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让幼儿理解、掌握方位词,并初步学会正确、灵活运用。
2)、引导幼儿运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进行创造性地表现和表达。
3)、采用游戏的形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共享游戏的快乐。
4)、通过游戏让幼儿懂得要听妈妈的话,做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的准备:利用日常生活中各环节,初步让幼儿感受方位词,并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2、物质准备:
1)、多媒体电脑课件、录音机、磁带(音乐磁带和录有教师讲话的磁带)
2)、课前与幼儿一起玩毛绒玩具,并让幼儿记住它们的名字。
3)、创设游戏的环境:课前将毛绒玩具藏到活动室各角落。
4)、为幼儿提供各种藏身的道具,如:大的纸箱、大的桌布等
活动流程:
1、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游戏“找朋友”:
活动材料准备要注意什么
以下几方面:
1、要考虑材料和活动目标的关系
准备活动材料首先要考虑的是活动目标的要求。要通过这次活动使幼儿达到什么目标,就要相应准备什么材料,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达成目标。例如,观察的活动就要准备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观察对象,必要时还需要提供观察工具(如放大镜)。分类的活动,则应为幼儿准备分类盒、分类对象,而且分类对象的数量和特征要便于幼儿分类。测量的活动,则应准备测量对象和必要的测量工具。这样围绕目标提供材料,才能保证材料在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要考虑材料的结构性
准备材料时除了要考虑活动目标,对材料本身的结构也要加以考虑。如果材料具有丰富的结构,就能促使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得更丰富的认识、发现甚至创造。
所谓材料的结构性,就是一个或一组材料所具有的特征,不同材料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材料中所蕴含的可探索性、可利用性等。此外,教师在准备材料时还可以考虑:提供给幼儿的材料是成品,还是半成品,怎样为幼儿提供可以选择的材料?哪些材料可能引起幼儿的创造性使用?等等。总之,教师准备的材料结构越丰富,教师对材料结构的认识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的操作。
3、要考虑材料的数量
教师在准备材料时,不仅要考虑提供什么材料,还要考虑提供多少材料。只有提供充足的材料数量,才能保证每个幼儿在活动中的操作需要。但是,不同的活动对材料数量的要求也不一样。如果是桌面操作材料,则一般需要为每个幼儿准备人手一份,以保证其进行单独操作。一些需要合作的小实验或解决问题的活动可以每个小组一份材料。对于感知观察活动,则应视情况而定,有的要求每人一份材料,有的可以每组一份材料,还有的比较大的观察对象甚至可以全班集体观察同一个对象。有的活动需要提供多样性的材料,但不可能为每个幼儿都准备很多,可以采取每组一份材料,组内幼儿相互交换,甚至各组提供不同的材料,允许幼儿轮流到各组去进行操作。
在数学活动中要注意材料投放的几个原则:
1、层次性原则能促进不同水平幼儿的发展
所谓层次性是根据个体差异,把应掌握的内容分解成不同层次,并配有不同层次的材料,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能够有兴趣地进行动手操作、深入探索,有效地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皮亚杰强调:教师应了解儿童,教育教学工作不能成人化,要重视儿童的特点,要适合儿童发展的水平。基于这个观点,材料的投放要体现多个层次,让能力弱的幼儿操作起来也不感到太难从而失去信心。提供有层次性的学具能引导幼儿选择合适自己能力的材料,慢慢地从一个较低的层次发展到另一个相对高一些的层次。因此,我在设计材料时注重材料的高、中、低三个水平,同样的一个学习内容,让不同水平的幼儿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以满足每一位幼儿的需要,开发每一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操作结果层次不同,这时教师一方面加以肯定、鼓励,另一方面,可引导幼儿交流、学习思考他人的不同操作结果,以相互影响、促进。
2、多样性原则是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动力
所谓多样性,首先是教师为幼儿提供的选择材料的多样性,能够从我们的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需要出发,为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发展服务。其次是指在数量上能够满足班级幼儿自由选择不同和相同材料的需要。
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色彩鲜艳、可以变化的事物较易引起幼儿的兴趣),我们在完成某一教育目标是设计、提供的材料力求做到角度不同,充分多样,以满足幼儿反复练习操作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二方面:第一,同一目标设计相同名称游戏,提供不同操作材料。如:数学棋类游戏,我们提供幼儿所操作的棋子,有的是玻璃弹子,有的是瓶盖子,还有的是涂上颜色的果壳等。第二,同一目标设计不同名称游戏,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如:复习10以内加减法,我们设计的材料有转盘、拼图、下棋、钓鱼……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使幼儿百玩不厌,通过玩相同或不同的游戏,操作不同的材料,幼儿会发现操作结果有时相同,有时则不同,以此能激发幼儿思考,寻找其中的奥秘。
