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语文是最基本的交际工具,只有孜孜不倦的学习及培养,方能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这才体现了语文在教学培养中得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语文学习应该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弘扬人文精神。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听力训练,这样才能考查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采取正确的听力训练方法,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正确理解短文内容,高效准确地完成规定内容。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语文听力训练的重要性,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进行听力训练,多看、多听、多记,这样才能积累更多的素材,获取更多的信息。学生在做听力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准确找出关键词,并牢牢记住这些关键词,将其熟记于心,学生还要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即使记不住完整的内容,也要将一些重要的词语记录下来,然后再根据自己的语言习惯,将其组织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学生如果在听力训练过程中做到以上几点,肯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自身的听力能力和语文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前五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上台讲故事、诗朗诵,这样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众所周知,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如果仅靠个人力量去获取知识,是完全不够的,毕竟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有限,通过这种途径,学生能从更多的渠道获取语文知识,增加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使学生的知识面逐渐扩大。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重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大意,并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积累词汇,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教师要在其中做好引导工作,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训练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一定表扬,并对答错的学生给予鼓励,让学生在自主解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将阅读作为自己的日常活动,使之变成自己的习惯,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和词汇量,提升自身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文能够直观体现学生的语文知识综合能力,是检验学生语文知识掌握情况的标准。因此,作文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是提高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平时多写随笔、日记和周记,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安排情况,选择合理的写作方式,这样学生在叙说自己的内心烦恼和情感故事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和写作水平。在长期的随笔、日记和周记写作中,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心事和烦恼都写在里面,这样能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教师不仅要从以上几点做起,还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初中语文教材进行认真钻研,及时备课,更好地写好教案,多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结,并在初中语文课堂上采用情感教育教学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并严格按照自主学习的教育教学理念,坚持合作学习的教育理论,将自己作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主导,将学生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以良好的教学意识为基础,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根据创设的语文教学问题情境,科学合理地设置一些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延展性的问题,让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这样才能在极大程度上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知识的乐趣。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写课后小结的好习惯,将自己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及时和教师、同学进行沟通与交流,有效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进而提高初中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通过日复一日的经验积累,对语文学科教学方法和措施进行积极探索、创新、总结和实践,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经验分享 1.教学生活化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我在上《笑的武器――浅谈华君武动物漫画》一文时,让学生介绍课外阅读中自己喜爱的漫画,并在黑板上描绘出来。其中《今天我请客》画的是一位中学生把同学带到公厕前说:我爷爷在这守门。道出受困于请客之风的学生的无奈。并由此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生活现象。《请求》画的是一群身背与自己身体同等体积书包的中小学生在一所减肥中心前排队请求给书包减肥,道出学生对学习负担过重的强烈抗议。学生从漫画夸张的手法中,领会到幽默浪漫的情趣。通过赏析漫画,培养关心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上《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书籍形式的演变发展中领会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我引进了计算机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有关知识。在上《语言的实际应用》时,我设计了一组模拟招聘,并穿插原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杨澜(现主持凤凰卫视中文台《杨澜工作室》节目)在应聘《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时的出色答辩。这样的教学有效地打破了课堂有限的时空,丰富了课堂信息的容量,使学生感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教师在完成一节课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地溶入课外知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电影、电视及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情节、人物等。这些都是引发学生兴趣的关键。
2.要明确注意的指向性
注意的指向性就是指在某一个瞬间,运用相应的感官(视觉或听觉)注意特定的对象(细节)。首先,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的视觉、听觉有主有从。语文能力的培养主要有听说读写几个方面。对于课堂中学生要感知的对象,尽量避免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同时负担同强度的任务。
如一堂以听为主的课,老师就不能又布置学生在听的同时注意并记录当时情景。其次,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感知注意的焦点。心理学家认为,人脑有自动摒弃不必要的信息而摄取有意义的对象的意识。
电影电视就有许多镜头采用这种处理办法,即画面上,当一个角色讲话时,他的像就清晰,其钝角色进行模糊处理;当其他角色讲话时,模糊图像转为清晰,先前讲话的角色图像由清晰转为模糊。在语文教学中亦可采用类似手段,调整焦距,将重点、难点调成感知对象的焦点。新编初中语文教材大增了文言文的阅读,这就要求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感知课文大意。如《卖油翁》一文,可将所记叙的事件作焦点通过了解陈尧咨射箭、卖油翁酌油的结果经过明白熟能生巧的道理。而《宋定伯捉鬼》一文,则可通过让学生综合层意来感知课文大意。在语文教学中,感知对象与背景间的对比度、对象的新异点和指向性事激起学生注意的三个要素。语文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去感知课文,或加大对比度,或突出新异点,或明确指向性,或三者并用,使语文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教学中只有学生对教材感知得越充分,越全面,才能形成更为清晰的表象和概念,为下阶段的理解教材打下基础。
3.学习者之间的心灵交流,进行情感教育
在学习过程中,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比较巨大;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积极的、健康的)去感染学生,诱发和激励学生的良好的情感体验,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4.教师要把爱贯穿始终,进行情感教育
产生教育艺术和方法的根源及基础是爱心。情感的培养仅依靠命令行不通。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就要热爱并关心学生,让学生充满希望,这是德育实效发挥的基础。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道德品质非常重要,这一点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都深有体会。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这也对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较好的阐述。以爱为前提而建立的充满尊重、信赖和理解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一定会使学生对语文课的德育内涵有深刻的体验,从而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高尚的社会理想及远大的科学志向。
5.提升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实际上,课堂提问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学生要组织自己的语言发表其见解与观点,这样一来,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胆识,又能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切实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堂的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一些语言基础知识,而且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来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找到课文中的矛盾重点,然后先从课本内容进行提问,再结合生活中存在的类似问题引申到对生活、社会热点等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打开思路去联想,而不仅仅局限在课文所讲述的故事情节中考虑问题,从而缩短课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这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保证同学们对问题想回答,能回答,让学生兴致高、情趣浓,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