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 欢迎光临可关玩日记,免费分享生活知识及创业资讯
  • 农业创业故事:发现鱼鹰养殖商机之后赚千万

    农业创业故事:发现鱼鹰养殖商机之后赚千万

    农业创业故事:发现鱼鹰养殖商机之后赚千万

    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个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朵飘浮的淡淡的白云。下面分享成功的创业故事。

    正在带着鱼鹰抓鱼的人就是杨玉藩,他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鱼鹰驯化基地的创始人。

    杨玉藩:喝……

    听到杨玉藩的号令鱼鹰就会立即潜下水去抓鱼。

    杨玉藩:喝喝,就是下面有鱼了,敲一下,下面有鱼了,马上下去。去找鱼。

    鱼鹰学名鸬鹚,脚像鸭子,嘴像鹰。经杨玉藩驯养的鱼鹰,捕鱼时只要用特别的呼喊声引导鱼鹰捕鱼,鱼鹰捕到鱼后会主动靠船,把猎物交给杨玉藩。

    杨玉藩:你看这些鱼鹰让它们看一下,就是小鱼鹰,它看见以后,它以后就慢慢熟悉这个动作,上来叼着鱼叫它炫耀一下,它掉下来它就没奖励了。

    被高举起的鱼鹰会引来其他鱼鹰羡慕,这能让鱼鹰更加卖力地捕鱼。

    杨玉藩:给它吃一点让那些也看见,不给它们吃,以后它们慢慢就(知道)必须要捕鱼,不捕鱼就没得吃。

    鱼鹰捕鱼表演,现在已经成了大理洱海一道独特的风景。可在2008年前,整个洱海的鱼鹰几乎绝迹。

    渔民杨月岗:一年比一年紧张,喂不起它(鱼鹰),养不起它(鱼鹰)。

    杨玉藩的朋友杨欣:鱼鹰户,当时的鱼鹰只有几十只,整个洱海,然后不是集中在一处,整个洱海散布的。

    杨玉藩:2008年回来时候,鱼鹰不到60只,已经越来越少,比如有一家人才养了五六只。

    可就是在这样情况下,杨玉藩用了6年时间,在大理洱海打造出一个鱼鹰驯化基地。在2014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一年光门票就能卖3000多万元。

    游客: 我觉得它们能听的懂人的话我觉得特别神奇。

    游客:感觉太刺激了。

    记者:哪块刺激呢?

    游客:就是它们捕鱼的时候,感觉把这个鱼抓住不放。

    杨玉藩驯化出的鱼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他又是如何把濒临灭绝的鱼鹰捕鱼打造成大理洱海的一道旅游风景呢?

    杨玉藩就出生在洱海边上的一个渔民的家庭。1995年,16岁的杨玉藩初中没念完,就跟着大伯一起在西双版纳等地修水坝。

    杨玉藩:从小我们就会一样东西,打渔,打渔的话至少要2个人,那时我十六七岁,必须要出门,出门的话,人家带你是看得起你。

    杨玉藩十分珍惜这次出门打工的机会,在工地他干活很卖力。

    杨玉藩:河水比较大就栓了一根绳子,他们上面所有人拉着我,我就下去,然后下去的时间等气喘不过来就上来。那个别人干不了,人家也不想干。

    大伯王月全:困难的地方人家不去干,他都报名我去干。

    杨玉藩:当时年龄我最小,就是年轻好胜,人家不敢,不想做的我去做。

    干活卖力,又有组织能力,杨玉藩很快当上了包工头。到2008年,杨玉藩已经积攒了100多万元的存款。可他却突然放弃了在外打工,要回家养鱼鹰。

    朋友杨利元:原来我们两个一起干那些工程,他也赚到一点钱了,我就说你好好干工程你干这个干吗。

    朋友杨欣:我们朋友都反对,普遍都反对他,因为当时可以说没有任何前景,那时候。

    朋友说养鱼鹰没有前景,是因为当时在洱海鱼鹰很分散,每家只有几只。没人觉得杨玉藩还能干出什么名堂。

    渔民杨利元:这个鱼鹰要灭绝了,大部分就说你的这个是天方夜谭,怎么可能呢?

    鱼鹰曾是生活在洱海边的白族人最好的伙伴,当地不少渔民,世代都是靠着鱼鹰捕鱼挣钱,维持生计。

    杨玉藩:我们祖祖辈辈也就,不知道多少代就是靠着鱼鹰,鱼鹰是我们家庭成员中的一员。

    曾经辉煌的洱海鱼鹰怎么就濒临灭绝了呢?

    原来1995年开始,当地政府为了保护洱海的生态环境,每年有6个月时间不允许捕鱼,这样,渔民就很难在禁鱼期养活鱼鹰。

    渔民杨月岗:吃的(鱼)没有,拿给它(鱼鹰)吃饭,吃了以后,它(鱼鹰)就死掉了,没办法。

    记者:鱼鹰如果吃饭就会死?

    鱼鹰:恩,死,它只是吃鱼。

    渔民:鱼鹰飞到水里面就违章了,违章了人家就给你罚款,罚款就养不起了。

    一只鱼鹰一天要吃1斤多鱼。2008年,当地政府把禁鱼期由半年又改为8个月,这样一来,当地渔民更养不起鱼鹰了。

    渔民杜顺藩:天天喂在家里面,去村里面买鱼1元一斤,养着20个鱼鹰,它要一天吃一斤,20斤20元,是不是,时间太长了。

    杨玉藩:到2008年的时候,(洱海养鱼鹰的)才6家,有一家养了4到5只,6只,这个已经不能捕鱼了。再不保护的话,可能再过2年可能一只都没有。

    洱海鱼鹰捕鱼是团队作战,如果鱼鹰数量少于20只,就无法形成围捕,这就意味着洱海鱼鹰捕鱼的这种方法将绝迹。

    杨玉藩:你看看现在这个阵势全部都是鱼鹰,包括这边也有,包括后面。它这个范围相当当大,就前后左右吧。

    杨玉藩:本来各找各的鱼,但是只要鱼跑,鱼动,那么过来,前后左右都是鱼鹰。那鱼肯定被抓。鱼大的话它们就共同去抢。不是争共同去帮忙。

    当时洱海各家渔民养的’鱼鹰数量少,都无法用围捕的方式逮鱼。杨玉藩想把各家的鱼鹰全部收到一起统一驯养。这个想法却被渔民拒绝了。

    渔民杜顺藩:不卖,绝对不卖,就是家里面传下的东西是不是,在我手上卖掉不好意思。

    为了说服渔民拿出鱼鹰,杨玉藩想出了一招。

    杨玉藩:就当宠物养,他也不卖给你,但是你要说保护,大家成立一个基地,就是大家都在一起保护,驯养,驯化,那么他们肯定相当喜欢。

    杨玉藩打造鱼鹰训化基地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其他渔民的认可。2008年底,杨玉藩用自己的全部积蓄100多万元,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沙村承包下了这个16亩大的地方。沙村仅剩的50多只鱼鹰全部被收到了这里。

    拥有上千历史的洱海鱼鹰围猎,终于又出现在洱海上。20只洱海鱼鹰可以进行围捕,在鱼鹰的这种地毯式搜索下,一只鱼鹰发现了鱼,邻近的鱼鹰也会一同下潜,协同作战,几只鱼鹰合力即使是10多斤的鱼也难以逃脱。