另外,多样性还体现在材料数量比较充足,能够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能够让幼儿在操作中,按照自己的意愿添加和改变等方面。幼儿好模仿,他们有时会因为同伴操作材料的新奇有趣,而产生对该材料的操作欲望,这时就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材料可供幼儿活动使用,以保证让幼儿的操作活动顺利进行下去。
3、暗示性原则是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所谓暗示性是指在教育中,教师给幼儿提供教育目标显性、可见的材料,但在活动中,幼儿无须老师手把手地教,而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找出规律,按规律再次模仿或创造的学习。
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和疑惑,在理解他所接触的世界中,有其独特的视角,这正是创造力发展的机会,幼儿理解的过程正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而创造性思维形成来源于对有暗示性的材料的操作。幼儿通过对暗示性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等发展创造性席位,暗示性的材料具有提醒人,引起人注意的特点。例如:在排序的材料中,我们把学具设计成图形宝宝、水果宝宝、气球宝宝乘火车,把图形宝宝定为暗示区,图形按£r亖,r亖£等模式进行排列,引导幼儿找出排列的规律,并按规律选择不同的图案将图形宝宝送上火车,孩子们不但能找出规律进行模仿,而且有部分幼儿还能按规律选择颜色进行排序,并能使水果、气球等也能按ABCC,ABBC等模式进行排序,幼儿通过对材料的观察、分析,在材料的暗示中掌握了排序的规律并能举一反三、学会迁移,这就能使幼儿思维活跃,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其次,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1、利用材料引发兴趣,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我们可以较直接地看到:非正式活动时,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适应的材料,能引发幼儿的活动欲望,使幼儿不由自主地产生我要玩一玩的想法,拿起自己十分想要玩的材料摆弄起来,不断积累有关活动的经验,产生初步的探究兴趣。幼儿在对材料直接感知和具体操作摆弄的过程中,不断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向自己提出新挑战,想出对材料的新玩法,并把所有的感官都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等等,这样的过程,使幼儿巩固了活动的兴趣、发展了智力,并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
2、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自主性的形成是时代发展对人的需要,也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发展幼儿的自主性是早期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幼儿提供可让幼儿自由选择的各式操作材料,但不规定幼儿操作材料的具体方式的详细步骤,使幼儿能够有机会按照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能够按自己对材料的不同理解,结合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以各自不同的活动过程,与材料互动,给予了幼儿极大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支配控制自己的行为的空间,使幼儿能够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自主性的形成。
3、发展幼儿积极的情感
幼儿在活动时,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进行操作,也可以在过程中调换、调整原来没想好的,但暂时无法做到的方法,更换难度过大的材料,或者向自己提出挑战,在自己不断创造的最近发展区里,通过一定的努力,来发现和创造,在整个过程中,孩子没有失败的压力和恐惧,没有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不断地为完成了与自己的能力相匹配的活动感到高兴,为自己的新发现、新成功感到自豪和骄傲,每一个孩子都觉得自己很棒,自己又进步了,自信心不断地增强,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感受的是成功的快乐和欢欣,经历的是良好心理体验,发展的是积极而健康的情感。
从学前期幼儿的思维的特点来看,他们的思维是具体的、形象的,是从直觉形象思维向表象思维再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因此我设计、提供了色彩鲜艳、形式多样的操作材料,这深深吸引了幼儿,幼儿接触到的数学不再是枯燥、乏味、抽象的,而是美丽、生动、具体的。幼儿通过自己的动手摆弄、操作,感知和体验明显的或内含在玩具、学具中的有关数学知识,积累经验,引导他们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大大增强。他们会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数学活动中他们如此表现,在其他活动中他们也常常好学好问,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适合幼儿动手操作、有层次性的材料,使幼儿在数学活动及其他活动中都能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热情,注意力集中,不易受干扰,对数学活动兴趣浓厚了,求知欲望旺盛了,他们爱动脑、爱提问、爱探索,并反映在其他各领域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游戏中,爱学习将为入小学乃至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