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你奉上林则徐的对联,请参考: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则增其过。
二、有关的故事如下,请参考:
名人爱写“治家对联”,犹如爱他们的文章、事业一样,那么痴迷,那么钟情。这些对联挂在墙上,孩子们天天眼里看着,口里念着,耳濡目染,对他们的人格与品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效果不在“言教”和“身教”之下。
明朝著名书画家徐渭,为了教育子女认真读书,晚年曾撰写一副令人费解的家教奇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此联妙在一个“好”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意为:少年时期正是读书好时光,可惜不知读书的重要不喜欢读书;年纪老了,懂得读书的重要,想好好读点书,可是老眼昏花,力不从心已经不能好好读书了。告诫后辈要珍惜时间,趁早好好读书,做一个知书达理的人。
就连古时的皇室也重视家教。明朝嘉靖皇帝,幼时很贪玩,不爱读书。他父亲兴王心中很担忧,将他关在书房里,罚抄一副家教对联:“读书好练武好学好更好;创业难当权难知难不难。”并规定每天要抄100遍,不完成就要受鞭笞。嘉靖皇帝整整抄了100天,终于悟出了父亲的苦心,痛心大哭,跑到父亲面前跪下请罪。从此,用功读书,并把这副对联挂在书房里,作为座右铭。
清代才子郑板桥,为了教育子孙如何做人,曾写过一副家教联:“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联中,教育子孙做人要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刚直不阿,寄寓了深切的希望。清代文人王之春也有一副家教联:“少读书,便是低天分;行刻薄,真乃大糊涂。”联中的意思是,人没有天生的低天分,一个人天分的高低全在于后天的用功程度,天分低是因为自己少读书的缘故,由此勉励儿孙要多读书。
民族英雄林则徐也十分重视家教,曾写过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则增其过。”林则徐晚年因病辞官回乡,过着俭朴生活。他对子孙要求甚严,处处言传身教,时时督促教导,乡亲们无不称赞他是做人的楷模。
郭沫若曾于1940年,为其侄媳魏蓉芳题写一联:“莫学芙蓉空有面,应效芬芳发自心。”此联妙趣横生,用蜂腰格自然地嵌入媳妇名字,情深意切地教导她要诚实做人,表里如一,不失为家教的劝世箴言。老舍先生在女儿出嫁后,十分关心女儿女婿的生活,给他们写了一副对联:“劳逸妥安排,健康多福;油盐休浪费,勤俭持家。”此联为女儿今后的生活作了长远规划,愿她治家有道,健身有方,充分体现了父母对女儿的爱护和关心。
这些情真意切的治家对联,底蕴厚重韵味长,或指导为人处事,或勉励勤奋求学,或促其养德积善,皆给后人树立了典范。少年儿童天真自然,犹如一张白纸,“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以上这些话和事,真值得我们深思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