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 欢迎光临可关玩日记,免费分享生活知识及创业资讯
  • 如何学好小学语文经验总结

    如何学好小学语文经验总结

    如何学好小学语文经验总结
    实践经验表明,汉语文的学习,基本上全*意会,学习的方法是多吟诵,多感悟。而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大量繁琐的分析讲解的现象,那些满堂灌满堂讲满堂问,不仅破坏了课文的内在的韵味美和整体美,而且挤占了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文字的时间。学生听多读(练)少,日久天长,语文教学便形成了少慢差费的疾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批评前苏联的语文教学所说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征对这种情况,有人甚至尖锐地批评:小学语文的教学,只有一到三年级是成功的。因为到了高年级,繁琐分析的现象就开始出现了–我们不知道花那么多时间去处理那些纠缠不清的分段、分层、段意、层意、词语解释、中心思想或什么深刻含义,对于一个孩子的语文兴趣的培养和语文积累有什么用处,倒是倒了不少学生学习的胃口。
    学习语文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把课文读通、读懂,其实这是一切语言学习的基础。没有了这个基础,任何语言的学习都将事倍功半,汉语文的学习尤其如此。新大纲(指试用修订版大纲)对于读是这样要求的: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语文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把课文读懂。因为,读懂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保证读的时间,加强读的训练,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读课文,激发读的兴趣,教给读的方法,丰富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理解,逐渐形成较强的语感,提高阅读、写作和文学鉴赏能力。
    祖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就非常注重读。宋代教育家朱熹就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后,理自见得。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尚君教授曾说:在旧式语文教学中,很大程度上都是老师带着学生反反复复地阅读课文,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体会出文章中一些内在的东西,甚至有些老师的教学方式就是不讲解,而是让学生反复地读。巴金在谈到少年学文时也说:我从前在私塾念书的时候,老师平时讲得少,而且讲得简单。他唯一的方法是叫学生多读书,多背书……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
    为什么古今学者都一致地强调多读呢?因为 对于许多精彩的课文或片段,学生的理解也许不能达到透彻的程度,不能全部领会作者谴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匠心,但熟读成诵并不困难。当课文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储备和积蓄时,他们日后便会受益无穷(特级教师沈大安语)?quot;尤其是现在小学语文大多数课文都平白如话,只要多读就可以理解,多费口舌反而破坏了语言本身的美感。对此,清代学者唐彪有精彩的论述:文章读得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我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意思是说,文章读得非常熟了,就融化到了我的脑海里,分不清是别人的文章还是自己的文章了。写起作文来,我心里想说什么,笔下就写什么,没有不随我意的,(那些精美的语句)随笔而出,像泉水一样涌出来,滔滔不绝。
    所以,学好语文,就要多读书,可以朗读名家名作,也可以多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书读多了,语文水平自然就会提高。没有反复的吟咏揣摩玩味,对语文的理解感悟能力就不可能提高;没有大量的文学阅读作背景,孩子的文学积累就不可能深厚,表达能力就不可能强。贫瘠的土地上长不出茁壮的庄稼来。学生书读得少,语言积累贫乏,硬要他写出生动具体的文章来,那只能是赶着鸭子上树。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除了注重多读,还很强调多背。为什么要多背?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邓治安先生认为:背诵有规范语言、积累语言材料、积累篇章、帮助理解有益写作、积淀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等多方面的意义。对于背诵,大文豪郭沫若在回顾幼年学诗时也说:儿时囫囵地背了许多唐诗,当时并不解其义,然而入脑了。年长事更,逐渐明之,解之,融于心,调度于笔。而朱光潜老先生的体会更深: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后讲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下来,在儿童时却是一种乐事,……我现在所记的书大多都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的意味都是深长的?quot;
    正所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中国古代教育的经验证明:加强背诵,是语文学习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有人曾做过一则有趣的统计:古代科举考试考生要想金榜题名,必须将《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左传》等40多万字的书,全部精读背熟;此外,还要看原文几倍数量的注释及其他非读不可的经典、史书、文学书籍等。很难想象,没有读,没有背,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土上,会不会有唐诗宋词的鼎盛。
    背是读的延伸。背诵必须建立在有感情地熟读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摒弃那些枯燥的机械式的读背–那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式的读书或背书。对一些优秀的作品,要引导学生动情地朗读,直到熟读成诵。因为入情地读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就是内化的过程,就是语文积累的过程。正所谓厚积薄发。学生不但要积,而且要积得厚,没有这个厚积,学生的表达、写作能力就不可能如泉之涌,滔滔不绝。对于背诵,语言大师巴金就深有感触,他十二三岁就能将《古文观止》倒背如流,他曾说:这二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多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 可见,语文教学必须从多读多背入手,对那些要读要背的文章,还要会默写,这样才能形成扎实的语文素质,真正解决语文教学的积弊。
    当然,不是要求每一个孩子长大后都成为文学家。但一个人的文学积累深厚了,他的个性发展会更全面,能使他成为一个更优秀、更完美的人,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从小练就好记性,对他们今后的求学治事处世都有好处,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更会使人一生受益。
    所以,我们必须研究传统语文的成功教学方法,掌握汉语文的学习规律,在指导学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上下工夫,培养良好的读、背、写的习惯。书本上要求要背的内容,必须不折不扣地去读熟背会。这是所有的学生通过努力都可以做到的。如果语文基础差的孩子能将这些最基本的东西熟读背诵下来,他也不会再差生了。语文学不好,原因有多种,但不少人怕读、怕背、怕写,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
    当然,光凭几节语文课,光*几篇课文,是难以提高一个人的语文素质的,也难以达到厚积的目的。语文学习最终是需要引导学生到课外阅读这个海洋中博采广集。但是,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爱文学、爱阅读、爱写作的阵地,在这个阵地上打持久战,是引进洋武器好呢,还是祖传秘方有效?或是中西合璧?这需要我们好好研究,冷静思考。建国几十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走了不少弯路的,有时候似乎是在扮演类似邯郸学步的角色。我们在那么决然地否定传统教学(比如有一段时间我们把背诵一概地斥之为死记硬背而加以鄙薄)的同时,也抛弃了汉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在母语教学中迷失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