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与教育的目的及培养目标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落实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学实效性是指为达成教学预期目的选择最有效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使教学具有最大的效益。这里指的最大效益除了教学的知识点、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外,更多的是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探求数学的热情与能力。而教学目标对于课堂教学的深度、广度、以及教学的长远效应都将起到极为核心的作用,因此确保实现教学实效性的根本途径就是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
确定有效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
认识了教学目标的内涵与价值,我们还要找准确定有效教学目标的途径,这样才能真正知道我们的教学,使教学设计更具实效性。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素养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其中最受大家关注的就是对于教材的理解与挖掘以及对于学生的尊重与引导,这是做好教学工作的根本所在,那么对于教学效果起到核心作用的教学目标也必然要从这两个方面为确立的根本。
1.整体把握教材——挖掘教学本质
数学的知识结构是链条状、螺旋上升的,作为教师只有把握教学内容的基本脉络,知识间的承前起下、因果关系,才能整体的把握数学教材,也才能抓住数学教学的本质。这是对教师数学素养和基本功的要求,同时也会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必须引起教师关注的问题。以新世纪教材六年级下册《变化的量》一课为例,来说明教师整体把握教材对教学目标确定所起的重要作用。
初识教材,一节《变化的量》并未引起我过多得关注,只是将教学内容简单的看为
教学时采用了情景的逐一呈现逐一讨论的方式,同学们对于理解每一种情景的呈现没有任何困难,对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变化的量也非常认可并能举出例子,一节课顺利又平淡得结束了。下课后我反思一节课的教学,总觉得缺少了什么。学生有源于需要的探究吗?学生真的没有困难吗?这节课的价值仅限于此吗?带着这样的问题我重新研究了本课。
在课堂中教师不断运用分类的方法让学生在相对复杂的情境中通过逐步剥离发现事物的特征。分类概括,不断地寻找联系,在分类的过程中对变化的特征进行聚焦,把本质的东西找出来,引导学生面对新事物时能够整体观察、深入探究、自主构建模型,形成结构化的认识。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建立数学思想,反过来数学思想又帮助学生理解与解决数学问题。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灵魂”,它隐形于知识的形成过程之中,是对数学内在规律的理性认识。通过整体的把握教材教师抓住了教学的本质:第一、正反比例都是对规律的研究,规律的研究要基于影响规律变化因素的研究。第二、从教学实践的层面,学生从直观经验上更多的孩子停留在变化趋势上,而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影响变化的因素。正是这样的钻研教材,整体把握教材,才能更好的把握教学的本质,使学生的学习更有实效。
2.深入调研学生——找准知识生长点
学习活动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学习新知。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他们的发展需求也不同,不同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与策略获得不同的体验,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只有深入地进行学生调研,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和水平,才能更为有效地抓住知识的生长点,实现教学的实效性。于探索;学会想象、敢于想象。这样的获得,远远超出学数学的一般意义,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对自己发现、自己归纳的自觉性逐步增强,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不断的提升,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准确清晰,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的设计,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并最终指向教学任务的完成。通过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对学生的深入分析从而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对实现提升教学实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拥有了“研究的意识”和“思考的习惯”,学生才能使更有思想、更加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