我们做饭时总是带着宠爱、包容和保护,而当我们品尝到类似的味道,就会唤起这种被爱的感觉。
幸福婚姻不靠美色靠美食?
日本网络调查公司Macromill 曾经对20 岁以上的已婚女性做过一项关于婚姻幸福度的调查,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在这些女人心中,婚姻的幸福无关乎财产地位,而是系于厨艺水平。其中67.6%的妻子认为“丈夫擅长厨艺的婚姻最幸福”,而59.5%的女性也表示了“即使自己再忙,也想让丈夫吃到自己亲手做的饭菜”。因为替对方做饭、看着他/她满足地吃下去,这些都代表了对彼此的爱。
焦虑时美食可以激发勇气 一种叫做五羟色胺的魔法
吃东西的确可以促生一种好心情分子——五羟色胺。这种也被叫做“血清素”的神经递质在我们的身体里参与着多种生理功能的调节,尤其对情绪、睡眠和食欲影响巨大。简单说来,我们吃东西时五羟色胺的浓度会顺势提高,从而产生平静、欲睡的效果,能够抵消压力事件所带来的狂躁抑郁等情绪。
简单重复的动作有修复作用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接收信息量大等特点,让我们变得容易烦躁不安,越复杂的事情越容易引发这种情绪。所以,我们开始追求简单,那些无需动脑筋的行为往往会带来放松效果,如散步、做家务,及简单重复的咀嚼动作——吃。
不经意间形成的条件反射
有人之所以会把美食当成治愈焦虑的良药,是因为他的大脑已经在“心情不好”和“享用美食”之间形成了一个反射回路。这可能跟他的身体有关,比如味觉更灵敏,能够最快地诱发神经反应;也可能跟儿时的习惯有关,比如小时候他一哭爸妈就拿好吃的来哄他。久而久之,他也学会了一不开心就往嘴里塞东西,而这种条件发射会刺激神经,让他的心情变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