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大创新教育解析
一所并不知名的工科大学,缘何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比赛中频频折桂?一群普通的在校本科生,为何几年间就获得了131项创新专利授权———
在日前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主办的“中国第二届外观设计专利大赛”上,曾经10次在全省及全国性设计赛事中获奖的安徽工大“创新能力试点班”刘峰同学的作品《组合家具》获得银奖,成为安徽省唯一获奖专利。这位已拥有17项国家专利,其中13项已授权的学生再次成为校园的“科技之星”,该校的“创新能力试点班”也着实“风光”了一把。
早在1995年,安徽工业大学就开展了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和研究,在大学生中推行创新与人文素质教育。2001年,该校决定选择试点学院,系统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创办“创新能力试点班”,采取以创造学系列课程为载体,课外科技活动为主渠道,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创新基地为依托,“五个一”训练和“三百”活动为重点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试点班的学生进行强化性的专门训练。5年来,机械工程学院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试点班学生的小设想、小观察已达4万余条,共提交了360多项专利申请,获授权专利131项。平均每人的读后感、观后感、笔记等达5万字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字。
针对“创新能力试点班”的同学,该校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开设《创造力开发与训练》《创造心理学》《发明与专利》《创造工程学》《发明案例分析》《创造技法》等六门创造学方面系列选修课,系统地学习创造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为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观察意识,要求试点班的同学在大学四年中坚持“每日一设想、每日一观察、每周一交流、每学期一创意、每人一项专利”(“五个一”训练)活动。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学生参加专场报告、讲座、科技作品、创业计划竞赛、网页设计大赛以及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形式的竞赛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中的《创新教育实践》学分。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即在课堂教学中将创造技法训练与课堂专业教学内容有选择地结合,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鼓励教师之间的学科交叉,施行第二课堂科研活动导师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保障和激励机制,使教师与学生的创新科研成果和教学实践相辅相成。
创新的本质是人文精神的体现。5年来,该校在试点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积极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制定了“人文素质教育实施方案”,选择“读百部名著,观百部名片,唱百首名歌”的“三百”工程活动作为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楔入点,为每位同学建立素质教育档案,要求每位同学每年读4部以上名著,每年将其所读的名著填写在素质教育考核本中,并作笔录,每年度评奖考核一次,每年开设了203门相关选修课程供同学们选修。学校电影院每周六播放两部中外名片,从2001年开始每学期播放60余部名片供同学们观摩。
在推进创新教育的实践中,他们还总结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推出了联想式、对比式、案例式、互动式、自学—讲授式、教学五步法(引导、自学、教授、讨论、练习)等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锻炼实践能力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该试点班还依托创新实践基地,使学生的创新设想或专利项目能够在第二课堂中自己构思、完成图纸或加工工艺,并亲自动手完成加工和装配、调试,从而使学生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上得到充分培养,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5年来,试点班的同学申请专利已达到365项,到目前为止已授权131项。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该校创新能力试点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已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浓厚了“人人谈创新、时时在创新、处处有创新”校园创新文化氛围。近年来,该校还建立以“挑战杯”科技作品及创业计划两大系列竞赛为龙头,以数学建模、机械创新竞赛、结构设计大赛、学术报告、专科竞赛等为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创新实践,产生创新成果为主线的较为完整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体系。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奥林匹克”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该校学生屡获佳绩,在与全国近300所高校、近万名大学生参赛的激烈角逐中,安徽工业大学所排位次名列第15位,与清华等名校站在了同一阵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