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设计的原则包含:
1、目标一致性原则;
2、分工与协作原则;
3、有效管理跨度原则;
4、权责对等原则;
5、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
6、精干高效原则;
7、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原则。
组织设计的原则是在组织设计的过程中,其原则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的经验积累,应该为组织设计者所重视。
扩展资料:
一个设计完善的组织机构可以帮助企业适应所处的环境变化,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增加企业对外竞争力,同时有助于企业内部的技术开发,人员素质提升和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
组织设计主要是研究如何合理设计企业内部组织架构以及确定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关系与合作模式的过程,组织机构与管控模式有效与否受到组织中的指挥系统、信息沟通网络以及人际关系的影响。
组织是有确定目的,有精心设计的结构和协调活动系统的社会实体。组织架构是从战略的功能定位出发,涉及组织架构设计,公司治理结构,以及责权体系,管理流程、业务流程,控制体系等一整套的工程,组织是实施战略的保证。“一等人用组织,二等人用人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组织设计的原则
学校即社会?为什么?
学校即社会的思想在当前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体现为:教学活动注重儿童的经验和生活,强调儿童的兴趣和意愿,以此为出发点开展教学,强调课程的生成性等等。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幼儿园并未成为社会的雏形,幼儿园和社会的联系依然缺乏,儿童的社会生活经验并未成为幼儿园课程的主导因素。
学校真的应该成为并且能够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雏形的社会”吗?
首先,我们都会承认儿童的生活经验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杜威认为“经验是一切有价值的训练的源泉”,教育就是经验的不断改造。儿童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对他们来说更为真实、更具有动机。假设学校成为一个小型社会,那么儿童在每学习一样新知识时,他都可以看到学习结果今后在社会中的应用,因此他的学习动机也会更加强烈。这是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显著体现。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思想很有可能使人们在无论学习什么的时候都强调它的功利价值,从而使知识失去它自身的“尊严”。
其次,学校应该如何选择儿童的社会生活经验?尤其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越来越复杂、分化,不同的儿童的经验也各不相同,哪些经验适合学校的教育?如何简化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学校应当怎样以最好的方法授予儿童更多的、可靠的知识?这些问
题,杜威都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方法作为指导。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不知道如何处理儿童的经验。最简答的例子,当一个儿童提出要做一个飞机模型而另一个儿童提出要观察小虫子,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的需求和经验,教师在学校应该如何应对如此纷繁复杂的情况呢?
最后,如果学校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那么相比于传授知识的大学,职业技术学校是否更符合“学校即社会”的理想呢?我们的职业技术学校提供给学生“做中学”的机会,学校和社会紧密联系,倘若我们稍加改进,以实验、活动为中心,知识的传授作为辅助,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那么这种学校是否更加符合理想的社会雏形呢?再看看我们的大学,以思维训练为借口,把学生集中在教室教授各门各类的课程,学校作为一个象牙塔,与社会实践相隔离。四年结束之时,有多少知识学生们还记得?思维训练的效果是否如期所言?踏入社会之后,有多少人要从头开始学起?这算不算对教育的浪费、对学生生活和生命的浪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