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 欢迎光临可关玩日记,免费分享生活知识及创业资讯
  • 从生活中,你悟出了什么经验? 最少说2个

    从生活中,你悟出了什么经验? 最少说2个

    1、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不劳而获的道理。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眨眼就过了一天,人生有多少个十年。

    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是沉还是浮实验实验通知单

    一、教学内容
    “物体在水中沉还是浮”属于一节观察、实验课。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科学课并不陌生,而且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在活动的过程中试着用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着科学探究活动,从中也体味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了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小组间也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
    “沉和浮”是学生在生活中亲眼见过的十分熟悉的现象,对于“沉和浮”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但对“沉和浮”他们也有着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在水中,钢铁会下沉,用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浮呢?”,“潜艇为什么既能潜入水下,又能浮在水面呢?”,“有的塑料片是浮的,有的塑料片却沉在水底……”关于沉和浮的问题,这里主要涉及物体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他们会试着做出一些解释或推测: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轻重有关;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和物体是否空心有关……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水平,适当的调整教材,主要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通过推测→实验→讨论交流使他们认识到有些推测与实际观察结果是矛盾的,从而弄清物体的沉浮与轻重、大小是否有关系。
    三、教材分析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沉浮单元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物体沉和浮这种常见现象的开门课。这一课,主要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研究观察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在观察研究活动中,扭转学生思维中的一种错误的感性认识——认为物体的沉浮与它的轻重、大小有关系。通过实验的事实,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它的轻重、大小没有关系这样一个简单的理性认识。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会产生新的问题——物体的沉浮究竟与什么有关系呢?以此问题为导向,引向本单元的后几节课的学习,引向初中,甚至高中的学习。这一课是保持学生长期探究沉浮现象的基础,也是关键。
    教材设计了三个活动:一开始让学生进行一项简单的观察活动,引出观察物体沉浮的两种方法,在学生讨论确定观察沉浮的方法和标准后,开始第二项活动: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情况。经历推测假想→实验验证,使学生对于“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没有关系”这样的结论产生怀疑时,于是就有了第三项活动:相同大小与相同重要的两组物体实验、观察、比较,最后引导学生对本课所做的一系列观察探究活动的过程进行思考讨论,使他们认识到“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相同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最终让学生感知到的是物体的沉浮与轻重、大小是有关系的。但是,经过认真钻研分析后,发现教材在编写上存在一些问题:第二项、第三项活动始终围绕着“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这一问题的。通过学生的实验、观察、讨论与交流,最终得出“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轻重有关系”的结论。如果站在科学的角度上,实事求是地去审视这一结论,我们都会得出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轻重是没有关系的。物体的沉浮与它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大小有关,与物体、液体的密度有关。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我们不要求得出多么准确、科学合理的结论,但我们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导向。因此,对教材进行了改编。设计了两项活动:第一项活动:观察身边多种物体的沉浮,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并讨论交流“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重点讨论“物体的沉浮是否与轻重、大小有关”,得出“物体的沉浮与它的轻重、大小没有关系”这样一个科学的结论。第二项是拓展活动:改变物体的沉和浮 ,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导向,同时又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动脑的能力,用科学方法观察、实验,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沉和浮的现象对学生是熟悉的,但对于影响沉和浮的因素学生是陌生的。在他们的思维意识中,总感觉到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大小有关系:重的沉,轻的浮;大的沉,小的浮……而且这种认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印象已经很深了。要想扭转这种认识就有了一定的困难了。因此,使学生的从错误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正确的理性认识——物体的沉浮与它的轻重、大小没有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突破这一重难点的办法就是实验、观察,用事实来推翻学生思维中错误的感性认识,树立正确的理性认识。(比如:大铁钉和大头针,一个大,一个小;一个重,一个轻,但放入水中都是沉的,它们的沉浮和跟它们的轻重、大小是没有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