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数字产品我大概了解了,Top 10的战略产品我们也薅出来了,然后呢,下一步该怎么办呢?”
“有些是技术平台型的产品,也需要两周发布一次吗?”
“我们已经尽力让业务、运营、开发和测试都坐一起了,这样是不是就够了?”
“从项目制到产品制,中间有很多过渡态我能理解。那到底要多‘产品化’才算够了呢?我们做了用户研究、制定了成效价值指标,是否就已经足够‘产品化’了呢?”
“……”
作为组织中产品制转型的推动者, 在“ 确定正确的产品边界 ”以后,可能很快就会想到这几个问题。从项目制到产品制,说来只有6个方面的不同,但要实施起来,却没有可以一二三按部就班的套路。上面这些问题的背后,本质上是源于:
本篇就来谈谈这些问题。
前文谈到,产品制的本质之一,是要如何应对“ 不确定性 ”,构建快速响应外部变化的能力;
而从另外一面看,我们看到含慧者了数字产品的容器——大型组织作为一个超级复杂系统,所具有的“ 复杂性 ”,与天生具有产品基因的中小型互联网企业相比,这是转型组织所遇到的完全不同的一面。
在应对外部 不确定性 上,有四个值得考量的维度:
在应对组织内部 复杂性 上,有两个不可忽略的维度:
如果把这内外部的六个考量维度放在一起,就会形成如下的一个框架(Digital Product Management Framework, 以下简称DPMF)。以这个框架为一个基点,通过考量在这些维度上的实践情况,可以对组织当前产品化运作的状态建立一个初步、系统的认知。
(图1 认知数字产品管理的成熟度 – DPMF)
(图2 认知数字产品管理的成熟度 – 不同维度下的产品实践)
比如 价值驱动 维度:
“数字产品在组织中的核心定位”,即数字产品所提供的核心能力,如果粗略地来讲,有三种倾向性:
(图3 以一个大型金融企业为例,数字产品的核心能力)
(图4 企业中的数字产品型 B.E.T)
这三种不同模式的产品,在产品管理实践的侧重点要求是不同的:
(图5 ThoughtWorks数字产品管理成熟度模型 – 实践成熟度等级)
为了提供指引,在DPMF中,提供了从-1到3五个级别的成熟度等级。以成功度量实践为例,碧孝这五个级别的含义分别为:
(图6 ThoughtWorks数字产品管理成熟度模型 – 实践成熟度等级示例)
所有产品都需要每两周发布一次吗?不管什么类型的产品,都需要把用户研究做到极致吗?是否每个产品都应有“一致”的增长和运营策略?哪些产品做“虚拟”端到端团队就够了、哪些产品必须有“实体”的端到端团队?答案肯定是不同的,甚至整个组织本身的状态也会影响到成熟度目标的设定,好比谈薯变速档要适合坡的高度,否则适得其反——“ 流畅 ”就好,而不是“等级越高越好”。
例如,在一个“数字化转型”有着广泛认知、“敏捷性”深入人心、科技为核心、IT基础平台和创新基础设施已到位的组织里,产品制相对来说有一个较好的土壤,在产品管理成熟度目标可以设置相对得高一些,如模式B的 价值驱动 、 沟通协作 、 治理管控 维度都设置到了最高;模式E则在 用户中心 、 价值驱动 、 快速响应 和 持续增长 都设置到了最高;模式T则在 价值驱动 和 治理管控 上接近最高。
(图7 不同数字产品型的成熟度目标要求不同)
如果应用模型,想要对组织内产品运作的成熟度进行评估,建议步骤如下:
下图展示了,一个组织中3个产品团队的成熟度评估结果,可以看出,每个产品团队提升的侧重点实践会是不同的。
(图8 不同数字产品型成熟度目标要求不同)
藉由成熟度评估的结果,对比组织中对相应产品型的成熟度目标,那就可以制定出相应的实践实施路线图:
如图所示,这是上图中的统一支付平台产品团队的实践实施路线图:
(图9 产品团队实践实施路线图-示例)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实践能力提升时,一些是团队内部自己可以提升的,比如成效度量、用户研究;一些却是在组织层面支撑需要提升的,比如滚动预算、跨职能团队。
(图10 应该如何理解并使用DPMF)
了解了当前组织中产品化运作的成熟度,如何有效提升团队的产品实践能力?团队级实践怎么办?组织级实践怎么办?如何能实现更轻量级的规划?数字产品的成效和进展如何度量?且等后续分解。
文/ThoughtWorks亢江妹 王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